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的成语修辞构造法研究

2013-04-01 20:17徐四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素音节比喻

徐四海

(江苏开放大学文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语言是在各种修辞活动中不断出新的。现代汉语从词语构造、遣词造句、句式选择到辞格的运用,修辞活动无所不在。基于心理学的修辞构造法使成语获得了超出一般词语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本文将成语修辞构造法分为常言与句法化用、移用与代替变异、强调与语气直婉、音节与声韵调配等四种类型,通过具体的实例,对成语修辞构造法、构造心理和审美价值作一初步探讨。

一、常言与句法化用

常言化用是对一般性的表达进行精心锤炼和艺术升华,使成语通俗易懂,出奇制胜,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活动,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构造方式。句法化用是遵循语言的结构美原则,使成语的结构对称、均衡,在对立统一中达到和谐,产生美感的修辞活动,包括对偶、顶真、互文等构造方式。

(一)比喻方式

《墨子·小取》:“辟(譬)也者,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1]比喻方式是通过打比方把复杂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相对具体形象或通俗易懂的成语构造方式。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所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2]比喻是建立在心理学“类化”基础上的,是利用旧经验引起新经验,以浅显说明深奥,以具体说明抽象,以熟悉说明生疏。比喻方式构造的成语数量最多,生动活泼,表现力强,极富情趣。从使用喻词的角度看,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使用“如”“似”“同”“若”“比”“成”“为”等喻词。例如:如鱼得水、归心似箭、情同手足、口若悬河、门庭若市、寿比南山、点铁成金、画地为牢等。比喻是以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内在的相似点为依据的,上述各例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已出现,只有“如鱼得水”等少数用喻词开头的成语本体没有出现,但是在语言实践中本体都可以自然显现出来。

2.不使用喻词而构成比喻。例如:遍体鳞伤、车水马龙、鼠目寸光、缘木求鱼等。为了语言精练和符合四字格的要求,这类成语或省略了喻词,或本体和喻词都省略了,但是它们的比喻义仍然突出鲜明。“富贵浮云”等可以直接补出省略的喻词,“一盘散沙”等根据上下文可以直接补出本体和喻词。

比喻方式构造的成语能够化常言为妙语,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人物鲜明化、景物形象化,进而使人产生满足与信服的快感。

(二)夸张方式

指把客观事物的性质、作用、程度、数量、形态等方面的情况刻意地加重、加强、扩大或减轻、减弱、缩小的成语构造方式。夸张的主观因素是说话者或作者要出奇制胜,客观因素是听话者或读者的好奇心理。夸张构造方式是建立在“语出惊人”和“满足好奇”心理基础上的。这类成语的字面意义对实际来说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比喻或形容,能够起到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唤起人们丰富想象,渲染气氛,突出形象的作用。从表达的内容看,夸张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把事物往大处、高处、好处、强处、多处说。例如:瞬息万变、胆大包天、倒海翻江、气吞山河等。

2.把事物往小处、低处、坏处、弱处、少处说。例如:羊肠鸟道、弹丸之地、立锥之地、弱不禁风等。

夸张的手段和媒介依据是超凡的想象力,目的是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上面所举的常用成语,都能化不合理为合理,化常言为警策,鲜明地突出各夸张对象的特征,极易激起人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形象生动,特别有吸引力。

(三)对比方式

指相关或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的成语构造方式。心理学的“差异觉阈”是对比构造方式的立足点[3]。人们在主观上对于两种刺激同时或先后出现达到某种程度时,就能辨别其间的差异。其间的差异相互对照,是非分明,使成语的语义更加显豁,语气更加强化,语感更加鲜明。对比方式又称对照方式。从对比的构成方式看,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把两种相关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相互对照。例如:尺幅万里、咫尺天涯、九牛一毛、千虑一得等,都是把两种差异很大或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从特征、空间、数量、重量、时间等方面进行对照,鲜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2.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例如:口是心非、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人面兽心等,用来写人其虚伪的两面派本质立现,可谓一针见血。少见多怪、冷嘲热讽、外强中干等,无论写人、状物,都能做到全面、透彻、深刻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比构造方式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分主次地并列在一起,利用差异觉阈的原理化一般为显豁,使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表达更加深刻蕴藉。

(四)对偶方式

指把相同结构和字数的构造成分成对地排列起来,表达相关、相似或相对、相反意义的成语构造方式。从客观上看,对偶源于人类和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奇偶对称,例如人的双眼、两耳、双手、两腿,蝴蝶、蜻蜓的双翅,车轮、飞机的两翼等,都是左右对称的。从主观上看,对偶源于心理学的联想作用,如人们往往由“风调”就会想到“雨顺”,由“良师”就会想到“益友”,由“莺歌”自然就想到“燕舞”,由“开源”自然就想到“节流”。从前后两部分意义的联系看,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表示相关、相似的意义。例如:摧枯拉朽、降龙伏虎、破釜沉舟、刻骨铭心等,前后两个部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互相补充,互相强调。

2.表示相对、相反的意义。例如:今是昨非、厚今薄古、同工异曲等,前后两个部分结构一致,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反,肯定与否定、赞成与反对,两相对比,态度鲜明。

对偶方式构造的成语前后两个部分实际上就是一副音节整齐,结构匀称,节奏和谐,语意凝练的对联。从美学上看,对偶符合“匀称”“平衡”“对比”的原理,也非常符合汉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

(五)顶真方式

指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成语,前一部分结尾的词或语素作后一部分的开头,使该成语的两个部分首尾蝉联的构造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顶真构造方式源于自主意识中的中心观念,即以成语前后两个部分中相同的构造成分作为“中心观念”。顶真方式强调首尾的紧密衔接,使前后两部分的意识流贯穿起来,在表达上如行云流水。例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等,结构紧密蝉联,丝丝入扣,表意逻辑严密,连贯流畅,节奏回环复沓,旋律优美。

顶真是基于美学统调原理的,即在许多复杂的事物中,以一个共同点来统率全体。在语言应用中,顶真往往具有议事周密,说理严谨,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等修辞效果。

(六)互文方式

指构造成分前后互相呼应,彼此补充的成语构造方式。唐代学者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意思是说由于表达上的需要或受到字数、平仄、对偶、音节等限制,故意把要表达的意思分置在前后两个部分各讲出一半意思来互为补充意义。

因是互文见义,理解这类成语必须把前后两部分的意思互相拼合起来。例如:南来北往,就字面看,似乎是从南方来,往北方去。其实“南来”“北往”是互文表达的方式,“南来”是说“从南方来(到北方),(从北方)往南方去”,“北往”是说“(从南方)往北方去,从北方来(到南方)”,形容来往行人众多。南腔北调,是说“南方口音中夹杂着北方音,北方口音中夹杂着南方音”,形容口音不纯,掺杂方言。横冲直撞,是说“横着冲和撞,直着冲和撞”,形容毫无顾忌地乱冲乱撞。

互文方式构造的成语还具有错综的特点,前后两部分结构对称,平仄协调,思维缜密,语义在句式化用后的互补中得到强调,很容易使人获得审美心理的满足。

二、移用与代替变异

移用是把本来适用于彼物的语言形式移用于此物,并以此物为表达焦点。这种变异构造方式使得语言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感染力。比拟属于这类构造方式。代替是用特定的名称或者词语代替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变异之后使人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表达更加形象、简洁,产生令人难忘的修辞效果,借代属于这类构造方式。

(一)比拟方式

指用假想的方式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即人性化)或把人“物性化”的成语构造方式。拟人的基础是建立在心理学“移情作用”上的。“移情作用有人称‘拟人作用’,……把人的生命移注于外物,于是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所以法国心理学家德腊库瓦教授把移情作用称为‘宇宙的生命化’。”[4]比拟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根据比拟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把物“人性化”。例如:顽石点头、天从人愿、天荒地老、阮囊羞涩、形影相吊、莺歌燕舞等,分别赋予“顽石”“天”“地”“阮囊”“形影”“莺”“燕”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使表达人、物交融,活灵活现,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把人“物性化”。例如:余勇可贾,把人的勇气当作商品出卖,想象超凡,新颖别致。倾巢出动,把人居住的地方比作动物的巢穴,传情达意,色彩鲜明。

比拟构造方式或托物言志,寓情于物,或生动传神,幽默风趣,极易使人获得异乎寻常的形象感和生动感,留下深刻的记忆。

(二)借代方式

指借用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其他人或事物代替表达的成语构造方式。借代是换一种刺激方式,使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心理学实验证明,新颖的刺激比经常性的刺激容易使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不用日常的说法,而有意换一种说法,这种变异方式,有助于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强化记忆;有助于使表达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于变化。从借代的方式看,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借与人或事物有关的特征代替人或事物。例如:乌衣门第、纨绔子弟、膏粱子弟,分别借贵族和富贵人家的衣食特征“乌衣”“纨绔”“膏粱”,代替名门望族或富贵人家。狼烟四起,借古代边境遇有外敌入侵燃烧狼粪报警的特征“狼烟”代替战争或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布衣之交,借平民服饰的质地特征“布衣”代替平民。

2.借特指的人或事物代替泛指的人或事物。例如:绿林好汉,借西汉末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中聚集的农民起义队伍,代替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诛除恶霸土豪的武装队伍。压倒元白,借“元白”特指元稹、白居易的作品代替同时代知名作家的作品。略识之无,借笔画较少的字“之无”代替不多的几个字。

3.借与事物有关的材料、地名和官职、工具、颜色等代替表达的事物。例如:寻行数墨,借书写材料“墨”代替缮写的字。为人捉刀,借古代书写工具“刀”代替文章。数白论黄,借金属的颜色“白”和“黄”代替银子和金子。

4.借姓氏、国名或某些民俗、文化特点代替表达的事物。例如:二姓之好、秦晋之好,借结婚男女的姓氏或国别代替两家联姻。蟾宫折桂,借到月宫里攀折桂枝代替科举登科。洞房花烛,借婚房和婚礼上的用品代替新婚之夜。

5.借与人或事物有关的部分代替人或事物的整体。例如:隔墙有耳,借人体的一部分“耳”代替人。民脂民膏,借食物中的“脂”和“膏”代替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果实。

6.借从事的职业或精深的学问等代替人或事物。例如:月下老人,借主管婚姻的神代替媒人。大方之家,借懂得大道理的人代替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借代是一种变异方式,能给人产生较强的心理刺激,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时采用借代方式则是为了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些。例如说人死亡,有时不用“死”,而用“与世长辞”代替,这是出于对死者的敬重,也是为了避免或减轻对死者家属及其亲友的心理刺激。

三、强调与语气直婉

强调是利用词义范畴各个方面的要素构造成语,语义直指要突出的焦点,使表意更加丰富厚重,形象鲜明,更加多姿多彩,富于变化。强调包括错综、联用、绘色等构造方式。与之相反的是用婉转的语气曲折地表达事物,即换一种语言形式达到言说的目的,例如委婉构造方式。

(一)错综方式

指用两组不同的构造成分表达相同意义的成语构造方式。同一个意思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申述,不仅能够强调语义,而且可以避免字面上的单调重复。错综构造方式是建立在心理学“强化”学习理论基础上的[5]。错综方式又称强调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前后两组构造成分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组合后表示肯定意义。例如:子虚乌有、罪魁祸首、贪生怕死等,语义在重复中得到强调,字面在变化中不显单调。

2.前一组构造成分表示肯定意义,后一组构造成分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例如:停滞不前、直言不讳、萎靡不振、平白无故、无独有偶等。除“无独有偶”是前一组构造成分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外,其余都是前一组构造成分表示肯定意义,后一组构造成分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利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两组构造成分重复或强调语义,巧妙地避免了构造成分字面上的重复。

错综方式构造的成语,前后两个部分意义上互相强调,精警深刻;表达上形式整齐,生动鲜明,在语言应用中能有效地突出语义,引起读者的审美共鸣,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联用方式

指把至少四个意思相关或相对的词或语素并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整体意义或新的意义的构造方式[6]。联用方式不用任何语法成分而能构造出成语,反映了汉语富于黏着性的特点。联用方式构造的成语表达周详,概括凝练,修辞效果独具魅力。从联用的词或语素的性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或名词性语素成串地联用。例如:规矩准绳,联用表示矫正圆形、方形和测定平、直的工具的词或语素,比喻规格和标准。布帛菽粟,联用表示布和帛两种与穿有关的东西及菽和粟两种与吃有关的东西的词或语素,比喻不可缺少的事物。日月参辰,联用表示日和月、参和辰两组此出彼入,两不相见的事物的词或语素,比喻互相作对或不和睦。

2.动词或动词性语素成串地联用。例如:望闻问切,联用四个中医术语概括中医的四种诊断手段(合称四诊)。抑扬顿挫,联用表示降低、升高、停顿、转折的四个词或语素,形容音乐或语调高低曲折,和谐优美。嬉笑怒骂,联用四种表示人的情态的词或语素,泛指由各种感情产生的不同行为和表情。

3.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成串地联用。例如:青红皂白,联用四个表示不同颜色的词或语素,比喻是非、情由等。安富尊荣,联用四个词或语素,语义直指身安、国富、位尊、名荣的安乐、富裕、高贵和尊显。牝牡骊黄,联用表示马的雄、雌,毛色的黑、黄四个词或语素,比喻认识事物要抓住实质。

心理学实验证明,给人新奇、连续的刺激,能有效地促进记忆,加深理解。在美学上,联用方式基于平衡与匀称的原理,实际上是对偶的扩大和延伸。联用方式构造的成语各个词或语素一鼓作气地排列下来,又很有排比的意味,气势连贯,语义丰厚,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独特的美感。

(三)绘色方式

指把声音、颜色、形状、动作、味道等作用于人的外部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成语构造方式。绘色包括摹声、摹色、摹状等几个方面。绘色构造方式是建立在心理学“感知”理论基础上的。它能艺术地再现各种感官感受的情状,有效地渲染、衬托惟妙惟肖的气氛,给人以临场性、直观性、可感性、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从绘色的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摹拟人或客观事物的声音。例如:唯唯诺诺、嗷嗷待哺、咄咄逼人、人言啧啧、饥肠辘辘等,都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真实体验。

2.描摹人或客观事物的颜色。例如:冰肌玉骨、面红耳赤、姹紫嫣红、炉火纯青等。用于描写人物,或心情舒畅,情意绵绵,或生动传神,语含褒贬;描绘景物则色彩缤纷,画面绚丽;情景与色彩交融,使表达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3.摹写人或客观事物的情状。例如:蓬头垢面、眉清目秀、笑逐颜开、八字打开、十字街头、绿肥红瘦、花团锦簇等,形象鲜明,表达鲜活,均能使人如观其态,如见其形。

4.摹绘人或动物的动作行为。例如:扬长而去、昂首阔步、搔首弄姿、前倨后恭、馋涎欲滴、左顾右盼、鹅行鸭步、小鸟依人等。用于写人,或褒或贬,色彩鲜明,用于状物,生动活泼,逼真传神。

5.描摹人的触觉、味觉或嗅觉。例如:炙手可热、残羹冷炙、津津有味、味同嚼蜡、甜言蜜语、良药苦口、乳臭未干等。形象可感,令人回味无穷。

绘色的对象虽然是人或客观事物,但反映的都是人的心理感觉,都是作用于人感官的感受,把这些感受绘色出来,能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四)委婉方式

指不直接或不便说明要说的事物,用换一种方式婉曲地表达的成语构造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采用委婉方式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或降低给人带来的刺激;二是语言使用者避凶趋吉或避俗求雅的文化心理使然。

委婉方式,又称婉曲方式,常借用比喻、借代等方式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有些带有普遍性,有些则带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例如:梁上君子,是对窃贼的婉称,这种称呼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有利于对方觉悟或悔悟从而改过自新。呜呼哀哉、一命呜呼、寿终正寝,都是对人死亡的婉称,多含有幽默或讽刺的意味[7]。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牛后”婉指牛的肛门,从审美角度看,显得婉曲而典雅。

使用委婉方式表达,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语言修养,也能反映使用者的思想态度和民俗习惯。

四、音节与声韵调配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的。汉语语音具有元音占优势,音节的声韵调分明等一系列特点。讲究音节或声韵的调配,不但可以增加成语的音律美,还能增加成语的谐趣,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叠音构造方式、联绵构造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一)叠音方式

指连续或间隔使用音节相同的字构成叠音形式的成语构造方式。心理学认为,叠音方式源于“练习律”学习理论。“练习律”也称“重复律”,重复声韵相同的音节,能不断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气势,给人以反复的刺激,从而打动人的心灵。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精辟地论述了叠音技巧对言情状物的重要作用:“是以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现代汉语中利用重叠音节方式构造的成语数量较多,从音节重叠的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前两个音节和后两个音节都重叠,构成AABB格式。例如:卿卿我我、鼓鼓囊囊、浑浑噩噩等,观之形式整齐,刺激感官,读之朗朗上口,和谐悦耳,具有较强的震撼力。

2.前两个音节重叠,构成 AABC格式。例如:依依不舍、侃侃而谈、姗姗来迟、井井有条、摇摇欲坠、炯炯有神等,用于表情达意,能够丰富声势情态,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后两个音节重叠,构成 ABCC格式。例如:人才济济、万目睽睽、逃之夭夭、气势汹汹、信誓旦旦等,用来描物状形,能够获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修辞效果。

4.前后两个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或语素重叠。有两种格式,一种是ABAC格式。例如:半信半疑、不伦不类等。另一种是ABCB格式。例如: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买空卖空等,四个音节两个音步,复叠萦回,造成繁复的音响效果,很能提升成语的艺术表现力。

叠音构造方式符合美学“数大就是美”的原理。徐志摩对于“数大”有这样一段解读:“‘数大’便是美:碧绿的山坡前几千只绵羊,挨成一片雪绒,是美;……数大了似乎按照着一种自然率,自然地会有一种特别的排列,一种特别的节奏,一种特别的式样,激动我们审美的本能,激发我们审美的情绪。所以西湖的芦荻,与花坞的竹林,也无非是一种数大的美。”[8]“用于表意达情则显得情深意切,用来拟物状形则较为传神尽态,能增强对情景的气氛声势的形象动态的描绘效果而加强语感。”[9]其优美的旋律性集中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二)联绵方式

指利用具有双声或叠韵语音效果的联绵词与别的词或语素构造成语的构造方式。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构造词语时在音节调配上比较容易形成同声或同韵的关系。清人洪亮吉曾指出《诗经》“三百篇无一篇非双声叠韵。降及《楚辞》与渊、云、枚、马之作,以迄《三都》、《两京》诸赋,无不尽然。唐诗人以杜子美为宗,其五、七言近体,无一非双声叠韵也。间有对句双声叠韵而出句或否者,然亦不过十分之一。中唐以后,韩、李、温诸家亦然”[10]。联绵构造方式反映了汉语富于音乐性的民族特点。

联绵方式构造的成语,韵律和谐,表达鲜活,极易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例如:汹涌澎湃、淋漓尽致、玲珑剔透、孤苦伶仃、虚无缥缈、头角峥嵘等。这些成语中的联绵词,或同声异韵,或同韵异声,加之与其组合的其他词或语素,相同和相异的音响有规律地重复和交错组合,读来朗朗上口,和谐悦耳,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用于表情达意,则情深意切;用于描物状形,则传神尽态。

清代学者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描述:“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11]说话或写文章时恰当地使用联绵方式构造的词语,能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获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以上从心理学视角对成语修辞构造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实际上某些成语的构造所体现的修辞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烟消云散,从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看是比喻构造方式,从结构形式的整齐划一看是对偶构造方式,从两联内容上的同义反复看是错综构造方式。再如口蜜腹剑,综合运用了比喻、借代、对偶、对比等四种修辞构造方式。南来北往、横冲直撞,综合运用了互文、对偶、错综等三种修辞构造方式。这种集多种修辞构造方式于一身的表达方式给成语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12],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成语丰富多彩的修辞构造方式和独特的构造心理是汉语词语构造法的缩影,也是汉语民族特点的典型反映,其语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辛志凤,蒋玉斌.墨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张厚粲,彭聃龄,高玉祥,等.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98-101.

[4]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5] 袁军.教育心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41-143.

[6] 韩荔华.汉语修辞技巧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56.

[7] 徐四海.成语的造词法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63-66.

[8] 徐志摩.志摩日记[M].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

[9]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7.

[10] (清)洪亮吉.北山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1] 韩荔华.汉语修辞技巧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18.

[1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4.

猜你喜欢
语素音节比喻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比喻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买椟dú还珠
拼拼 读读 写写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