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14-04-17 04:14杨双燕
江苏高职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体育

杨双燕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杨双燕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基于养成教育概念、理论基础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因素,并对提高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面临多重选择的时期,这个时期既可以发展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发生各种危险行为。青少年时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这个时期及以后的疾病率和死亡率。同时,青少年时期健康的行为方式也会促进他们的健康和长寿[1]。李文川和肖焕禹指出:影响学生健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而体育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2]。张绍礼等指出体育锻炼是反映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青少年体质的重要因素[3]。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4]。

综上所述,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促进体质健康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涵和理论及其现状入手,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

1.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规范,培养目标及养成要求,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培养和青少年的学习修养,形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5]。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大学时期是青少年各项身心素质不断健全的成长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健康的体魄是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大学期间,应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和体育锻炼行为等进行养成教育。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体质健康,已成为衡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标。

1.2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 社会学理论基础。人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一般人都会有从众的心理倾向。一种习惯如果已经成为众多人的群体习惯,那就会形成一种“风气”,一种社会的“习俗”。荀子认为:“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他说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性格、观念、行为方式也要发生变化,甚至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改变,强调要注重良好的氛围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养成教育需要充足的社会实践来提供丰富的外在刺激和不断的强化。

(2) 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个性心理倾向的一种表征,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6]。一旦个体做出习惯性行为,就会消除某种焦虑或紧张,体验到轻松和愉快。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完全符合组织的管理目标,对人的管理就可以“终结”了[7]。因此,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反复训练实践,使刺激物与人的大脑建立固定暂时神经联系,建立起动力定型,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出现相同的刺激,个体就会出现相同的反映。

(3) 教育学理论基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则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它不仅着眼学生现在的身体健康,也关注学生未来的身体发展。

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现状分析

然而,目前我们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并不是非常如人意,华南师大体育科学院颁布的《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显示,大学生将体育健身排在文化娱乐、上图书馆之后,经常从事体育健身的仅占19.12%,另有65.68%的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不吃早餐、不喝牛奶、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忽视体育锻炼、缺乏营养知识,都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因。”张绍礼等指出:目前辽宁省青少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青少年校内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7]。《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大多数青年离开学校后,中断了体育活动的状况依然存在,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这表明我国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还很欠缺。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养成体育生活方式,以至于走上社会后,依然没有锻炼的习惯。

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1)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型向智能型转化了。各种交通工具非常的方便快捷,出门坐汽车,上楼乘电梯,家务劳动电器化,各种通讯方式,信息传递方法使人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静坐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体育活动不足症成了他们生活方式改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现代的大众传媒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当代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过程、体验、权力和文化的运作与结果[8]。如:玩手机、上网打游戏成了大学生业余时间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世界的认知,也从媒介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9]。尽管和谐的舆论引导一直占据主流,但仍会出现对消极生活方式的宣扬,这些方面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2) 学校体育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纵观现状,伴随学生成长最长时间的学校体育却没有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这一点引人深思。王宗平教授曾指出: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要上1404个学时的体育课。按理说,这么多的课时学生应该能熟练掌握2到4个项目的运动技能,但实际上只有20%不到的大学生经常自我锻炼,为何这么多堂体育课都没能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主要是因为这1400多堂体育课充满“水分”,开课率不足、锻炼密度不大,质量难以保证[10]。而让人更加警惕的是,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把上体育课的时间作为“唯一可以运动的时间”,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因此,学校体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3) 学生自我锻炼的内驱力不足

内化是养成教育的核心点,内驱力是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点,学生自身的个体内驱力不足是影响其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每周玩游戏不少于3次,部分学生每天都会玩网络游戏,也有学生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影响甚至荒废学业[11]。有些学生因为懒惰和没有坚持运动的动力,而疏远了锻炼。因此,加强学生自我锻炼的内在驱动力势在必行。

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对策

3.1从社会层面入手

(1) 形成全民健身的“大群体”格局

在今年的全国全民健身工作会议上,体育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冯建中就指出:凝集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合力,真正建立和形成“大群体”工作格局。“大群体”格局的核心要素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了提高学生体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必须集全社会的力量,去营造一种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理念,大学生作为全民健身的主体之一,也会融入其中的。

(2) 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代言人,具有监督和宣传的功能,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等来宣传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如:让微博、微信、qq用户等都能实时地了解体育和健身方面的关系、体育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在媒介这个大环境下,意识到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些举措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3)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应建立一种紧密联系的关系以谋求共同发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深度融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的格局,这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12]。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在场地设施、资金、指导员、参与者方面可有机结合,实现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共赢。因此,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观念,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从学校层面入手

(1) 加强体育大课程建设。加强学校体育大课程的建设,重点要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并帮助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为目标。首先、在保证体育课时开足开全的前提下,各个学校要创造有利的锻炼环境,确保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第二、改变现在温柔体育课的现状。在体育课中,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运动,学生的走跑跳投、攀爬登撑及平衡等基本活动能力就需要通过运动技术的学练来培养,并且需要达到适宜的运动量和强度。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第三、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体育教学的实践都说明,学生一旦认为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从中感触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13]。第四、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社团管理模式,这是展示校园体育文化风貌和培养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如:多组织一些校际或院系的球类比赛、趣味体育活动等,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第五、让体育赛事走进校园。如: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时机。把部分赛事放在高校举办,并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接触,真实地感受运动带来的魅力。

(2) 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重要性是无须置疑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影响。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其人格魅力,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仅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角色,对学生的引导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去。更好地把体育锻炼的健身效益和学生健康联系起来、体育的精神和学生的人格培养相结合起来。

3.3从学生自身层面入手

“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养成教育的核心。在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中,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内驱力,把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作为自我主动的塑造过程。

4 结束语

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与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从多层次、多维度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和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具有任重而道远的意义。

[1]CYNTHIA G A.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health practices in middle adolescents[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8,22(2):94-102.

[2]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33-37.

[3]张绍礼,宋学岷,门传胜,等.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106-110.

[4]吴冰,杨双燕.青少年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以南京市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1(12):66-68.

[5]曾燕波.从养成教育看青少年的素质提升[J].当代青年研究,2004(5):12-17.

[6]朱永新,赵振杰.习惯—教育学意义上的重新解读[J].当代教育论坛,2003(3):40-43.

[7]赵振杰.习惯的养成与学生行为管理的“终结”[J].教学与管理,2004(13):56-59.

[8]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张晓静.新媒介与受众生活方式研究[J].科技传播,2009(8):25-26.

[10]林华维.体质下降考问“体育课之痛”[N].新华日报,2012-12-19.

[11]李云先.“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30-131.

[12]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63-68.

[1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2002,(3):12-16.

(责任编辑 陈晓润)

StudyonFactorsandStrategiesofSportsLifestyleFormationofCollegeStudents

YANGShuang-yan

(NanjingInstituteofIndustryTechnology,Nanjing210023,China)

This paper,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based on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rmative education,an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ports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lifestyle,and also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formative education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lifestyle,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and good sports lifestyle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lifestyles; formative education; influence factors; strategy

2013-11-18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青奥会促进南京文明城市建设的契合点及其策略研究”(编号:2012SJD890005);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编号:YK12-15-01)

杨双燕(1974-),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体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

G804.49

A

1671-4644(2014)01-0088-03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体育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上课好习惯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