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长治西街回族发展主要因素之浅析

2014-08-15 00:47贾薛飞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街回民回族

贾薛飞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是民族发展演变中不可忽视的宏观背景,它们作为现实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具有客观操控性。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家庭结构、教育状况、职业角色、社区人员构成等一系列因素发生的变化与民族发展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对民族发展都施加了影响。[1]32

一、长治市西街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市总面积13864Km2。长治是一座以汉族为主体、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城市。回族是长治市的世居民族,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回族来源见“西街的民族构成及历史发展”部分详解)。[2]28

论文中调研的西街不是一条街道,而是指长治市城区人民政府西街街道办事处的辖区。西街辖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不包括流动人口),其中回族人口3.5万.[3]6西街街道办事处辖区是长治市最大的、也是山西省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该街道办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带领回汉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和谐街道、和谐社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深得回族群众信任和好评,也获得许多荣誉。

二、西街的社会变迁

(一)生活方式的变迁

西街的社会变迁反映在现实生活中首先应当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西街同其他地方一样,经历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西街从过去传统的蔬菜种植业、小手工业逐渐向多元化与城市化逐渐趋近。

改革开放前,西街回民一部分以种植蔬菜为生,另一部分在工厂当工人,还有一部分以经营小买卖养家糊口。当时他们的生活方式较为单调,生活水平低下。改革开放之后,西街进行了街道改造,过去的菜场不复存在,回民们拿着补偿款做起了生意;另一部分在工厂上班的人,很多下岗后也开始做起了生意;另外一部分仍然在单位上班。这样看来,改革开放之后西街回民大多数都以从事商业活动为生。在灵活的市场运作中,与生俱来就具有经商头脑的回族居民们一部分抓住了商业机遇,扩大了商业规模,从小作坊、小商铺做到了大企业。新世纪以来,西街回民经营的企业数目越来越多,经营项目也趋于多元。他们除自己经商、在单位上班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外打工。

西街回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社会的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西街的改变是社会变迁的微观缩影。在这幅缩影图中记录了从改革开放前后到新世纪以来,社会每个阶段化的特点。

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了西街回民物质生活方面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二)物质生活的变迁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街回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这样说:

程大爷,68岁,低保户,回族,他说:“我感觉自己的生活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好,有保障,有安全感,觉得政府管我们,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是鼎盛时期。”

社区主任王主任(回族)讲到:“以前大家都住的是老房子,四五代人住在一起。现在都是两口子过了,孩子们都在外面买上房子了。去年我们还新修了‘祥雨小区’,‘旧车站路’。‘祥雨小区’里有100多户居民,回族多。小区里水、暖、电都齐全,大家住的都挺好的。”

从以上的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西街回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丰裕富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和意识修养的同时也带了了社会结构中家庭结构的变化。调查中社区提供的新旧社区办公室和居民居住图更是直观的反映了西街回民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家庭人口数量减少,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现代化生活的演进,我国城市的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家庭婚姻制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家庭大都是“大家庭模式”,通常是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严格的家长制曾是一个家庭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之后,过去那种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渐渐的被“小家庭模式”所取代。这种小家庭模式不仅仅是家庭人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家庭权力的分散,过去严格的家长制已经渐渐的被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模式所取代。

西街回族的家庭结构也像汉族一样,在社会结构大背景之下历经着家庭结构从大到小的转变。在对西街三个典型社区的一百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访谈不难发现,西街回族家庭人口数量和规模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西街回族几乎都是四代人甚至五代人共同居住在同一个院子,上自父母下到子孙,旁有兄弟姐妹,每家最少十几口人,最多的有二三十口人,家里的大事都有父辈主持,这种中国典型的“大家庭模式”和“家长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如今,每家大都是一代人居住,最多是两代人居住。

现有调查已经显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西街城市化水平提高,西街回族的家庭模式已经从过去的联合式大家庭向核心式小家庭转变,而且这种转变的趋势会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而不断的加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同的家庭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功能,西街回族家庭结构变化定会使家庭功能发生变化,而家庭功能的变化对西街回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力度会不断的加强。

随着西街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街回族的受教育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教育状况的变迁

西街回族教育状况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教育意识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初期出生的回民对教育的意识就开始有所加强了,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文化水平较过去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文化素质很低,大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文盲大量存在。解放初期到文革时期出生的人,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基本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几乎消除了文盲现象,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开始出现,文革期出生的人少部分开始有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由于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因此大多数人都具有了高中以上文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也大幅度提高。但从调查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文盲现象还略有存在,初中文化的人占有的数量还不少,大专以上文化的人虽然极具增加,但数量比例还是不高。这说明,西街回族居民的文化程度较之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与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虽然目前调查显示,西街总体文化层次依旧有待提高,但这种文化层次提高的趋势也已在西街蔓延开来。西街的幼儿园,回族小学,为西街孩子上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之,西街居民教育状况现在较过去而言已经有了巨大提高,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样的变化与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分不开,也与长治市整个城市文化的提升密切相连。城市化进程对教育在客观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育状况的变迁对西街回族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即受教育程度与民族发展程度成正比。

(五)职业角色的变迁

西街回族职业角色的变迁,主要表现在职业角色的多元化。西街在失去菜场之前,西街回族的职业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一少部分居委会干部、从事制皮革的手工业者、种菜的菜民、一部分上班的工人、为数不多的宗教职业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格局发生了改变。失去菜场以来,西街原来占大部分种菜的菜民完全消失,原来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人数也减少了很多,过去加工皮革的小手工业者也几乎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从事服装、餐饮、珠宝首饰、服装、副食的个体工商户。他们占到了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大小民营企业家。职业角色的变化带了西街回民经济收入的差异,而这些都导致了西街阶层结构也已发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西街几乎是没有阶层分化的。所有的回民都在从事几乎是相似的生产活动,而随着改革开发步伐的挺进,职业分化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局面。当前,从人们经济收入状况和社会地位的角度划分,西街回民可分为企业家、雇佣者、个体户和打工者。

(六)社区成员的变迁

社区成员的变迁一方面主要表现为迁徙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而带来的人口异质性的增多;另一方面表现为西街边界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西街社区主要由从事种菜的回、汉居民构成,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使得西街居民的内部构成变的复杂了起来。很多人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西街,主要表现在三种渠道:一是通过婚嫁进入西街。由于西街是长治乃至山西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又位于城市中心,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地或各县区的姑娘嫁了过来。二是自1996年西街改造之后,由于位居市中心,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城市一些其他地方的居民搬入西街。三是西街建起电脑城和各大集贸市场,同时西街拆迁后许多家户都盖起新房子,一些房子专供出租,这样以来外来工商户和打工者就住进西街。客商进驻西街后,由于西街世居居民也进到其中进行工作和管理,各大集贸市场和电脑城又在西街地理区位之内,于是社区边界出现了模糊的现象。在西街长期居住的人已不再单纯的都是原来的老西街人,而是囊括了迁入的市民、打工者、外来商户和本市而非本街的人。西街人员的构成趋于复杂,既有本地的菜民、市民,又有城市其他地方的市民、非市民,还有外地的打工者。除此之外,西街变迁还体现为西街边界的变迁。一个街道的形成大多都会有清晰地边界,由此而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类型各异的街道。每个街道中的居民都会拥有共同的文化,清晰地边界是这种文化保持、传承的保障。[4]西街是一个回汉杂居的街道,回族多而汉族少的结构注定该街道一定是以回族文化为主体文化。如今,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西街居民都到外面工作、上学、打工,而外面的人们也都陆续进入西街从业、生活,原来相对封闭的西街现在已经逐渐被开放所代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街的社会变迁是由其经济状况的改变而决定的,可以说正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才使得西街的社会要素发生改变。那么西街的经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样的变迁又为西街的社会变迁搭建了怎样的平台?

三、西街的经济变迁

(一)西街生产方式的变迁

“六百年前回族先民们来到长治,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思想,也带来了精湛的工艺技术。”[5]12这记录了长治回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商业和手工工业。

长治市1945年10月解放,直至1965年农业合作化和公司合营时期,我们称之为解放初期,当时回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个人单干,回族的经济生活主流是皮毛业。当地一部分回民做羊皮生意,有的经营羊肉生意,卖羊肉;有的人专门下乡去收购羊或者采购皮革、羊毛。生产方式是独立经营,具体表现为,做皮革的不卖羊肉,不下乡采购原料;卖羊肉的不下乡,也不兼收皮革生意;下乡采购的只管购货。彼此之间没有形成商业链。手工业也曾是西街回族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其中的皮毛加工更是尤为重要。西街另一部分是农民,主要是种植粮食和蔬菜。从1956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此时属于合作化(公社化)和公私合营时期。西街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以“羊”为生的(做羊皮、卖羊肉、下乡卖羊)成了城市居民,口粮国家供应,负责安排工作,他们变成了工人。有皮毛手工艺的人,参加了国营的长治毛皮厂和建华皮革厂。从事食品、餐饮的人分别成为了国营清真饭店、清真屠宰场和合作清真饭店的职工。另外,还有一批人进入国营厂矿成了工人。另一部分种地的成了集体化、合作化、公社的菜民,口粮半供应,成立了菜场。西大街南边的三道营成立了一心菜场;北边的参府街、北营、水口、牛岭、包括西关一带成立了建华菜场。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西街居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时代性的深刻变化。原来的菜民由于实行了承包制,有了空余时间和剩余劳动力,他们开始从事个体商业;当时经营不善的工厂,工人们开始停薪留职,随之下岗,这些回族居民也开始从事个体商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商业规模越来越规范,在新世纪之后有许多人都成了民族企业家。还有一些人从事运输,成立了回民装卸搬运队,后来发展成长治的第二、第三、第四运输公司。

(二)西街经济结构的变迁

从西街生产方式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街经济结构历经了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在生产关系上,西街经历着这样的变革:依次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至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去西街经济结构主要在单纯的皮毛业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产业结构已被打破,如今西街从事该产业的人几乎为零。皮毛制革和成衣制作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彰显活力,经济发展加快步伐。

西街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变迁都为西街回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社会变迁和经济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回族与汉族的“族群边界”,为回汉交往和沟通提供了更大的机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迁,回汉之间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回汉中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同或相似的位置,这使得回汉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彼特·布劳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一书中指出的,位置相同或极为相似的人,他们之间交往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地位悬殊的人们之间交往的可能性。[6]20总之,以上变迁都在客观上为西街回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保障。

[1]马戎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内部交流):长治概览,1990.

[3]杜善学主编.民族——长治[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4]马卫红.中小城市族群关系研究——山东临清黑庄回汉关系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2007.

[5]马兰著.守望故土:长治回族六百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西街回民回族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少年宋慈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