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糖危象临床治疗体会及分析

2014-12-10 04:11李悦森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危象酸中毒降糖

李悦森

我院此次对糖尿病高血糖危象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了研究,除了常规补液、补充电解质及消除诱因等治疗,还创新性地采用了配合血液净化治疗及胰岛素泵进行皮下持续注射,以对比其常规补液纠碱治疗和静脉滴注胰岛素的效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3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治疗的80 例糖尿病高血糖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5 例,女性35 例,年龄33~79 岁,60 岁以上患者62 例,平均年龄58.43 ±9.52 岁,病程1~25 年,其中1 型糖尿病22 例,2 型糖尿病58 例。并发症情况:合并血管病变5 例,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肾病3 例,感染14 例,周围神经病变5 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40 例,两组经统计学检验,其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并发症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采用补液和纠正电解质失调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补钾、适量补碱、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等治疗。

1.2.1 补液: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是治疗的关键,通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第1 小时补液1000~1500ml;第2 小时补液500~1000ml;第3~5 小时补液500~1000ml;头2 小时口服500~1000ml 温开水对患者进行补液。以脱水程度估算补液量,其速度依中心静脉压测量结果决定[1],按照先快后慢的标准于第一天输入估算补液量1/2 或2/3,余量在之后24~48 小时内输入。在输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350mmol/L,血钠>155mmol/L,可考虑用0.45%氯化钠低渗溶液,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注速度;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30mmol/L 时,再改输等渗溶液。DKA 患者血糖降至11.1mmol/L,HHS 患者血糖降至16.7mmol/L 时,改输5%葡萄糖加胰岛素对抗,DKA 患者权威专家推选10%葡萄糖加胰岛素对抗。补液治疗是否有效,要看血液流动力学(如血压)、出入量、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表现。

1.2.2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调:高血糖危象临床过程中,患者常伴有高渗、酸中毒以及脱水血液浓缩等情况,开始时会表现出血钾水平升高[2]。随着补液扩容、胰岛素治疗、酸中毒的纠正等治疗均使血钾浓度下降,为防止低钾,补液同时注意补钾,当机体血钾<5.2mmol/L、尿量正常时开始进行补钾;补钾量依血钾含量和肾功能而定,每天补充量在3~8g 为宜,若血钾<3.3mmol/L,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方式可采取胃管内补钾或者静脉补钾。同时,对患者血液pH 进行监测,若pH 值≥6.9,可通过补液、控制血糖等纠正酸中毒;若pH值<6.9,应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使pH 值调整至7.0 以上,注意控制好补碱速度及浓度,每2 小时测定1 次血气分析。

1.2.3 胰岛素治疗:①A 组: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入胰岛素治疗。置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优泌林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注射量为小剂量0.1~0.6U/h(0.1U/kg/h);大体估算每日胰腺素总量0.4~0.8U/kg,基础量用全日一半,根据各时间段血糖情况调整输入速度;若血糖高于20.0mmol/L时,无心衰及肾衰等,可配合静滴小剂量胰岛素0.1U/(kg·h),每隔1 小时测量患者血糖,若DKA 患者有条件每隔1 小时测量患者血酮;每隔3~4 天更换注射部位。②B 组:采用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使用微量注射泵将胰岛素输入速度控制在0.1U/(kg·h)(4~6U/h)以有效降低血糖,同时,每隔1小时测量患者血糖。血糖下降速度以3.9~6.1mmol/L 为宜。另重度DKA 患者权威性专家主张则以0.1U/kg 静注后以0.1U/(kg·h)静注。DKA 患者血糖降至11.1mmol/L,HHS患者血糖降至16.7mmol/L 时,胰岛素输入量可减至0.02~0.05U/(kg·h),补液中应入糖液和胰岛素对抗。当患者血浆渗透压或酸中毒恢复基本正常、且能正常进食时,可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超过10 天,并且都通过胰岛素剂量调节使患者血糖<10.0mmol/L。同时,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其尿量>1000ml/d,并依据具体情况制定运动及饮食规划,保证患者治疗顺利。

1.2.4 血液净化治疗:合并或高度怀疑乳酸酸中毒,优先考虑血液净化治疗,难于纠正的高渗血症及酸中毒,合并心衰及肾衰等不适宜大量补液,合并重度感染及重症胰腺炎炎症反应强烈,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倾向者,合并药物或农药中毒症状明显者等均可配合血液净化治疗。

1.2.5 防治并发症:抗休克,抗感染,防心衰,纠正心律失常,防止及处理肾衰,防止脑水肿,处理胃瘫或急性胃扩张等。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照两组患者血糖降至13.9mmol/L 及以下的时间、速度以及患者在观察期间血糖正常情况与否的发生率[3]。病情恢复时间,并发症防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 检验,以P <0.01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 组降糖速度低于B 组,降糖至目标值时间较B 组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降糖效果对比)

表1 两组降糖效果对比)

A 组降糖效果更显著,患者平均血糖为7.88 ±3.41mmol/L,B 组平均血糖为10.35 ±2.70mmol/L,两组差异显著(P <0.01),A 组出现低血糖发生数多于B 组,但发生血糖反复数及发生并发症少于B 组,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对比

3.讨论

糖尿病高血糖危象是糖尿病的急性代谢并发症之一,又称为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容易发生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据文献资料显示,糖尿病高血糖危象致死率约为14%~17%,但受医院条件及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影响。临床显示,当糖尿病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时,常会伴有脱水状况,这对胰岛素和组织灌注作用的发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4]。因而,在对患者实施胰岛素治疗之前,充分补液是必须且较重要的,可以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小剂量胰岛素疗法能够获得与大剂量胰岛素疗法相似的效果,且减少低血糖、低血钾、脑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糖尿病高血糖常见诱因是感染,及早发现并治疗诱因是抢救的关键。对于伴有急性全身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的同时也应进行强有力抗感染治疗[5]。同时,对于糖尿病高血糖治疗中常出现的并发症,如低血糖、低血钾、胃瘫、心衰、脑水肿、肾衰等情况,应在治疗中密切关注,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使患者平稳过渡及康复。

我院此次采用两种胰岛素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配合血液净化治疗,导致其降糖速度的不同和出现血糖反复例数的不同,病情恢复时间,并发症防治情况,经过研究认为可能的机制是:①药代动力学的不同:不同的注射方法,药代动力学的产生有所不同,静脉滴注起效更快,一般30 分钟后可到峰值,且能持续2 小时左右,而皮下注射作用慢,起效需要30~40分钟,但持续更久,药效可达5~7 小时[6],因此其达到目标值时间更久,但由于其持续时间长,降糖作用在累积下效果更好;②B 组在降低至目标值后,改用皮下注射,无补充胰岛素基础量,由于B 组方法注射持续性较A 组更差且中间被中断,降糖作用有所消退,更容易反复。③A 组部分患者配合血液净化治疗,病情恢复时间短,治疗中并发症减少,因此在高血糖危象治疗中,对于补液难于纠正的高渗血症及酸中毒、合并心衰及肾衰等不适宜大量补液、合并乳酸酸中毒等可配合血液净化治疗,特别是乳酸酸中毒、甚至高度怀疑乳酸酸中毒者,仍应优先考虑血液净化治疗。

1 何泉,罗海明,唐新华,等.血糖控制对高血糖危象患者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 活性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3):216 -218.

2 何松松.1 例糖尿病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救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55 -156.

3 赵琳,刘建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的治疗:个人对高血糖危象30 年之经验[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4):435 -43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8):449 -461.

5 孙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1~2010 年住院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及死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3.

6 曹冰燕,巩纯秀,吴迪,等.儿童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2):1105 -1109.

猜你喜欢
危象酸中毒降糖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重症肌无力患者危象前状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伤科黄水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