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话语之一的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仪式性分析

2014-04-11 08:34宋晓婧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仪式化班会仪式

宋晓婧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俄语学院,北京 100089)

目前国内外研究教学话语的成果很多,大多数集中在课堂话语、师生交谈等方面,主要关注话轮、话轮类型、话轮分配以及社会关系、社会身份如何通过互动话语得到构建并相互竞争。对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中小学主题班会的研究也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分析主题班会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功能以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等,对教学活动仪式性的研究并未涉及语言学角度的分析。教学话语是机构话语的具体类型之一,而中小学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单位之一,值得全面、深入、系统地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在交际方式这一特征基础上对其作为仪式话语的仪式性特征进行语言学视角的研究。

俄罗斯社会语言学对机构话语具体类型的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拟在其基础上,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对中小学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的仪式性进行分析,以阐明中小学主题班会的语用特征。

本文语料来自笔者对中小学主题班会完整录像的转写。笔者将2009年至2013年国内各地中小学各年级共22个主题班会的完整录像进行了转写,形成了大约10万字的语料。

一、关于社会机构、仪式、教学活动、仪式话语

(一)关于社会机构、仪式、教学活动

社会机构是一种通过象征主义,例如神话、故事、笑话、仪式等来表达的文化。[1]116仪式建构社会,学校作为社会机构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仪式组织起来的。学校这一机构通过仪式被建构起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对学校的认同。[2]132仪式同时促使儿童的活动空间——“集体”产生。集体教育可以生成一种秩序,权力关系在这种秩序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有规律的重复,儿童与成人之间以及儿童自身之间的关系将得到确认和修改。[2]133仪式和仪式化形塑了儿童的生活,并使他们可以适应某种社会秩序。仪式构成了社会化领域和制度之间的桥梁。[2]131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学是一种有组织地进行知识传递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系统。[3]38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仪式内涵,对中小学生而言,仪式、仪式化在教育、培养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的仪式性不仅使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和行为模式,而且使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着深刻的仪式性功能。[3]38

社会机构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以独特的意识形态的形式固定下来。机构话语作为社会机构意识形态之一,其规范反映了社会语言集体整体上的民族价值和形成机构的社会集体的价值。教学话语是机构话语的具体类型之一,教学话语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中小学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的原型单位之一,仪式化程度相当高,主题班会的仪式化使得学校这种机构将社会价值体系植入中小学生,并对其进行知识体系的传授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实施,并最终实现中小学生作为社会新成员的社会化。

(二)关于仪式话语

仪式是被传统固定的、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连续体,[4]333仪式被卡拉西克(V.I.Karasik)看做是交际者由旧身份向新身份的转折点。仪式是一种动态交际构成,产生于一定的、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基础上。这些有社会意义的行为会被仪式化。扎列茨卡娅(Zarjeckaja)认为,仪式话语属于社会的普遍规范。仪式话语同交际行为的规约性紧密相关,而规约是该社会(并由该社会规定的)中惯常接受的相互作用形式,其中也包括言语相互作用。

仪式话语成分几乎在所有话语类型中都存在。在机构话语不同变体中或多或少均存在着仪式话语成分,不同程度的仪式化是机构话语类型所固有的,机构话语不同类型的仪式化程度高低不同。卡拉西克认为:仪式化在机构话语类型结构特征(交际者、交际目的、时空、价值、策略、体裁、先例文本、话语公式)中具有不同的反映。[4]335教学话语作为机构话语的具体类型之一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仪式性。作为有组织的交际空间,课堂教学环境应当从仪式性的教学交际情景角度进行研究。定型的教学交际情景同使用仪式话语的仪式情景一致。[1]148在仪式性的教学交际情景中,交际者在社会语言集体规约中进行交际,在学校这一机构中使用仪式话语使自己始终处于该社会机构中。在仪式性教学交际情景中,交际者交际的基础是言语行为的仪式化。而中小学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的原型单位之一,仪式性程度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仪式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仪式话语的目的和本质,并且在教学话语的结构特征中有明确的反映。

(三)关于仪式话语的去语义化问题

去语义化是仪式话语的特点,去语义化即由于经常、多次、重复使用某些语言单位而引起这些语言单位意思的退化。仪式话语中,虽然有些话语非常有表现力,但由于仪式话语是根据确定的脚本展开的,并且经常重复着仪式过程,因此仪式话语结构很明确,去语义化程度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仪式的存在仅为了确认履行仪式的主体之间共同性的存在。

由于仪式话语的去语义化,因此仪式话语不需要证实,对仪式话语的理解不存在自觉、有意识的方向性,即不需要评价仪式话语是真诚的或是不真诚的。[5]201的确如此,作为教学话语类型之一的中小学主题班会上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与结束、老师预祝班会取得圆满成功,中队会上小队长向中队长汇报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班会准备情况、出队旗、呼号等均不需要交际者去证实这些仪式话语是否是真诚的,因为这些言语行为被语言集体成员重复了多次,相似的情景引起交际者相似的反应,这些被重复使用的话语保存在交际者记忆中,在交际中以一种准备好的样板生产出来,而不需要再构建。

二、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仪式性分析

(一)中小学主题班会中仪式话语特征、本质、目的的体现

卡拉西克指出,仪式话语最重要的特征是内容递归性、形式固定性、象征负荷性。[4]364仪式话语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话语,其重要特征在中小学主题班会中均有表现。我们语料中22个主题班会的每一个班会在内容上都表现出了递归性,以主题为基础,层层相套,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以不同的结构和形式表现出来,推进整个主题班会的进程。例如:“文明礼仪在心中”主题班会整个过程均以文明礼仪为核心,文明礼仪三字歌、礼仪情景剧、全班讨论剧后感想、问答环节等均围绕“文明礼仪”展开,层层推进,构成了主题班会的整体。主题班会在形式上是固定的,22个班会中有17个以班级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和5个以中队会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以班级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各项活动的展开、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进行总结、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以中队会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比以班级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多了以下几部分:开头部分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班会准备情况、中队辅导员接受报告、出队旗、唱队歌,结尾部分呼号、退队旗。

1.2.1 试验设置 1~6号池采用单层薄膜覆盖,7~12号池采用双层薄膜覆盖,13~18号池为露天对照组,水深分设30、60 cm两种水深,具体见表1。试验期间,分别于2018年4月26日、5月3日进行了换水处理。

仪式话语的本质在于其重复性。[4]337这一点在主题班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主题班会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表现出重复性。此外,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500个主题班会的主题进行了分类后发现,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主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与日常行为规范,生命安全与交通安全,遵纪守法,践行弟子规,崇尚科学、远离邪教,学雷锋,爱国,爱心,感恩,感受幸福,梦想与理想,热爱生活,养成好习惯,树立目标,热爱读书,珍惜时间,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责任,诚信,自信,坚强,团结与合作,环保与节约,食品安全等。主题班会的主题也是仪式话语重复性的体现之一。

扎列茨卡娅认为,每一种文明的任何时间历史单位中都存在着仪式的独特体系,这种仪式体系迫使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一定的行为。这是一个“游戏规则”体系,这种“游戏规则”是该群体的人们惯常接受的。仪式话语的目的是“我记着游戏规则,并按照规则来游戏”[6]47。而记住“游戏规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即生产出仪式话语)的最终目的是不被社会语言集体排除并孤立出去。主题班会作为一种“游戏”,也有其“游戏规则”,主题班会的所有参与者都按照“游戏规则”进行交际活动,没有人去质疑这种规则的合理性,也没有人会去破坏这种规则:班主任预祝班会取得成功、主持人对整个班会进行控制、全班同学配合主持人将班会一步步推进、旁听老师在这个班会中保持沉默状态。主题班会中所有的话语也均按照这种仪式规则生产出来。没有人愿意被主题班会的集体孤立在一边,被集体排除出去。

(二)仪式性在主题班会结构特征中的反映

作为教学话语原型之一的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仪式程度很高,仪式化在主题班会的结构特征,即交际者、交际时空、交际目的、交际价值、交际策略、体裁、先例文本、话语公式中均有程度不一的反映。

1.仪式性在主题班会交际者中的反映

仪式性在主题班会交际者中有明显的反映。我们对22个主题班会进行了统计,发现主题班会交际主体通常有四类:班主任老师(以中队会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中,班主任老师扮演着中队辅导员角色)、主持人 (通常由班里某几位同学担任或老师担任)、旁听的其他老师、学校领导。各个交际主体的角色—身份特征中都显示出仪式化,老师作为主题班会的积极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主要为言语活动)中实现着仪式的功能。22个主题班会中老师主要来宣布主题班会的开始、预祝主题班会取得圆满成功、主题班会结束时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在以中队会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中以中队辅导员的身份接受中队长的报告。在实现自己角色—身份的活动中使用的言语也呈现出仪式化。例如:“祝愿你们的班会取得圆满成功”“接受你的报告”。主题班会主持人通常对整个交际活动进程进行控制,在班会开始部分无一例外使用“XX小学X年级X班‘XX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这一句式,在结尾部分同样都使用“XX小学X年级X班‘XX主题班会’到此结束”的句式。除了主持人话语在整体上的仪式性之外,具体的主题班会中主持人话语也呈现出仪式性。例如:“我爱爸爸妈妈”主题班会中,主持人用了11个“XXX,你来”、5个“谁再来说?”3个“谁再来?”因此,主题班会这种仪式话语中的交际主体的角色—身份特征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仪式性。

2.仪式性在主题班会时空中的反映

教学话语的交际时空通常情况下是明确的,教学交际空间常常为某学校、教室、大礼堂等;教学交际时间表现为教学话语过程中被标记的时间,例如中小学一堂课的45分钟、大学讲座的一个半小时等。托尔斯泰(N.E.Tolstoy)曾指出,仪式是一种包含了不同符号元素的文化文本,[7]167在这些符号中就包含了方位符号和时间符号。方位符号是指一些交际行为所处的内部或外部空间的、有仪式意义的元素;时间符号中,交际行为发生在具体的确定时间中或发生在某事件之前或之后。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之一,其时空具有一定的仪式性。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500个主题班会的地点进行了统计,结论为:主题班会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本班教室,另一个是学校的某个礼堂。在我们的22个语料中,情况同样如此,共有15个班会在本班教室举行,7个班会在学校某礼堂举行。教室、学校礼堂这些空间本身在教学活动中就具有象征意义,因而便具有仪式性。卡拉西克认为,仪式倾向于系统性,因此在许多文化中,某些事件或交际活动在一些确定的日期进行。这一点在主题班会的时间上也有反映。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学雷锋”等一类的主题班会在3月份学雷锋月举行;“热爱祖国”“迎国庆”等主题班会常常在10月1日国庆节前后一周之内举行;“节约环保”等主题班会经常在每年3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这些日期的前后举行;“感恩父母”等主题班会则常在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的“父亲节”这些日期前后举行。由于仪式话语的本质在于其重复性,因此,主题班会时间上有规律的重复性和递归性显示了这种教学话语的仪式性。

3.仪式性在主题班会交际目的中的反映

4.仪式性在主题班会价值中的反映

由于教学话语的最终目的是将社会新成员社会化,因此,教学话语是社会新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由此,教学话语价值包含了社会中几乎所有的道德价值。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的一种,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社会道德价值。主题班会的价值在含有“应当……”“要……”“让我们……”句式以及含有各种正面价值的语句、谚语、俗语、先例文本等的变体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例如“中国梦”主题班会中主持人的话——“是呀,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某同学的话——“我们要热爱老师,主动、有礼貌跟老师打招呼”,班主任在结尾时的话——“而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等;“责任我担当”主题班会中全班一起朗诵的关于少年责任的“少年中国说”,某位同学发言时引用的梁启超先生关于“责任”的一段话;“献给妈妈的礼物”主题班会中主持人在开始部分所引用的 “厚德者,先爱人”“人之者,母为先”,班主任在结束部分引用的《礼记》中的话——“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等。由上述例证可以看出,主题班会的价值很多情况下是在一定的规范中得到实现的。这些规范正是仪式性的表现,因为正是仪式将民族共同体、民族信仰、社会集体的惯常特征和规范固定了下来。卡拉西克认为交际行为的仪式基调在社会集体中加强并巩固了社会等级关系,而这一过程的基础是业已形成的价值体系。[4]336主题班会中所隐含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体现了教学话语的仪式基调。

5.仪式性在主题班会交际策略中的反映

言语交际策略使得说话人正确、合适地组织自己的言语,选择并使用相应的语言手段来实现交际策略。组成个性总和的价值、信念、社会规范和规约体系会对言语策略结构产生影响。[8]14-15由于价值、信念、社会规范和规约体系等均是象征性的,被固定后就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并在交际活动中被重复反映、加强、固化,因此我们认为这些体系对交际策略产生的影响在相应的语言手段中表现出来就具有一定的仪式性。教学话语策略在卡拉西克看来,有以下几种:讲解(定义、比较、概括、具体化、解释)、评价、检查、影响、组织。这五种策略在主题班会中均有体现。例如在“欢喜迎国庆,争做文明小学生”主题班会上老师对五星红旗构成及其颜色的意义进行解释中表现出的讲解策略;“上次班会上……”等语句中表现出的比较策略;“很好,请坐”“我们奖她一面小红旗”等表现出的评价策略;在“让心灵充满阳光”主题班会上让学生在小纸条上匿名写自己的烦恼表现出的检查策略;在“责任我担当”主题班会上主持人的话——“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不求这个世上有谁对自己负责,但是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我们需要自己提醒,自己告诫,自己约束”中表现出的影响策略等。这些策略通过语言手段和形式反映出了主题班会交际活动的意向,并在本质上隐含了社会价值、信念、规范、规约体系,是这些体系的具体化。因此,主题班会的交际策略是仪式性的。

6.仪式性在主题班会体裁中的反映

中小学主题班会作为教学话语具体类型之一,其交际策略不同,体裁也会有差异。但我们对22个主题班会语料观察后却发现,体裁差异的背后隐含着相当程度的固定性、相似性、重复性、递归性。例如:22个主题班会主要有以中队会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和以班级形式举行的主题班会两种形式,并且所有中队会的组织策略均一致,开始部分均包含各小队向中队长报告人数、出队旗、唱队歌环节,结尾部分均含有呼号、退队旗环节。我们同时统计了22个主题班会中包含的所有言语体裁类型,分别为诗歌朗诵、情景剧、小品、三句半、六句半、分组讨论、自由讨论、背诵三字歌、齐读儿歌、做游戏、快板表演、XX知识大考查、调查汇报、名言警句汇总、讲故事、小记者采访、全班合唱、播放视频或ppt、智力测验、童话短剧。主题班会体裁中表现出的重复性和递归性恰恰是仪式话语最重要的特点。因此,主题班会体裁具有仪式性。

7.仪式性在主题班会先例文本中的反映

教学话语的先例文本在卡拉西克看来有很多:中小学课本,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著名的儿童读物,文艺片和动画片情节,儿歌歌词,谚语,俗语,关于学习、知识等的格言警句等。由于先例文本是民族语言文化集体代表众所周知的,并在社会语言集体的认知层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民族语言文化集体代表的言语中得以反映,因此,先例文本被反映、重复、强化、固定的过程便具有了仪式性,先例文本使得社会集体成员拥有集体一体化和同一性的真诚感受,这种感受同时也是一种仪式化的、象征性的经历和理解,这一点在主题班会先例文本的使用过程中被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中国梦”主题班会中使用的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上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小学生讲安全”主题班会中老师讲解的小学生安全守则,“我读书,我进步,我快乐”主题班会中提到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著名儿童读物情节。这些先例文本的使用过程使得中小学生仪式性地经历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同一性,经过多次使用后在中小学集体中加强、固化,逐渐具有象征意味和仪式意味。

8.仪式性在主题班会话语公式中的反映

卡拉西克认为,话语公式是一些言语交际中惯常使用的套话、公式、通用短语、词组等,也包括一些由典型交际步骤、交际者典型反应构成的体裁图示,同时,交际基调模式也属于机构话语公式。话语公式将相应社会机构代表联系在一起,是相应社会机构中交际所特有的。因此,话语公式可以用来确定话语类型。主题班会中存在大量教学话语公式。例如:主持人在开始部分使用的句式 “XX小学X年级X班‘XX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在结尾部分使用的句式

[1] Олешков М. Ю.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е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процесса[М].НижнийТагил,2006.

[2][德]克里斯托弗·乌尔夫.教育中的仪式:演示、模仿、跨文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30-142.

[3]余清臣.论教学活动的仪式性 [J].中国教育学刊,2006,(2):38-41.

[4] Карасик В.И. Языковой круг:личность,концепты,дискурс[М].М.:Гнозис,2004.

[5]ПлотниковаС.Н.Неискреннийдискурс(в когнитивном и структурно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м аспектах) [М]. Иркутск:“XX小学X年级X班‘XX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老师在班会开始与结束时无一例外使用的公式化语句“祝愿今天的班会取得圆满成功”和“你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非常成功”。作为主题班会的参与者,同学们无需判断这些话语公式的真值,相反,听到这些话语公式可以判断出这是进行主题班会的标志,是主题班会的惯常图示和仪式化结构。这一点反映出主题班会作为仪式话语的去语义化。由此我们可以说,主题班会的话语公式具有相当程度的仪式性。

三、结束语

以上,我们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在交际方式这一参数基础上对作为教学话语单位之一的中小学主题班会在交际主体、交际时空、交际目的、交际价值、策略、体裁、先例文本、话语公式等方面反映出的仪式性进行了分析,与其他对主题班会的教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不同,从语言学角度对教学话语仪式性的探索与思考阐明了主题班会作为机构话语的仪式化特征,可以为教学话语的研究提供语用学的视角。Изд-во Иркут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го ун-та,2000.

[6] Зарецкая Е. Н. Риторика.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рече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М].Москва,2002.

[7] Толстой Н.И. Язык и народ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Очерки по славянской миф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М.:Индрик,1995.

[8] Сухих С. А. Прагма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е измерение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процесса[D]. Краснодар,1998.

(责任编辑 苏 肖)

猜你喜欢
仪式化班会仪式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十岁成长仪式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仪式感重要吗?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Talking strategies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土家跳丧仪式化传播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