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2013-03-18 16:21赵莹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院校卫生

赵莹辉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符合职业要求、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卫生职业院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突出时代特点,明确培养目标,使医学生明确职业岗位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务工作者频繁遭遇信任危机,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职业挑战。因此,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教授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承担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崇高责任。

1 职业素养的定义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Q),体现了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所以,职业素养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按照医学职业素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教育和改造(包括自身形成的举止仪表、情操和品质),主要是职业素养认识的提高,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行为的训练和职业习惯的养成[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决定卫生职业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须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有调查显示:75.0%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0%的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目前,我国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不尽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2.1 学校重视不足,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科目多,课程设置偏重医学专业课程,大大缩减了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比例,同时,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卫生职业院校尽管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际沟通、就业指导(职业与就业)、心理健康、哲学与人生等,但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结构欠合理,师资力量不足,大量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知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等问题[2]。因此,学校缺乏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如专业领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入教育。

2.2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部分卫生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意识不强,偏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对医学生的考核侧重于学分、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分,忽视了职业素养及其他方面,如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的培养。

2.3 医学生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

大多数医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认为医务工作者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因而选择就读卫生职业院校,而真正认识到学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的医学生并不多。且较多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具体的打算,职业意识不强,不关心也不了解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不能积极主动地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一些医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医学知识和职业技能即可,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并不重要,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3 提升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目前,医学教育界相关人士和教与学双方都已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医学生的重视程度,只有转变其思想观念,各司其职,才能切实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

3.1 教育部门:加大督导力度

各级教育机构积极组织专家讨论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设置问题。由于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覆盖内容也较多,早日形成一套合理的、系统的、规范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尤为重要。同时,组织职业素养教育知识培训,从而提高相关人员总体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3.2 学校:加强教育和引导

学校除积极利用各种政策和培训壮大职业素养师资队伍和增强师资力量外,还应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新生刚入学,对学校环境、所学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不熟悉、不了解,学校可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对新生进行职业素养启蒙教育,不仅使新生了解学校历史、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而且使其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开展“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可以让医学生切实体会到医疗卫生事业的神圣感,明确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意识。

在校期间,学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把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教育中,使人文精神成为医学教育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3];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医学生参加医学社会实践,如医疗咨询服务、下乡义诊活动等,使医学生接受生动、深刻的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思想得到升华;创设全方位全过程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即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环境要与课堂教育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课堂上有专门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学习,生活中有人文氛围感染;对医学生日常行为举止、表现、仪表风度有所要求,各个环节丝丝入扣,紧密相连,创设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环境[4]。

临床见习、实习期间,通过跟随带教教师接诊、问诊、体检、诊断和治疗等环节,接触病人;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加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3 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卫生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同时重视医学知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才能使医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授医学知识过程中要不断对医学生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因此,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教师既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还要有创新素养、科研素养等,并要不断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新要求。

3.4 医学生:注重自我教育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指标[5]。由此可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看成一座冰山,分为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即浮在水面以上1/8的冰山,代表了医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即隐藏在水面以下7/8的冰山,代表了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由此可见,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应以培养其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其隐性职业素养。首先,医学生应客观认识自身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任务,为将来的职业需要做好准备;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养,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意识、职业操守、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只有教育部门、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医学生4方面团结协作,通过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切实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1]陈玮.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邓宇骁,王晓昊,王飞,等.医学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教育中亟待改进的问题——来自一名本科同学的意见[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63.

[3]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26-28.

[4]崔群颖,刘芳.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状况及培养途径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0-812.

[5]张有根.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基于“素质冰山理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5-7.

猜你喜欢
医学生职业院校卫生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卫生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讲卫生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