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功能

2013-11-23 06:19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源域新闻标题隐喻

黄 菊 芬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随着认知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兴起,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中的隐喻思维被广泛运用到了科研、政治、经贸、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Lakoff&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隐喻是两个语域互动的结果,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1]26。隐喻为语言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视角,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新闻标题中隐喻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标题的作用

新闻是反映新发生重要而有意义的事实,具有简短、明了、迅速的特点,标题是新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条好标题就是一则短新闻。新闻标题中使用的许多表达方式来源于人类日常生活或者从其他认知领域映射而来,生动地体现某一领域最新活动的特征。而隐喻就诠释了“映射”的过程。

(二)受众的阅读习惯

根据传播学理论,受众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动机,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求的信息感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注意与刺激对象的特性有关:刺激的强度、新异性、生动性和简明性是影响人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而隐喻作为一种独特有效的表现手法,能恰当地实现它的语用功能。

(三)隐喻的语用结构

句子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本的语言单位。隐喻是“以词为焦点,句子(话语)为框架的”的。布莱克隐喻观认为,隐喻出现在句子中[2]。含有隐喻的新闻标题都是能成句的。但是,一个句子中只有某些做隐喻性理解的词(焦点)用做隐喻;其他部分用作字面理解,构成一定的语境,而这样的部分就是“框架”。即“隐喻是一种以句子(话语)为框架, 以此为焦点的现象”[3]30。隐喻涉及到意义的变化,只有在语言的具体交际使用过程中,隐喻才体现出存在的意义。新闻标题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隐喻意义的体现同样是通过“焦点”和“框架”完美组合而成的。

(四)隐喻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意图

新闻工作者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往往不便于直白个人的态度,但是借助隐喻思维,新闻工作者可以表达自己或者其所代表的集团思想意识,改变认知语境。隐喻是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能传达出字面外的意义,产生特有的语境效果。而这正是新闻标题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二、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认知解读功能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经历或者经验的限制,“因此,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讨未知的领域,就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借助已知的概念体系,并将此隐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认知和理解”[4]。隐喻思维主要表现为3种认知力:

(一)用人们熟悉的,知觉会到的源域映射那些不太熟悉的,难以理解的目标域

在阅读新闻标题时,有些读者不大了解某一领域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但新闻标题可以通过隐喻性的语言使新闻贴近人们的生活,易于理解。例如:Ronaldinho, the catalyst of Barcelona's revival (China Daily, 12/22/2004),翻译为:“罗纳尔迪尼奥,巴塞罗那复兴的催化剂。”罗纳尔迪尼奥,巴西球星。是目标域;“catalyst”催化剂,是源域;人们可能不知道“罗纳尔迪尼奥”是何许人,但“催化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化学词汇,指的是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从“催化剂”映射到“罗纳尔迪尼奥”,此处的隐喻思维突出了罗纳尔迪尼奥在球队中的重要地位,即他给足球队注入生命力、使球队恢复元气。两者的相似处在于“提高、改善速度”。在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目标域多为经贸、政治、战争、娱乐、科技、体育等活动,而隐喻源域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战争、旅途、人类、商业、自然、动物、植物。又如:Storms sweep US Midwest(english.cntv.cn,

4/16/2012),这则标题主要表达的是风暴席卷美国中西部,“sweep”作为动词使用,是人类活动之一,这里两者之间的相似处为“扫除”“横扫”。其隐喻思维主要涉及到拟人和夸张,从人的行为领域映射到自然领域,将风暴的强度和破坏力诠释得生动形象,令人身临其境。又如,Victoria Beckham steals limelight at Beijing Int'l Auto Show (news. xinhuanet.com , 4/23/2012),贝嫂成了北京国际车展众人注目的中心。维多利亚是目标域,“limelight”聚焦灯,是域源;两者间相似处在于“焦点”,用“聚焦灯”来映射“维多利亚”这一名人,自然贴切。再如,Top seeds march on, British hopes lifted(China Daily, 03/09/2012) ,此标题以“种子”为源域,这是典型的以植物为源域的隐喻思维,其目标域为羽毛球比赛中的挑选出来排名靠前、极具冠军潜质的选手;用“种子”来映射“选手”,即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来映射体育比赛中排名靠前的选手,形象生动。两者的相似处在于“挑选”。实际上,在新闻标题这一目标域里,隐喻可以将人类生活的许多现象作为源域,将源域的特征直接映射到目标域,这一认知转换自然直接。

(二)用两个都比较熟悉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激发读者的认知共识

比如人们常常将商场和赛场比成战场,此类隐喻在经贸新闻和体育新闻中比比皆是。在这些隐喻中,战争的残酷性映射到市场和体育竞技的竞争中,使读者确实感受到产品和体育的竞争性也是如此充满“硝烟”的。诸如此类的隐喻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等同起来,能使读者多方位地产生共识。如,Cola 'wars'come to Baghdad (China Daily, 7/6/2005), 这则标题讲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的竞争引发“可乐大战”发展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标题中“war”一词标志着此处战争隐喻的使用,由源域(战争)映射目标域(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的激烈竞争),让读者感受到商家们的竞争如此激烈。又如:MOC head urges fight against trade protectionism(www.59corp.com,4/20/2012),商务部敦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此标题蕴含两个隐喻:“head”由源域(人的头部)映射目标域(某部门单位的领导人),“fight”由源域(战争)映射目标域(抗议、抵制、争取权益的过程)。相似的例子还有:AC Milan survives Arsenal onslaught (en.ce.cn., 03/09/2012),AC米兰4-0完胜阿森纳用了“survive”(幸存)这个词,阿森纳的攻击“onslaught”。“幸存”“攻击”均与战争相关联,即战争隐喻:一场足球比赛是目标域,而战争是源域;战争的情景,有些读者经历过或者从其他途径“认知”过,此隐喻思维惟妙惟肖地将一场足球赛呈现给读者,读者毫无疑问能够对这场足球赛的激烈竞争产生共识。Chinese VP stresses defense co-op within SCO(www.buysama.com, 4/24/2012),中国副总裁在上海合作组织强调防御合作,“defense”防御一词无疑也与战争相关。

(三) 用不同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带给读者不同感觉的认知

隐喻不仅讲究认知,更讲究突出表达效果的认知方式。隐喻能使谈论的话题“陌生化”,让人们重新认识理解已知的事物,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某一事物、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曾被多次报道过, 人们已经熟悉了,为了揭示该事物、现象尚未为人所识的某一特征,还要报道, 标题有意地用一个相对陌生的事物来说明它,形成一种“新奇”的隐喻,吸引受众[5]。在英语新闻标题中,此类映射常常涉及“爆炸”。例如:Rocket explosion. 火箭队愤怒了,此标题用了“explosion”,表示火箭队愤怒到“爆炸”的程度。一个球队与 explosion是通过隐喻将表面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爆炸”产生的巨大声响和冲击力这些特点映射到“火箭”队,能够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目标域,并且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样的用法如:Castro blasts US stance on Latin America(news. xinhuanet.com, 4/18/2012),此标题标明前古巴最高领导人卡斯特罗严厉批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立场,“blast”有爆炸之意,但此处表达了严厉批评的意思,如果用了人们太过熟悉的“criticize”一词,则表达效果过于平淡,用“criticize severely”一方面占用了标题的宝贵空间,另一方面也无法将“严厉”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US, Colombia agree to boost security ties cooperation (www. Silobreaker.com,4/17/2012),美国哥伦比亚同意加强安全合作,“boost”在电学上亦有助爆之意,但在这则标题中,口语化地表达了“promote”加强、提高的意思。前者是美国英语中的俚语;而后者为人们常见的词汇,相比之下,显得平淡无奇。由此可见,用不同“域”的语言帮助人们重新理解已知事物,其魅力有增无减。

隐喻具备认知解读这一功能,主要依赖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处,可以通过下图来建立隐喻机制:

图1 隐喻机制图

三、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语言功能

(一)隐喻语言帮助人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

当认知事物特别抽象时,隐喻则将抽象事物形象具体化,建立更好地传达所要认知事物的特征。Ungerer和 Schm提出,隐喻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它不但可以用于解释词汇范畴,还可以用于解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等范畴问题[6]25-26。财经经济类新闻标题常运用隐喻这一功能。例如:Wealth managers downplay possibility of hard landing(www.silobreaker.com, 4/23/2012) ,财富经理淡化硬着陆的可能性。经济“硬着陆”指的是采用强力的财政货币政策一次性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牺牲较多的国民收入将通胀率降到正常水平,优点是重拳出击立竿见影,缺点是经济震动较大。而硬着陆原指航天器毁坏性的着陆,由于着陆速度过大,航天器将完全或大部损坏。这一隐喻将航空领域较易的语言运用到经济领域,化繁为简的同时又丰富了新闻语言。同样,人们比较熟悉的还有经济“软着陆”一说。又如: Lingering customers just one hurdle as Starbucks eyes China growth(Reuters, 4/18/2012),这条标题表达的意思是:星巴克咖啡认为顾客长时间逗留是其在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hurdle”原意为篱笆、跳栏,而此时凸显的是其外延为障碍或困难之意,较同义的“difficulty”这一抽象名词而言,更为形象、感性。由此可见,更多的语言、更为详尽描述的语言都不如恰当明了的隐喻。

(二)隐喻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语言表达言简意赅

Jeremy Lin's Cinderella story这一标题中,“Cinderella”是灰姑娘的意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童话人物,而这里把林书豪比成灰姑娘,用灰姑娘的童话来诠释林书豪实现梦想的经历, 既给新闻着染上神话色彩,又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语意。Shanghai job fair offers expats a foot in the door(China Daily, 4/18/2012),此标题要表达的是上海招聘会为外籍人士提供机会。“a foot in the door”中“foot”是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即工作的机会或者立足点。但是,提供多大的机会和怎样的机会,这些信息尽在“a foot in the door”这一概括中了。基于人们对源域有相对较好程度的认知,隐喻极其自然地将源域的一些特征附在了目标域上,这个过程就是语言简化概括的过程。

(三)隐喻丰富了新闻语言

英语中的许多专业术语就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人们熟悉的日常语言运用于某一领域,并经过长期的使用构成了特有的专业术语,以至于人们不再特别强调它们的隐喻功能。Macao's inflation reaches 6.22% in March (www.59corp.com, 4/23/2012),“inflation”原意是充气膨胀,此处意为即通货膨胀,但是现在人们几乎都忘记了这一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认为“inflation”就是经贸领域的专业术语。再如:Coalrich city eyes green economy (www.silobreaker.com,3/22/2012),煤炭城市关注绿色经济,其中的“green economy”也已经为人们广泛认知,并且衍生出一系列关于“green”(环保) 的名词词组,像green food,green products, green organization 等等。China stocks dip at midday Tuesday(english. sina.com, 4/24/2012),价格下跌,小幅下降。此标题中的“dip”为下降、下跌之意,类似的表达还有:drop, decrease, fall,decline等等,但周而复始的使用会使新闻“不新”,索然无味,因而,出现了 slide, shrink, trim, plunge,dip, slump, plummet等词汇。这些词汇在开始使用时充满了浓厚的隐喻色彩,别有新意,但长期使用,成了不可缺少的新闻专业,既丰富了新闻语言,也逐渐淡化了隐喻色彩。实际上,隐喻丰富新闻语言的功能绝不会停止。

五、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修辞功能

隐喻的修辞功能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无意识运用隐喻到有意识的运用,这也是从对世界的认知阶段升华到对世界的欣赏阶段。在此阶段,运用隐喻不是因为人们不熟悉或不理解目标域,而是要让人们对目标域产生一个全新的感觉。所以,隐喻就是为了更好地传达语言信息,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选择了表达另外一种事物的词汇来描绘某一事物[7]。从狭义上来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两个不同种类对象之间的比喻。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新闻记者就要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特别是标题的吸引力,所以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大量运用隐喻,对信息进行特别的处理,或夸大或形象化,使标题用词生动、形象、醒目、有趣,使读者在了解体育信息的同时还能意外地收获美的享受。比如:New Zealand gives nod to China firm to buy dairy farms (Reuters, 4/20/2012),新西兰点头中国公司购买奶牛养殖场,此标题“give nod to”是人的表情动作,多数情况下表达的是“同意”的意义,此处将新西兰拟人化,其中所用拟人的修辞方式体现了隐喻思维。这样的表达方式令事实充斥的新闻语言增添了色彩和动感。Cuba denounces US freeze of Cuban funds (China Daily, 4/17/2012),古巴谴责美国对古巴资金冻结。“freeze”原意为冷冻、结冰,此处作为一种比喻修辞,一方面恰到好处地与“冷战”思维紧密结合,表达了新闻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freeze”给人“冰冷”的感觉,为新闻平添了“温度”,对读者的语言欣赏也是一种升华。此外,其他传统的修辞格如明喻、委婉语、借代、夸张等都以不同的形式诠释了广义的隐喻思维。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频繁出现,彻底改变了新闻语言术语充斥、呆板枯燥、令人费解的现象。隐喻功能不仅增强了读者对新闻各个领域活动的认知力,还很大程度上丰富完善着新闻语言,更新了新闻类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至于提高了新闻文章的欣赏性,带给读者更多美的享受。

[1] George L,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朱全国.布莱克隐喻观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8):213-217.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2):23-33.

[5] 刘晨红.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语用功能[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4-86.

[6] 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 王丽军.试论英美经贸报刊文章中隐喻的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4):48-51.

猜你喜欢
源域新闻标题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