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与《忠臣藏》相同点之比较分析

2014-08-15 00:49莫文沁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屠岸贾赵氏孤儿忠臣

莫文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忠臣义士协助孤儿血亲复仇的悲壮故事。产生几百年来,久演不衰,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还被译介成多国文字传到西方,法国大作家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引起全欧洲轰动。

歌舞伎《忠臣藏》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史诗,讲述了四十七义士为主复仇之后集体切腹的感人故事。12月14日被定为“四十七义士”复仇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日本的剧院都会上演《忠臣藏》。1986年,法国著名的芭蕾编舞家莫里斯・贝嘉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介绍给西方观众,引起了巨大反响。

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赵氏孤儿》与《忠臣藏》在复仇动机、复仇意志以及复仇结局方面都表现出诸多的相似性,体现出中日两国复仇文化的共性特点。

无论是《赵氏孤儿》中的血亲复仇,还是《忠臣藏》中的家臣复仇,都纯粹而集中的对复仇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了描写,从情节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中,可以找出两部复仇戏剧的相同之处。

1. 复仇动机——义无反顾的“忠”

《赵氏孤儿》与《忠臣藏》的复仇动机中,都体现出食客、家臣对于昔日恩公的忠诚观念。《赵氏孤儿》中复仇的主要参与者程婴,是一位草泽医生,平日承蒙驸马府优待,可以说赵家有恩于程婴,在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救孤大计时,明确提到:“一者报赵驸马平日优待之恩,二者要救普国小儿之命”。[1]为了救孤儿,他甚至牺牲自己还未满月的孩儿,忍辱负重抚育孤儿长大成人为赵家复仇。义无反顾的忠诚是反暴救孤的出发点。

《忠臣藏》中,浅野死后,四十七武士沦为浪人,但他们仍不忘对故主的忠诚,伺机为主复仇,完成未了之遗愿,甚至为了报仇不惜弑父卖妻弃子,把名誉、父老、妻室、姐妹、甚至正义都献给了复仇,直至最后集体切腹献出生命将对主人的“忠”发挥到了极致。

可见,在两国的伦理体系中,“忠”不仅在中国拥有崇高的地位,在日本更是强调武士对于主君的绝对忠诚和彻底的献身精神。

2. 复仇意志——矢志不渝的决心

《赵氏孤儿》中,无论是复仇的参与者还是执行者都有着坚定的决心意志。在整个救孤、育孤的过程中,程婴等人都毫不犹豫的舍身维护赵氏孤儿。而复仇的最终执行者赵孤的决心更是坚定而快速的。二十年后,赵孤知晓了血海深仇,首先想到的是:“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2]。虽然屠岸贾在这二十年间也是赵孤的义父,视他为掌上明珠,但在家族血仇面前,这种情分微不足道。赵孤毫不犹豫的选择复仇,没有丝毫的动摇和犹豫。

《忠臣藏》中,浅野死后,家老大石决心复仇,认为剖腹自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完成主人的复仇大业,才能尽显对主人的情义。同时为了能让浅野之弟继承家号,重兴浅野家业,费尽心机、四处奔走,徒劳无功后,加快了复仇计划。大石带领着四十六名浪士辞别家人、变卖财产,开始了复仇,从策划到实施,四十七武士的意志始终坚定不渝。

从复仇意志看,无论是中国孤儿还是日本武士,既没有犹豫不决,也没有异常激烈的心理斗争,在复仇过程中鲜少受到个人性格及家庭情感的影响。

3. 复仇结局——既成功又不彻底

无论是《赵氏孤儿》还是《忠臣藏》,复仇者都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复仇大业。期间,表现出对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反抗精神,但是这种反抗又是不彻底的。

《赵氏孤儿》的复仇是成功的也是大快人心的。二十年后,赵孤学得文武双全,而此时的悼公正担心“屠岸贾兵权太重,诚恐一时激变,于是准了孤儿的奏,下令捉拿屠岸贾,并将他满门抄斩。然后降旨,孤儿恢复本姓,袭父祖列爵卿行”[3],还褒奖了忠臣义士。同样《忠臣藏》中的复仇也是成功的。四十七名武士化整为零,等一年后,当吉良彻底放松警惕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借着月光和雪光,突然杀入吉良府邸,大石良雄用浅野切腹时的短刀刺死吉良,将其首级献于浅野墓前,完成了复仇行动。

但是对于封建专制的反抗两剧都不彻底。《赵氏孤儿》中以程婴、赵孤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认为赵家的冤屈都是奸臣屠岸贾造成的 ,忽略了晋灵公的昏聩无能、封建专制才是导致赵家悲案的真正原因。同样在《忠臣藏》中,浅野的死,四十七武士认为是吉良造成的。其实,浅野在庄严的典礼上动刀,将军一怒下没有审判、不问缘由就裁决,这种幕府的军事封建专制才是导致浅野之死的根本原因。可见,两剧的复仇者对于封建统治者的权威都没有丝毫的

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为何在复仇动机、复仇意志、复仇结局方面都表现出相似性?

1. 都反映出两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及人们的反抗心理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经历的民族,他们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经历了大致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人类具有大体相同的生命形式(如人与人、男与女、老与幼、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个人与集体等)和体验形式(如欢乐与痛苦、喜庆与忧伤、分离与团聚、希望与绝望、爱与恨、生与死等),以表现人类生命与体验为内容的文学及其理论就必然面临许多共同问题”[4]。这两部东方复仇主题的经典剧目,在历史题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创作,反映出两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反抗心理。

2.两国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自古就源远流长,日本地理上处于大中华文化圈的边缘,距今大约一万年以前,日本列岛上的居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大约公元5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日本,与已有的语言融合,形成了日语。以文字为契机,日本在宗教、政治、生活习俗等方面,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极深。“早在魏晋时期儒学就传入了日本,公元6世纪儒学成为日本贵族阶层的必修课,8世纪被朝廷奉为治国兴邦的法典准绳,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极力推崇朱子学,而达到鼎盛”[5]。作为统治社会的道德规范,儒学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武士道就视儒学教义为其道德伦理的基础,强调重义、守信、忠贞、报恩、知耻等品格。

3. 两国戏剧艺术遥远的亲缘关系

在艺术方面,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唐散乐融和了舞蹈、音乐、杂技、训兽、魔术等多门技艺,又称“百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祖先。日本的遣唐使将唐散乐带回日本后,逐渐发展成“猿乐”,而后又发展为“能”和“歌舞伎”。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种的变迁,在面目与形式上二者已经依稀难辨,但仍保持着遥远的亲缘关系。且在日本江户时代,大量的宋元杂剧传入日本,对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在当时的日本是相当普遍的。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在复仇动机上都宣扬忠义,在复仇过程中都体现出复仇者的坚强意志,在复仇的结局上既成功又不彻底。这些皆体现出了中日两国复仇文化的相似性。通过分析这种共性及形成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日两国相似的东方文化背景,以此为基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

[1][2][3] 王季思,等.元杂剧选注(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4] 方汉文.比较文学基本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5] 许凌云,许强.中国儒学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屠岸贾赵氏孤儿忠臣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赵氏孤儿》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门 客
石奢自刎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程婴妻给我的感动与叹息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