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动,曲径通幽——“意境”一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新译

2012-08-15 00:47
关键词:译法意境

杨 婳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暗香浮动,曲径通幽
——“意境”一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新译

杨 婳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由于能深刻体现传统艺术精神而于近年迸发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该词没有比较统一的英文译名。本文以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提出现代“意境”已渐由“意与境”转化为“意之境”,其英译不仅是术语翻译而且是文学翻译,并在此基础上,从相关词语分析入手,对比“意境”现有多种译名,从更深入的层次、更立体的角度探究其英译,为这一核心范畴获取更成熟的翻译效果和意义。

意境;现代阐释;英译

一、引言

“意境”大致指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艺术境界,属于中国文艺批评核心术语,甚或被认为是“中国先人对世界美学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1]。近几年,意境研究的队伍阵容明显扩大,我们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输入篇名“意境”,搜索范围“核心期刊”,发现从2007年到2011年7月近5年间共发表此类论文259篇,近乎于1997到2006年10年间的总数(300篇)。其中,“意境”这个术语无疑最被普遍使用,但上述259篇论文中仅两成多(65篇)提供了英文标题,足显学术翻译之难,而没有好的译名有碍如火如荼的“意境”研究和交流本身的深入发展,毕竟,核心术语翻译不力,得体的语篇翻译也将无从谈起。

事实上,人文学科拥有不少渗透力强而定义纷纭的重要概念,人们仍在不断“建构”原文,译文更不易统一,例如“context”、“ontology”、“cultural translation”等,“意境”亦是如此。然而,是否因难译就不必去规范其译法了呢?车永强撰文认为:“应当给‘意境’一个统一的准确的译名,这种想法本身就难免天真之嫌”[2]。这样的说法,笔者认为欠妥。事实上,面对挑战,译者从来是“天真”的,明知绝对等值的翻译不存在,也不放弃努力,否则也不会有如何译介古诗词、如何译介“不折腾”等问题的热议了。实践中,“优秀的文学翻译家总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超越不可译因素,为人类文明的传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3]。有的译名虽然不必强求完全统一,但必然要摈弃随心所欲的做法,不然,诸如中华民族园被译为“Racist Park”(种族主义公园)等充满黑色幽默的译名就要大行其道了。

实现“意境”一词的有效英译,至少有两个方面工作有待加强:其一是厘清“意境”出场语境,找出其可能蕴含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是弄明白“意”与“境”的关系,是包涵、并列还是从属?其二是考察前辈积累下来的译文,并加以归纳、分析和梳理。基于此,本文特选取上述65篇论文和4部不同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汉英词典的译法作为分析案例,探讨其英译方法。

二、“意境”的界定与分类

“意”与“境”源于古汉字,古汉语一般符合一音一义的特点,因此,“意境”虽然是一个词,但其内涵却特别丰富,“意境”作为一个范畴历经多年衍变,要弄清其来龙去脉,有许多因素要考虑,所以,关于其确切含义学者们做了大量考查,有多种学说和引申,恕不赘述。我们仅从翻译实践需要出发,把较具代表性的含义进行简单分类,大致分为:中性词,褒义词。扼要罗列如下:

“意境”作为中性词主要指其较传统的狭义用例。古人关于“意境”的论说,没有现代以来的中心地位,我们进入北大CCL汉语语料库,在“古代汉语部”输入“意境”,查询结果中意境独立成词仅19条,基本用于形容文学作品,偶尔形容人物,各自意境有高有卑有深有浅,“意境”一词本身没有明显贬褒的评判。这里意与境属并列关系,两者有机结合,即苏轼之“意与境会”,司空图之“思与境偕”,及现代通常说的“情景交融”等,类似于“意与境”。

进入20世纪,“意境”经逻辑推演,成为传统文论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现象,带上了明显的褒义价值判断。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将“意境”上升为终极审美理想,他曾经说过:“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意义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4]。近几年,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相关表述越来越多,进入CCL现代汉语部,输入“意境”,可查到1438条结果,涉及各行各业。除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外,学术界对其理论理解也呈宽泛化趋势,专家学者论点如百花齐放,各有精辟之处,此处不赘。大致归纳起来,就其本质论,新意境说越来越强调“境界”说,是“以情景交融为基本内涵而具有思想与形象升华特色的完整的、多层次的美学世界”[5],倾向于“意之境”,“终极效果就是富有一种含蓄空灵之美,留给读者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6]。

三、“意境”的特点与启示

“意境”源于古代文论,其创作主体本身大都同时是文学家,如王昌龄、刘勰等,写作手法集体有“诗化倾向”,喜“采用一套取譬托讽、言近旨远的表述方法”[7],追求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常用比喻,使个体生命的具体体验带动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古人论作诗时讲要“炼字”、“琢句”;论诗歌意象时写:“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等,目的在于使个体生命的具体体验带动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重妙悟轻逻辑的“禅道式”民族思维习惯和审美共性。因此,中国传统文论普遍带有文学性,“意境”一词的翻译既是术语翻译,也是文学翻译。术语翻译首要精确反映原文信息;文学翻译则要译出原文的文学特点。换言之,译文不仅要真,还要美。

“意境”一词美感的载体主要在于其所含的富于哲理性的比喻(狭义的比喻),本体是“心理空间”,喻体是“物理空间”,这一表现形式不容译者忽视。一般认为,比喻的翻译策略不外乎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前者如把汉语中的“不到黄河心不死”译成“refuse to give up until the end of the earth”,把英语中的“sit on pins and needles”译成“如坐针毡”等;异化如把英语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石二鸟”,把汉语中的“纸老虎”译成英语时译为“paper tiger”等。至于“意境”里的比喻如何译?这就看译者要从翻译中得到什么了。

四、意一言多:“意境”的种种翻译

统计表明,“意境”的英译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结果如下:使用频率较高的是artistic conception(s)(35篇),Yijing(7篇),image(s)(6篇),state(5篇),imagery(4篇),mood(s)(3篇),atmosphere(2篇),world(2篇),ideorealm(1篇)等,不一而足。《汉英词典》[8]、《新世纪汉英大词典》[9]、《新时代汉英大词典》[10]、方梦之教授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11]的译文分别为:the mood of a literary work or a work of art,mood of a literary work,artistic mood or conception,mood of literary works。翻译的哲学基础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当下主要词典以及学术论文提供的翻译而言,“意境”的英译远未达到共识,大有“原文本属形而上,翻译文本属形而下,前者为一,后者为多”之势。

我们找到部分专家涉及“意境”一词英译的论述。刘若愚以中西文论融合为目的,将意境翻译成世界(world),认为意境与英加登文学作品的“存在界”概念、杜夫海纳的文学的“世界”概念相似[12]。蒋寅索性认为“意境”就是一个完整自足的互换性的本文,直接将它译为“text”[13]。孙迎春认为“意境”包含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境)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意),进而以新造词“ideorealm”作为其核心译法[14]。

上述既涉及译名使用者也涉及研究者,译法中既有归化法也有异化法,用到众多英语词汇,相互分歧较大。可喜的是学界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各译名仍处于混乱状态,有的同一学术杂志前后译名也南辕北辙。

五、“意境”翻译评析

下面我们一一考察前辈积累下来的译名的语境和语义,观察译文与原文在多大程度达成对等,主要辅助手段是综合对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5]和《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6]中的释例,所引词条例句主要来自这两部词典,除特别需要标示外,一般不再注明。

1.归化译法

使用频率最高的译名是“artistic conception”,回译“艺术构想”,仔细推敲起来,artistic conception未准确表达“意境”的内涵和色彩。首先,它把“意境”限定为艺术概念,与新“意境”论比稍显狭窄,因为汉语中的“意境”早已突破以艺术类型为对象的研究,进入美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如叶朗定义“意境”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17];其次,artistic conception也未充分表现原文的文学性,没有翻译其比喻修辞。统计表明,这一译名的使用者主要是非英语专业学者,这是否说明许多英语专业学者也看出了上述问题了呢?

第二个实际使用频率较高的归化译名是“image(意象、形象)”和“imagery”,它们让人不能不想到以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为代表的意象派(imagism),该派主要通过名词的排列和省略动词等手法取得类似蒙太奇的效果,与以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典哲学命题为背景的“意境”范畴有许多不同。《中国译学大辞典》将“意象”译作imagery和image有一定道理,但它们不适合用来翻译“意境”。image是经过主观加工的客观,如英语国家中有School of Images(形象学校),以文学领域内部来讲,image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多个image巧妙组合后形成涵义无穷的意境,正如毛翰所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18]。

其他译文如“atmosphere”,本义“氛围”或“气氛”等,氛围是充斥某个范围内的概念,而“意境”不同,它属于彼岸概念,是无限广阔的,可以反观和洞察此岸,范围远超 atmosphere。同时,“atmosphere”也可引申为“mood”的同义词,回译为“心态”、“心境”。这类译名从情感角度翻译“意境”,“mood”指一时的心情,近似于“情景交融”中的“情”,因而既非“意”更非“境”;“state”则强调心理静态。它们的共同误解是用“心境”代替“意境”,其中“mood”还是众多词典推荐译法,恐怕是受了传统情景说的影响,事实上意境不是主观情感的随意拼合,而是一个层次丰富的范畴,还包括了观点层面和形而上的层面。译文“world”较吻合汉语“意境”包罗万象的特征,但代价是完全放弃了译“意”。

应该看到,采用归化法的译者旨在国际化“意境”,其用心良苦,可惜因为“意境”虽与西方某些范畴有相通之处,毕竟无法相互替代。“意境”以“天人合一”为背景,从实指情景出发再在一般外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最后超越了我们的可思考可议论的范围,完全成为虚指。翻译中如果直接套用西方现有词汇,将剥离“意境”所依存的民族审美实践经验背景,对“意境”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性的表现都不理想。相信该类译名的提出者们对此也有所觉察,如蒋寅即“text”译文的提出者本人的论文采用的是“artistic conception”的译法。

2.异化译法

统计中笔者注意到,英语专业学者较喜用合成型创新词翻译“意境”。孙迎春曾专门撰文论译“ideorealm”,理据不可谓不充分,但是,通过对比该文对“意境”的阐释和近期相关论述,我们也发现,该译名没有体现出美学界和国学界“意境”研究的新发展,即“意之境”转向,尤其是论文对“境”的翻译还值得商榷。

结合最新“意境”研究的成果,即现代“意境”是一个由意象组成的主客体相融的虚拟空间,是作者和读者共有的开展审美体验和联想的一片沃土,如果采用创新词译法,笔者建议,不妨用“land”译“境”。首先,land在英语中经常用来表现“带有某种特征的大片土地”,如no man’s land(无人区)、virgin land(处女地)、dream land(梦境)、land of milk and honey(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land of fish and rice(鱼米之乡)等;“land”还有众多依附其他成分后而构成合成词的用例,比如Disneyland,homeland,inland,crash-land,e-land等,为其同义词所无法企及。综合意义和搭配能力,“land”比realm,sphere,field等近义词都更适合表现“境界”,可以充分尊重并保留原文的比喻美。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也都将“太虚幻境”译作“the land of illusion”,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意境”一词则顺势译作“ideoland”或“imageland”。其中,前者(land of ideas思绪之境)比后者(land of images意象之境)意义稍显宽泛。两者作为术语基本都能兼顾专家所提出的术语翻译三大标准:准确性,即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可读性,即便于使用;透明性,即读者能从译名轻松地辨认出源词[19],可适用于多种场合。例如:“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动态系统”可译为“On the Dynamic System in the Ideoland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追求画面的意境需要画家用多变的笔墨,体现或清新自然、或华丽壮美、或安谧闲静、或雄伟壮阔的境界。”可译为“A painter would vary painting techniques to create an image-land,be it fresh and natural,or shining and splendid,or calm and peaceful,or vast and majestic”;“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从而受到熏陶。”可译为“In teach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we must lead students into the imageland in poems to have their appreciative ability cultivated”等。

与创新词译法在英语界受欢迎程度相对应,不少国学研究者倾向于将“意境”音译为“Yijing”。这可能由于他们较了解“意境”在文艺美学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这样极具张力的范畴,从学术研究角度,无论翻译成什么英语似乎都缺了点什么,干脆彻底“陌生化”为“Yijing”。翻译实践中,对于那些具有浓郁文化特色且在英语中又出现术语意义空缺的汉语词汇,采用音译方式很普遍,如Tofu(豆腐),Fuwa(福娃),TaiJiQuan(太极拳)等都获得了广泛认可。与其他译名比,音译具有贴切、简明的特征,利于体现汉语文化内涵,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如果大家积极运用,假以时日,“Yijing”最终应该也可以被西方人所接受。问题是,一提到Yijing,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可能会想到中国的《易经》。

客观说,音译如果接受度不高,未收入英语词典,恐怕会让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人感到一头雾水,音译变成了不译,反而不利交流。所以,语境暗示不明显的时候,如词典中,或在语篇中第一次出现时,音译加注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可行办法,既介绍汉语文化,又能顾及读者的理解。加注方式可以是括注,也可以用破折号,也可以直接解释。如:“Yijing,a Chinese aesthetic and poetic conception referring to a land of images created for appreciation”等。

六、结语

中国人历来注重文字运用,古人“炼字”至于“呕心沥血”的地步,贾岛曾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翻译也是语言艺术,而且是要通过艰苦劳动才能创造的语言艺术,这是译界的共识。“意境”一词虽然在整个汉语中并不占据多大比例,但它丰富的文化蕴涵和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使它占据十分独特的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位置。就其翻译方法而言,我们倾向于采用创新词意译,目的是更好地体现其功能和价值。设想一下,外国同行接触“意境”的概念,必定是对中国的兴趣使然,如果他就想看conception,text,何必来看“意境”,随便看什么都行了。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无意褒贬对“意境”的各种意义阐释和翻译,仅是评析(critique)。到底何种译名更符合语言自然规律,符合使用者实际需要,还需留待时间检验。衷心期待各领域学者专家能增进彼此交流,介绍和运用更多更好的译法,建立更成熟的学术范畴英译体系,为文化交流保驾护航。

[1]单国华.意境的阐释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J].中国文学研究,2010(3):21-24,72.

[2]车永强.意境——世界共通的美学范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212-218.

[3]陈大亮.意境是否可译的理论实践与方法问题——兼与周红民教授商榷[J].山东外语教学,2011(1):89-95.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3.

[5]成复旺.中国美学范畴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95.

[6]孙仁歌.谈谈意境的“空间美”[J].中国文化研究,2011(春之卷):177-180.

[7]赖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4.

[8]北外英语系词典组.汉英词典(修订版缩印本)[Z].北京:外教社,1997:1490.

[9]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北京:外教社,2003:1930.

[10]吴景荣、程镇球.新时代汉英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36.

[11]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64.

[12]转引自韩经太,陶文鹏.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与蒋寅先生再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75-87.

[13]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25.

[14]孙迎春.“意境”译法探索[J].中国翻译,2002(9):86-88.

[15]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Z].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16]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修订版)[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17-22.

[18]毛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关于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一得之快[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36.

[19]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5(S1):80-84.

H315.9

A

1009-105X(2012)01-0138-4

2011-08-31

杨婳(1980-),女,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译法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译法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