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习生导师制现状与改进措施

2014-03-18 21:25李益桑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导师制实习生导师

夏 梦,李益桑,何 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浅谈实习生导师制现状与改进措施

夏 梦,李益桑,何 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实习生导师制的实施,既有助于培养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又可有效防止实习教学中可能引发的医患纠纷,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中青年师资队伍。因此,应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导师选拔制度,强化实习生入科教育,使实习生导师制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生;导师制;临床带教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途径,实习阶段的成效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学素养,近年来,国内多家教学医院逐步推行了实习生导师制[1~3]。我院作为华南地区颇具影响的综合医院,自2006年起全面推行实习生导师制,在国内属于较早推行此项制度的医院之一。经过数年实践,我们发现实习生导师制在不断规范与完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现总结如下。

1 实习生导师制的起源与现状

导师制(Tutorial)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由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推行,随后在英国各大高校推广并逐渐引入本科生教育领域[3]。我国高等院校引入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收到了不俗成效,在医学生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始于近10年来的探索。实习生导师制顾名思义,是指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由教学医院选派较好资质的医生担任其轮训导师,全程负责其实习计划的实施与实习效果的检验。学生虽然在每科实习时间不长,但在其实习期间以“一位导师负责1~2名实习生”的模式进行专门指导,既符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特征,也与临床实习阶段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相契合,该项制度的实施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自2006年起正式实行实习生导师制,导师由医院教学部门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共同选拔认定,要求其具备中级(讲师或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同时还应具备较丰富的带教经验及一定的科研能力。每位导师负责指导1~2名实习生,导师在学生进入科室实习之前对其既往学习情况和特点要有所了解,等学生入科实习后依据实习要求,师生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导师全程跟踪、检查落实。导师可利用自己上班、值班或业余时间,带领实习生接诊收治病人、施行临床操作、参与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等,对实习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及规范的指导,包括医疗文件书写、临床操作指导、诊治过程分析等,并根据实习生的学习能力和实习效果适当调整实习方案,定期对其理论知识或医疗技能进行检查[4]。同时,教学科和临床科室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现场检查等方式定期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其带教质量和效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2 实行实习生导师制的作用与意义

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其有效改善了大课堂环境中授课的生硬性,让导师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实习生能力锻炼与素质培养上,并能依照实习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灵活调整带教方式。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如有特定的导师进行指导,师生之间通过密切交流和互动,导师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会在无形中影响实习生,对实习生道德感、责任心的培养作用匪浅。

2.1 有助于实习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在临床实习阶段,为实习生配备导师,密切了实习生与教师的联系,导师通过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带领实习生接诊病人、询问病史、书写医疗文书、主管病人,指导实习生参与教学查房、参加学术报告、参加病例会诊、讨论疑难病例,对临床专科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展开讨论,培养实习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导师一对一、手把手的示教,使实习生主动参与医疗活动,将日常工作中的典型病例或具体操作与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医学知识的记忆更加直观、深刻,不仅锻炼了实习生连贯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能力,又有助于其提升临床思维能力。这种类似“师傅带徒弟”的带教模式,可使导师及时了解实习生思想动态和知识薄弱点并给予强化指导,及时纠正实习生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操作,让实习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等得到提升。

2.2 有助于培养实习生解决问题能力,加强科研能力锻炼

临床实习不同于学校的理论授课,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应以实习生为主导。在面对面授课、以人为本带教理念下,导师将有更多的机会指导实习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鼓励实习生对具体病例的诊治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关注其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实习生思考,引导实习生敢于提出问题及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实习生批判性思维;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同行讨论、请教专家、查阅文献等方式解决问题,强化实习生的工作能力。此外,导师可吸收实习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有意识培养实习生的科研思维,鼓励其创新,锻炼其动手能力,对表现突出的实习生指导其撰写综述或相关临床研究报告等,锻炼其科研能力[5]。

2.3 有助于培养实习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为实习生配备导师,可让实习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观察导师的一言一行感知医疗行业应有的职业素养。通过导师友善接诊病人、积极与病人沟通、正确处理医疗矛盾、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实习生无形中重视医生形象,崇敬医疗事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4 有助于培养实习生的沟通能力

在整个实习阶段,实习生均跟随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包括管理病人、处理病区事务、参与科室活动等,因为有导师的介绍与引导,实习生一入科即可自然融入到科室,使其存在感与自我价值均得到增强。通过跟随导师工作,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可以学习如何与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如何解决医患矛盾,如何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6]。在不同的临床科室实习,实习生会遇到不同性格特点的导师,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学到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如何配合科室领导做好医疗工作等技巧,有助于其沟通能力的提高。

2.5 能有效杜绝临床实习教学引起的纠纷

实习生导师制明确了管理目标,强化了管理责任,把实习带教任务真正落实到了具体的导师身上,既保证了实习计划的有效实施,又杜绝了实习生入科后因无人管理放任自流而可能引发的潜在医患纠纷[7]。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生会参与很多医疗活动。一方面,由于初涉临床,实习生在检查管理病人、拆线换药等过程中难免生硬与不熟练;另一方面,病人对实习生参与医疗活动不理解、不信任,存有抵触心理,容易引发医疗纠纷。通过导师从旁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必要的解释,能有效缓解病人的不满情绪,减少医疗纠纷,同时也能为实习生争取到更多的操作机会,使实习生在实习阶段过得更加充实,个人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2.6 是培养年轻师资队伍的良好途径

我院实习生导师大多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但系统讲授理论大课的机会不多,也缺乏“一对一”指导实习生的教学经验。实习生导师制给年轻医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其施展教学管理能力,为以后指导硕士研究生积累了宝贵经验。

3 实习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导师对导师制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

尽管我院自2006年起推行实习生导师制,但由于部分导师对此模式缺乏充分认识,在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仍然沿用既往的带教形式,把实习生当作日常繁重医疗工作的补充力量,让实习生从事记录、搬运等工作,对实习生疏于专业指导和管理,更谈不上因材施教。既往实习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化带教和程式化管理严重制约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在推行实习生导师制时需摒弃。

3.2 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和激励机制

目前国内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医生都肩负着医疗、科研、教学等多重任务,繁重的医疗工作消耗了医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很多医学院校现行评价体系表面看是“医教研”三者并重,实则只重科研,医生能否晋职直接与科研成绩挂钩,如此一来,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忽视了本科生教育。因此,尽管实习生导师制的出发点很好,坚持实施下去能有效提高临床实习成效,但由于目前对实习生导师的管理和考评缺乏统一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本科生临床实习的带教质量与导师的薪酬、晋升等没有明确关联,致使导师在精力有限、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对实习生难以兼顾、疏于管理,使实习生导师制形同虚设。

3.3 部分实习生忽视临床实习,影响了实习生导师制作用的发挥

部分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未完成由医学生到实习生的角色转换,仍把掌握书本知识当作学习重点,忽视这种一对一、师徒式教学模式对形成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性;部分实习生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找工作或准备考研上,经常找理由请假或推脱导师下发的实习任务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导师的带教热情,令导师失去耐心,最终违背了实习生导师制设立的初衷,影响制度优势的发挥。

4 实习生导师制的改进措施

4.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

实习生导师制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医院和科室应给予高度重视,做好宣传与指导,选拔工作认真、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强的医生担任导师,形成成为实习生导师是一种荣誉的良好氛围,让获选者对导师制有充分、清醒的认识。突出导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师对实习生进行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分析能力、医德医风培养以及自我价值定位等多方面的指导,实习生应及时将所学所想主动反馈给导师,两者形成积极互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

4.2 规范实习生导师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医院应建立一套规范选拔和考评实习生导师的制度,实行医院领导指导、医务处和教学科监督、临床科室主任落实、实习生导师执行的多层次管理机制。对导师的带教工作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评,通过业务考评、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导师的带教成效进行评估,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导师的职称晋升、薪酬补贴等相联系,对热爱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优良者给予肯定和奖励,让中青年医生乐于担当实习生导师[8]。

4.3 放宽导师选拔标准,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师

我院实习生导师制实施之初,导师多由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导师医教研任务繁重,实习生很难与导师见面,严重影响了实习生导师制的成效。之后,我院放宽了实习生导师选拔标准,让更多的中青年医生参与选拔。中青年医生没有直接指导硕士研究生等教学任务,精力充沛,带教热情高,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可以有更多时间带教实习生。此外,中青年医生与实习生年龄差距不大,交流和沟通更为顺畅,更利于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将实习生导师资格调整至高年资住院医师,建立以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为主,(副)主任医师为辅的教学队伍,既能更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满足一对一教学需求,又能提升中青年医生的教学能力,储备师资力量。

4.4 做好入科教育,端正实习态度

实习生实习前统一接受入科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为其配备导师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指导实习生在实习中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要求实习生遵守医院的工作制度和劳动纪律,严格执行请假备案制度等。实习轮科结束时,将导师对实习生平时表现、实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列入实习生的考评中,与推举优秀实习生、推选保送研究生、推荐就业等相联系。

总之,推行实习生导师制是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细节、发现不足、持续改进,才能将本科医学教育推向更高的平台。

[1]樊国康.教学医院实施本科实习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49-50,85.

[2]马丹,牛晓泉,罗仁峰,等.导师制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建立与作用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116-118,121.

[3]胡靖,刘娇艳,金龙玉,等.加强实习医生管理和培养 提高临床诊断思维和操作技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81-83.

[4]张天资,韩立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教育的几点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5):189-190.

[5]陈晖,严敏婵,章永川.对临床实习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27-128.

[6]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生导师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

[7]兰春燕,许国敏,杨安群,等.加强教学管理 减少医疗纠纷[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6):63-65.

[8]娄探奇,刘迅,汤美安.导师制在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315-316.

G424.4

A

1671-1246(2014)13-0096-03

猜你喜欢
导师制实习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浅谈心电图医学实习生带教体会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