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块”在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2013-11-23 06:19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词块

吕 建 英

(五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同声传译是与发言人的发言同步进行的口译活动。同声传译时,译员坐在隔音的译室里,借助于麦克风、耳机等现代化的播音设备进行语言输入和口译输出。同声传译是一种受严格时间限制的极其复杂的口译活动,译员接收原语输入的同时要完成语言感知、理解、转换和译出。由于同传译员是以与发言人的发言同步的速度进行翻译,是进行多频道、多语种的翻译,而且基本不占用会议时间,因此在国内外的国际会议活动上得到广泛应用。

同声传译比一般的口译即连续传译更复杂、更紧张,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实践活动,因此对同传译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条件要求。词块在记忆和使用时能够整体提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同传译员的认知负荷压力。从句法规则来分析,词块常被当做一个整体来记忆、理解和使用,因而具有使用的频繁性和有效性。可见,词块的整体提取对于同声传译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词块理论

20世纪 80年代后,语言学家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规模的语料库。通过数据分析,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半固定或固定的、程式化的词块。“词块”有不同的概念表述,Krashen称词块为半固定式短语[1]27-29,Pawley 和 Syder称词块为词汇化句干,Peters则称词块为具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的框架[2]81-97。Wilensky,Zernick,Nattinger和Decarrico等人分别对词块进行了研究,Lewis先后出版了 The Lexical Approach和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为词块理论奠定了基础,使词块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3-4]。上述不同的术语体现出词块在语义上的约定性和形式上的整体性。Nattinger和Decarrico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词块理论后,把使用频率高、接受程度高的短语词汇称为“词块”,词块作为既成规则和模式存在于人们的长期记忆中,在语言输出时就能率先从存储中提取并帮助完成语言组织编码[5]62-64。Becker认为,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是那些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的板块结构,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的[6]。

在词汇法看来,词汇是众多词块(chunk)的集合,词块分布在具有生成力的连续体(Spectrum of Generative Power)上,此连续体是体现出词汇“创造新话语”的能力(Lewis, 1993)。连续体的两端分别是语法性强的词(grammatically strong words),如介词、连词,和语义性强的词(semantically strong words),如名词。每种语言的词块都在这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一个词块在连续体上的位置显示出它的语言生成力及信息含量。

Lewis按照词汇的句法功能和内部的语义联系将词块分为 4类:1) 单词(words)或短语(polywords):单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汇”,如 travel,短语为“固定短语”,如in that case,on the other hand等;2) 习惯搭配:搭配是以较高频率出现的单词的组合。任何词性的词语只要高频率组合都可搭配成词块,如 rain cats and dogs,commit crime等;3) 惯用语及谚语或名言:如take it easy,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等,也包括特定语境中的常用句式,如I'm afraid that…;4) 句型框架甚至语篇框架:如As far as I'm concerned…,The increase results from three factors,firstly…,secondly…,finally…,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上述分类显示,词块既不同于习语,又区别于自由搭配,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固定的搭配。若某词汇序列以同样的形式出现频繁,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在语用意义和功能上有较特定的范围,就会被当作约定俗成的词块来使用。Lewis认为,“语言不是词汇化的语法(lexicalised grammar),而是语法化的词汇(grammaticalised lexis)”,语言习得要遵循“观察—假设—验证”(Observation-Hypothesis-Experiment)的循环过程。从词汇到句子,词块的间断性越来越大,灵活性逐渐增强,从完全固定的词块到半固定的表达,为语言学习者顺利掌握并创造性地使用词块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本文认为,词块是使用频率高、结构相对完整、有心理现实性和能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形式。

二、词块在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1. 同声传译的过程

同声传译是听辨、理解、监听和传译不间断进行的过程[7]277,要求译员在同传中做到“一心多用”,即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听辨、理解、监听和传译等几项任务。王斌华分析出译员口译能力的构成模块,如图1 所示[8]:

图1 口译能力的构成模块

口译能力是由4大模块组成。口译能力的基础是双语能力和言外知识,口译技巧是译员能力的核心,而能否成功完成现场口译任务也受译员心理素质的影响。双语能力是指译员是否能听辨理解源语并将源语转换成目标语。

言外知识是指译员应具备专业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口译技巧指同传中的短期记忆、多重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听辨理解、重组表达等技巧。译员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很重要,译员应有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超强、反应灵敏、较强的现场压力承受力等心理素质。同声传译的瞬时性特征决定了对同传译员的四大模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词块在同声传译中的运用实例分析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能承受的负荷总量是一定的。不同的认知负荷在短时间内同时竞争有限的脑力资源,因此同传译员承受着巨大的难度和压力。此外,现场的气氛压力、发言者话语变更性压力和时间压力常常使译员在接近满负荷状态(tightrope hypothesis)下进行工作。对源语的任何不当处理或脑力消耗的任何增加都可能造成译员的某一项认知负荷短缺或者超负荷,从而引起错译、漏译[9]30-37。词块作为高度惯例化的搭配,同时具有语法和词汇特征,可以被译员作为整体存储在长期记忆中,需要时整体提取,能够有效缓解译员的认知负荷,提高同传中的语言处理和组织能力。

笔者以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5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为例①,分析词块在同声传译中的运用。结合开幕词的结构特点,为便于分析,摘录其中部分发言如下:

开头: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先生,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弗莱切特女士,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十月的北京,天高气爽,秋色宜人。世界旅游组织第 15届全体大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我代表中国政府,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主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充满时代生机的东方大国,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旖旎秀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56个民族风情浓郁,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世界自然遗产地达 29处。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代中国的风采神韵与现代中国的蓬勃英姿交相辉映。这些都为发展国内外旅游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

多年来,世界旅游组织为促进全球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努力。最近,世界旅游组织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我们谨表示衷心祝贺。我们相信,这次大会必将对实现全球旅游业的更大繁荣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尾:祝世界旅游组织第 15届全体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以上开幕词是温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向大会全体代表发表的讲话,该开幕词主要阐述了会议的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并对会议的成功表示祝愿。在做开幕词的同传前,译员首先应了解开幕词的基本框架。开幕词的正文可分为开头、主体、结尾3部分。开头部分会对大会表示祝贺,对来宾表示欢迎,如“女士们,先生们,我代表……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Ladies and gentlemen,on behalf of…,I would like to extend our sincere welcome to…and express our warm congratulations to…)”主体是开幕词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会议的重要意义、现实价值、迫切性等。开幕词的结尾一般用祝颂语结束,如“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I wish…every success.Thank you)”

该开幕词中包含大量的词块: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联合国(United Nations)、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 General)、全体大会(the General Assembly Session)、天高气爽、秋色宜人(charming autumn scenery with fresh air and clear air and clear skies)、文明古国(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世界文化遗产(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世界自然遗产(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博大精深(long history and extensive culture)、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 up)、繁荣与发展(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等。

Anderson认为,在同声传译中,译员在听到第一个单词后就已开始对原语进行存储解码和重新编码,即译员对原语的接收、理解和分析具有瞬时释义(immediate interpretation)特征[10]34-37,因此,译员需要建立有效的思维预测机制。词块是介于单词和固定短语之间的半固定的短语单位(phrasal unit),因此掌握大量的词块对于将要听到的信息和内容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如译员在听到“我代表……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时,可进行内容和结构上的预测,搭建出句子结构“On behalf of…,I would like to extend our sincere welcome to…and express our warm congratulations to…”,从而缓解了在语言输入的同时进行译文输出的时间压力。在同传中,如果译员存储的词块不够,需要临时组织大量短语,就可能造成重要信息丢失、译文产出速度降低、表达不流畅、不准确等后果。因此,译员在接到口译任务后应认真阅读主办方提供的资料,熟悉和收集所涉及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对于译员不甚熟悉的领域,这点尤为重要。在上例中,译员可先熟悉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存储与该专题知识相关的大量词块,如上例中的“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联合国(United Nations)”、副秘书长(Deputy Secretary General)、“世界文化遗产(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世界自然遗产(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等,这样在同传工作中就可以缩短语法分析的时间,避免大脑信息加工机制不必要的即时分析,减少对脑力资源的消耗和言语产出的负荷,从而产出更加流畅的译文。

3. 词块在同声传译中运用的启示

(1) 词块有利于提高同声传译中的听辨、记忆效率

词块是测量记忆容量的单位,对于同声传译中的记忆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它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容量扩充性,即通过加大词块的容量而扩充和提高短时记忆的信息量;第二,差别性,由于词块内部构成不同,信息再编码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对应的词块的信息量也是不同的。译者根据个人的经验对记忆中孤立的词块进行组合从而形成较大的意义单位,这种思维操作过程被称为“词块化”。词块化是对信息的组织、建构、综合和再编码的过程。译者根据客观刺激材料的特征,利用主体的知识经验和长时记忆的词块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就能扩大同传中短时记忆的容量,形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增强同声传译中的记忆效果,避免译文产出的遗漏。

(2) 词块提高同声传译中的语言处理效率

语言学家指出,自然话语中的 90 %是由具有句法和词汇特征的半固定的“词块”组成的,词块在词汇输入和输出中有重要作用,Firth认为,结伴的词项是一种“结伴关系”,存在一种“共同期待”(mutual expectancy)性。

在心理语言学看来,人类的大脑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区域。词块使用的频繁性决定它们被存储在长期记忆中。从理论上讲,因句法的复杂性,本族语者每次生成不会超过8-10个单词的语句长度。但Pawley和Syder通过研究心理语言学文献发现,在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本族语者会极其流利地产出含有多个单词的话语,那是因为他们利用长时记忆中的大量的语言资源来弥补短期记忆相对不足的语言处理能力[11]191-226。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在听力理解时,通过利用存储在心理词库中的整体词块,对新的语言材料进行切分和语法分析,这会极大减轻对原语材料理解的认知负担,加快理解速度,促进连贯的理解的转译编码。这一点对于同声传译非常重要。由于发言者语速快,且稍纵即逝,译员不可能而且也没必要听清每个词。在语言分析处理的过程中,译员通常是先识别词块(包括短语、搭配、句式等),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迅速进行语义编码,从而缩短语言处理的速度,加快译文的产出。

(3) 词块使同声传译的译文更准确、地道

计算机处理的大规模的语料统计显示,语言产出不是一个受制于句法规则的过程,而是从记忆中取用短语单位(phrasal units)的过程。译员在语言输入中,把大量各种专题的词块储存在头脑长期记忆中,在同声传译时对相关词块进行提取、建构、选择和整合。不同的词块有机组合串联在一起,就会产生意义连贯的语篇,从而完成了口译的交际目的。与此同时,这种选择和整合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和心理语言学都认为,词块(lexical chunks)在二语产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块具有心理现实性,是完整的词汇和语法单位。词块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在交际中通常可以直接使用。词块的动态性、可变性和生成性使其成为既有限制性又有使用弹性的交际单位。词块的大量积累可以在减少语言处理的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使语言信息的提取、整合和使用更加准确、流利、地道。

三、结语

词块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语言本身的特征和基础,也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规律。同传译员应以词块为基础,在听辨原语信息的同时,借助已有词汇和专题知识迅速完成对原语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转换和目的语信息的组织、编码、监听、产出与修正,同步输出目的语译文。译员在做同传前,就应扩大与同传主题相关的词块总量,以提高同传中语言处理的效率,并协调处理同传中的其它因素,以提高其同声传译的能力和质量。

注释:

① 文中“温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 15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引自雷天放、陈菁主编的《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 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 Peters A. The uni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Hove,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200-204.

[4] Lewis M. 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 Hove, England: Language Publications,1997:214-217.

[5] Nattinger J, Decarrico J.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2.

[6] Becker J.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s on 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edings [J]. The Phrasal Lexicon, 1975 (7):70-77.

[7]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8] 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J].外语界,2007(3):44-50.

[9] 谢葆辉,蔡芳.口译理论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10] Anderson J 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 W.H.Freeman and Company,1995.

[11] Richards J C,Schmidt R W.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London: Longman Press,1983.

猜你喜欢
词块
如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词块理论
例谈词块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高中英语写作中词块教学的策略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应用语言学词块及词块表的构建研究
词块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名人演讲中词块使用特点探究
高中英语词块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及应用策略分析
词块中心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词块理论与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词块教学法在阅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