时间性显现:“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差异

2012-08-15 00:47王西华
关键词:时间性胡塞尔现象学

王西华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39)

时间性显现:“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差异

王西华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江苏南京 210039)

建立社会主义现象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为指导并借鉴现象学的合理成分,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从时间性显现来说,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有本质区别:时间性显现的动力机制不同,内涵不同,结构和基础不同,对时间性显现的前途观点不同,着重点和落脚点的把握不同,显现的特点与方式不同。

社会主义现象学;历史辩证法;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时间性

社会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为指导,借鉴现象学的合理成份,对社会主义历史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建立“社会主义现象学”十分必要。建立社会主义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分析社会主义的发生缘起、社会主义生存在世的结构、社会主义的生成显现、社会主义的时间性,找出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预设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蓝图,找准当下社会主义的出场路径,解放思想,创新社会主义理论,规定和指导社会主义当下的实践活动。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现象学”与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在时间性历史显现中的差异进行论述。

在欧洲哲学发展史上,现象学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把现象的世界与逻各斯的理念世界联系在一起。在近代,最早使用现象学一词的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拉姆贝特。他于1764年写的《新工具》一书第四章的题目就是“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1]他把现象学看成为关于假象和假象的各种形式的理论。康德于1770年9月2日给拉姆贝特的信,提到了“一般现象学”。康德指出,他的哲学的任务就是划分感性与理性的界限,规定感性原则的有效性和限度,将经验知识的范围限制在现象界,不许它过问物自体。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从先验论与调和主义入手,把世界分成本体界与现象界,陷入了二元论和自相矛盾的“四个二律背反”。黑格尔干脆去掉康德的“自在之物”,从绝对观念出发,把世界发展的一切都归结为精神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被看作为绝对精神的显现,绝对精神成为了世界发展的原动机。《精神现象学》就成为了他全部哲学的出发地,《哲学全书》则全面推演了绝对精神发展运动的逻辑。现代现象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的胡塞尔。海德格尔对现象学加以发展,开创了人本主义的现象学基本本体论。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象学同他们的意识现象学和个体存在现象学根本不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社会发展方向,成为了人们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有力精神武器。

首先,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时间性显现的内涵不同。

以往现象学的共同特点在于揭示现象(意识)何以显现、显现的过程、显现的方式。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讲的现象的显现,是与内时间性分不开的。黑尔德指出,在胡塞尔那里,“意识是一条体验流,即一种流动的多样性。但是,许多不同的体验都是作为‘我的体验’被意识到的。这些体验都包含在这种属于‘我’的属性中,它们构成统一。体验流的这种多样性的综合统一在胡塞尔看来便是时间性。它构成时间意识存在的形式,并且这种构成十分奇特,以至于意识内部地‘知道’它自己的这种形式。这便是内时间意识。”[2]胡塞尔所讲的内时间意识,实质上是一种当下意识。这种当下意识不是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孤立的点,而是具有延续性的意识。在延续性的意识中,当下意识的高潮是“原印象”,它周围有一圈“晕”,在“晕”中,过去以“滞留”的方式、将来以“前摄”的方式显示出来。他认为,人们自然思维中同质的、均匀流逝的“客观时间”正是在内时间意识或当下意识变异的基础上发生的,“客观时间”有倒过来掩蔽了始源性的内时间意识的存在和作用。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此在”在世现象学中心任务是通过“解蔽”来揭示此在在世的结构与本真状态,分析论述了“此在”在世的时间性结构。他把“此在”在世的时间性结构分为:过去、现在、将来。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的根据是时间性和历史性。“此在”对可能性的筹划和领悟总是在时间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整个此在在世的时间性结构中,当下不是时间性结构的中心,将来才是统摄过去与现在的时间性的中心。他指出:“从将来返回到自身,决心就以当前化的方式把自己带入到处境中。曾在来自将来,其情形是: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释放出当前。我们把这种曾在着的——当前化的将来(gewesendgegenwaertigende Zukunft)的统一现象称作时间性。”[3]326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此在时间性的显现,就是历史性。“时间性显露为此在的历史性。”[3]332此在只有在自己的在世的“烦”、死、罪责、良知、畏、自由中来领悟历史性。历史性在海德格尔那里实际上就是此在对自身在世的不断筹划和选择,不断地使其可能性得以显现的过程。

可以看出,现象学的时间性并不具有同一性。胡塞尔从意识现象学出发,强调了内时间性,即当下的意识性,不具有历史性。而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本体论出发,时间性是此在在世的本真结构的显现,是此在对在世的可能性的不断筹划,它以将来为中心,将来规定曾在和现在,人是将来的存在物,人总是为将来而活着,为将来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筹划。这种此在的不断筹划、不断选择、不断超越的时间性的显现,构成了历史性。但是,不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都是强调的个体主体的时间性,并不是指人类社会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宏大历史。

社会主义现象学所讲的时间性和历史性,不是从个人的心理体验出发,而是从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出发,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的伟大实践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科学认识自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辩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时总是强调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时间的客观性、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继承性、曲折性和超越性,在许多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中的逻辑上推定了“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通常人们讲的两个必然)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基础上,号召全世界无产者,为实现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这就是用将来美好社会、理想社会的实现作为目标来规定当前的斗争。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还保留着刚脱胎出来的资本主义旧社会的痕迹,还通行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生产资料上实行社会所有制,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进行按劳分配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财富充分涌流,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消灭了城乡差别和阶级差别,劳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政策。到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阶段的思想,在1917年8月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明确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说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把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说成共产主义社会,并分别指出了各自的特点[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在抗日战争中写的《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三阶段的分析,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中国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体现了将来指导当前的时间性。这里也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性结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时间性结构与胡塞尔、海德格尔截然不同。

其次,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时间性显现的动力机制不同。

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把超越现实世界的直觉、内在的意向性或者“此在”的心理情绪当作现实世界的原动机,其实也是围绕主体精神、意识打转,脱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脱离社会的活生生的关系,脱离社会的制度变革,空谈意识、精神的生成转化与发展,空谈“此在”(即人)的超越性与可能性。唯一不同的是,康德、黑格尔谈论的是理性精神、意识的演化,是一种范畴、概念的显现过程。而胡塞尔在认识论框架内运用的直觉方法进行现象学还原,力图说明事物、现象的本质即先验意识。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对“此在”的在世结构和本真状态进行解蔽,其理论武器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精神、情绪。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揭示人(此在)在世的本真状态就是“筹划”、“烦”、“畏”等情绪,这些非理性的情绪就是人(此在)的意志、意欲和良心的呼唤。这还是在意识哲学的笼子里谈哲学。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对比了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认为他们都没有逃出主体意识哲学的窠臼。他明确指出:“海德格尔在第一步摧毁了主体哲学(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使主——客体关系成为可能的参照结构),但到了第二步,他又回到了主体哲学的概念束缚之中。他所关注的是:从世界自身出发把世界把握为一个世界事件的过程。因为唯我论意义上的此在再一次占据了先验主体的位置。”[6]174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理应走出主体哲学的死胡同,却反而深陷其中,其原因是很容易找到的。那就在于完成先验转向的本体论和传统认识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在究竟是存在问题还是认识问题享有优先性这一点上,两者都认为认知的世界关系和陈述事实的言语、理论和命题真实性属于人的本真的垄断权利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二者要么从本体论要么从认识论上强调存在着优先与可以认知的对象,他们为了和客观世界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而把复杂的世界关联给简单化了。而世界关联集中在自然语言各种不同的以言行事力量当中。”[6]175哈贝马斯认为:“此在分析参照的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建筑术,具体表现为:它用认知关系模式来把握存在者的自我关系,正如现象学根据对客观对象基本特性的感知模式来分析所有知觉活动一样。在这一建筑结构当中必然要为主体留有一席之地,而主体通过超越认知条件的途径来建构对象领域。海德格尔用另一种机制代替了主体,这种机制通过揭示世界以创造意义,从而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如果说康德和胡塞尔把先验和经验对照起来,那么,海德格尔则把本体与实体、存在与生存区分开来。”[6]176哈贝马斯尖锐指出,海德格尔试图走出主体哲学的努力失败了,这是他探讨的主体存在问题的必然结果,因为只有不断转向先验的本体论视野当中才能提出存在问题。“海德格尔把原始哲学搞得一塌糊涂,却丝毫也没有从原始哲学自身的问题当中摆脱出来。”[6]176

要走出主体意识哲学的困境,走出意识现象学和生存论现象学的困境,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实践现象学来分析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分析社会主义现象,找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动因、规律和途径。

社会主义实践现象学坚持在实践中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用主客体在实践中统一的视角考察分析社会主义现象,把社会的物质实践当作社会与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 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7]54

马克思讲的实践,不是意识哲学讲的意识的闪现和发动,不是单纯理论的意识活动,而是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相统一的对社会的革命性改造活动,是可感的物质活动,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性活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指出他不懂得在实践中的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能动性被唯心主义者发挥了。马克思在批判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的机械主义观点时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55他总结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57改变世界,就是在革命理论指导下,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

再次,时间性显现的结构和基础不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把自然界悬搁掉了,认为它们没有意义。萨特认为自然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没有规定性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因此,也是存而不论。海德格尔只是到了后期才回心转意,开始思考“天、地、人、神的共同栖居”[8]关系。但他还是从意识的角度来谈四者的统一,试图以思与诗为途径来达到它们的统一,实在太天真了。

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历史现象学讲的时间结构分为自然世界的时间结构、社会世界的时间结构、个体主体世界的时间结构、思维世界的时间结构、活动世界(交往实践)的时间结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时间结构,其中,首先是自然世界的时间结构。客观世界的时间结构决定主观世界的时间结构;同时承认,主观世界的时间性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7]42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7]4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以阿尔卑斯山南麓大量植被破坏造成意大利的洪涝灾害为例说明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与自然达到统一。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中阐述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要与自然相统一协调。

第四,对时间性显现的前途观点不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胡塞尔退休后写得《现象学与欧洲科学的危机》一书,看到了现代科学对人类潜藏的灾难,没有真正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海德格尔把人生在世的本真状态看作“烦”和“畏”,要在死亡中体会生的意义;当他看到原子弹爆炸和人造卫星上天以后,感到人类的大危机到来了,为人类的命运感到恐慌和畏惧。对于人类怎样摆脱危机,苦无良策。最多也就是呼唤“良知”[9]的发现,用美文学的“人诗意地栖居”[10]聊表一下对未来生活的梦想。而社会主义辩证历史现象学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趋势是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显现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上升过程。这就给人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给人类积极向上精神激励。

第五,对时间性显现的着重点和落脚点的把握不同。胡塞尔的现象学倾向于当下的意识即内时间,海德格尔倾向于主体性时间的将来。他们的时间性都是以个体的意识显现或者心理体验为基础的,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片面的,带有形而上学色彩。

而社会主义辩证历史现象学对时间性的把握,不是简单地圈定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也不是单一的自然、社会、个体、团体、阶级、民族、国家、思维和活动,而是把各种复杂要素统合起来,形成一个作为实践出发点和凝结点的客观实际。就是人们通常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但是,正如黑格尔曾经指出的,“熟知不等于真知”。实际是什么?哲学上缺乏规定。实际应该是一定社会实践主体面临的时间、空间统一体和虚实关系统一体。从时间来说,它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来说,包括了进入实践视阈的所有事物,可以是自然空间,也可以是社会空间,当然也包括主体空间。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包括实体际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这些关系都要纳入客观实际的范畴内。如果实践需要,过去的可以是当下的。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包括继承古老的科学文化,继承历史上的物质文明成果,把国内外一切能够利用的东西利用起来,能够调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我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变成我们当下的能力,在将来的牵引下,把时间和空间凝结为当下的实际,从国情、世情、外情、内情、实情、心情、物情、社情、人情出发,建设美好的未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毛泽东在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就把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各种主要关系作为当时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实际。江泽民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处理好十二大关系的论述,就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考虑,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阐明的“五个统筹”,就是正确处理关系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的五大矛盾,这就是中国当前的实际。

第六,时间性显现的特点与方式不同。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强调意识的内向性发掘,发掘出的是纯意识的指向性、意向性,现象成为了纯粹先验意识的显现。相对于客观事物的外部显现,他突出了先验意识的内现。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现象学强调此在个体的情绪如烦、畏等的显现,虽然谈到了此在与共在的关系,但以此在的个体主体为基础。海德格尔生存论现象学以此在的“筹划”为显现的中心方式,时间性是此在筹划的显现过程,将来是筹划的指导原则,可能性是筹划的希冀和动力。

而社会主义辩证历史现象学从社会内在矛盾发展运动的客观历史条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艰难性着眼,认为社会主义实践不是单纯意识的显现或者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亿万人民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伟大的宏伟的创造性建设实践活动,它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显现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完全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社会仍然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只有经过一些想建立某种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尚不完善的具体尝试,这种抽象的东西才会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11]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根本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一些原则性的大框架的东西,还是一些粗线条的轮廓,它要生动起来,还需要更具体的体制来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就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特定时代和国家得以实现的一整套具体制度。社会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就是从各国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适应,为普通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具体制度的过程。列宁在谈到战时共产主义时指出:“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已经有了一种经济体制,有了一种经济方面的施政计划,而这个计划是我们在可以对这种或那种经济体制进行选择的情况下采取的。不是这样”。[12]采用新经济政策纠正“战时共产主义”的错误,就是“要多集中精力去研究经济政策的各项原则”[12],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体制形式。

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不是先有了一套科学的蓝图,然后按图索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1970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访问毛泽东主席,他认为毛泽东既有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又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请毛泽东主席介绍一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主席说,虽然我们有了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还不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个新事物,还需要不断探索,还可能跌跤子。实践证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是清醒的。后来,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个新事物,我们还没有经验,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搞错了,不要紧,改了就是了,改了就前进了。陈云同志把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形象地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可以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显现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过河”的难度加大,“过河”的探测工具和探索方式可以变化,但“摸”的性质没有变,“摸”就是实践、实验和探索的代名词,“摸”是探索的过程,通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不断显现,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2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要不断探索。

战斗正未有穷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主义之花必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1]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M],商务印书馆,1995:ⅱ.

[2]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8-19.

[3]M.Heidegger,sein und Zeit[M].Max Niemeyer Verlag,198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4.

[5]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252-259.

[6]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0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8]海德格尔选集(下)[M].三联书店,1996:1188-1204.

[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323-328.

[10]海德格尔选集(上)[M].三联书店,1996:463.

[11]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60:510.

[12]列宁全集:第41卷[M].人民出版社,1957.

On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ist Phenomenology and Hussel &Heidegger’Phenome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mporal Manifestation

WANG Xi-hua

(Polit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Office,PLA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anjing 210039,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phenomenology needs to borrow good elements from phenomenology and make acareful analysis of socialist historical phenome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historical dialectics.Socialist phenomenology essentially differs from Hussel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mporal manifestation.These differences are express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dynamic mechanism,connotation,structure and foundation as well as views on the prospect.Besides,the two hold different emphases and standing points.Features and modes of temporal manifest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socialist phenomenology;historical dialectics;Hussel’s phenomenology;Heidegger;temporality

B089

A

1009-105X(2012)01-0030-05

2011-12-28

王西华,男,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系统科学学报》副主编。

猜你喜欢
时间性胡塞尔现象学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与巴黎讲演》(1931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现象学研究力作:《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
——兼论现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评介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智珠二则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时间性:桃花源之审美问津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