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胰岛素给药途径治疗糖尿病酮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2014-12-10 04:11胡新颖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酮体酮症胰岛素泵

胡新颖

糖尿病酮症是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患者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患者遭受各种应激时,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分解加快,酮体生成增多超过利用而积聚时,血中酮体堆积,称为酮血症,其临床表现称为酮症。糖尿病酮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以往的治疗方法是胰岛素持续输注(CVII)以降血糖,纠正酮症,现胰岛素泵已广泛应用在临床。胰岛素泵(CSⅡ)它能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持续24 小时向患者体内输入微量胰岛素,可以在短期内控制高血糖,减轻“葡萄糖毒性”,纠正代谢紊乱,是强化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手段之一[2]。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我科2010 年10 月~2012 年3 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患者75 人,诊断均符合1999 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诺和灵R 组和微泵胰岛素持续输注(CVII)诺和灵R 组。CSII组38 例,其中1 型糖尿病1 例,2 型糖尿病37 例;男性18 例,女性20 例;年龄6~88 岁,平均年龄57.1 岁,病程16.9 ±4.7年。入院查血糖23.5 ±6.7mmol/L,酮体10.9 ±0.2mmol/L。CVII 组37 例,其中1 型糖尿病1 例,2 型糖尿病36 例;男性21 例,女性16 例;年龄30~83 岁,平均年龄59.4 岁。入院查血糖24.4 ±5.2mmol/L,酮体9.5 ±0.4mmol/L,病程14.4 ±5.9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血糖、血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入院时病情予大量补液扩容,纠正电解质酸碱混乱,消除诱因及对症支持治疗。血糖监测均采用罗氏血糖仪。血酮监测均采用北京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血酮仪。CSII 组采用的胰岛素泵为美国美敦力712 型,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灵R 笔芯,CVII 采用威利方舟恒速注射泵(单通道)注射诺和灵R。CSII 组:入院后立即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设置基础量为0.1u/(kg·h),持续注射胰岛素,Q1H 监测血糖、血酮;当血糖降至13.9mmol/L 时,基础用量改为0.05u/(kg·h);血酮转阴后,重新设置基础量,即将全天胰岛素用量的1/2 作为基础量,另外1/2 作为餐前负荷量。CVII 组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诺和灵R)0.1u/(kg·h),酮症消除,停用静注胰岛素,改为分次皮下注射治疗,三餐前胰岛素(诺和灵R)和晚餐前诺和平皮下注射。

1.3 观察指标 ①恢复靶血糖值和血酮转阴时间: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采用罗氏血糖仪和怡成血酮仪Q1H 监测末梢血糖血酮1 次,以血糖值8.3~11.0mmol/L 为靶血糖值,直到血酮恢复至0.3mmol/L 以下,入院时和治疗6 小时后抽血验血糖和血酮。②血糖达标时间。③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血糖≤3.8m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定为低血糖)。④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

2.结果

CSII 和CVII 组治疗后,CSII 组血糖达标时间,酮体转阴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CVII 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CSII 和CVII 组治疗的疗效比较

3.护理

3.1 基础护理 两组患者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糖、血酮、尿量、电解质,每1 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准确记录出入量,每小时监测血糖、血酮1 次,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予留置置管,保持输液通畅,遵医嘱予输液,鼓励患者饮水,饮水量每日2000~3000ml,保持出入量平衡。

3.2 胰岛素泵护理

3.2.1 心理护理:胰岛素泵为高科技的产品,有些患者和家人会产生疑虑,对于初次使用泵的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介绍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告诉患者胰岛素泵是模拟正常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以设置的基础量每3 分钟平均输出1 次的方式进行胰岛素输注,稳定和维持血液中胰岛的有效浓度素,抑制肝糖原生产,从而使夜间和两餐之间的血糖平稳,且能减少多次皮下注射的痛苦,消除各种顾虑。

3.2.2 置泵前护理:根据医嘱提前将胰岛素置予室温中,待药液达到室温后再抽吸至储药器中,以免温差产生的气泡影响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遵医嘱设定基础量、使用时间,用储药器抽取所需胰岛素,连接输注装置,排尽空气,检查胰岛素泵是否能正常工作,防置管后发生感染。

3.2.3 置管时护理: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大腿或上臂的皮下组织。一般以腹部脐周5cm 外为首选部位,在此植入针头,胰岛素吸收快且相对稳定,有效控制血糖峰值,温度恒定,不受运动的影响[3]。CSII 组患者均选择腹部置泵,活动的影响较少。

3.2.4 置管后护理:置管后勤巡视病房,经常检查胰岛素泵的运行情况及每日基础量、餐前量、胰岛素剩余剂量、电池电量,检查有无报警提示;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导管有无脱落、漏液、堵塞;每周更换透明敷料3 次,更换输注装置1~2 次,新输注的部位与上次输注部位应间隔2~3cm 以上;做特殊检查,如MR,CT,X 线时,应将导管和泵分离,待患者回病房后及时连接胰岛素泵。根据血糖监测情况,依据医嘱调整基础量和追加量,并行双人核对制度,防止剂量不准确。

4.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由胰岛素缺乏所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生化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10%,是糖尿病的一个可预防及逆转的严重急性并发症[4],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CVII 是目前治疗糖尿病酮症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需人工调节输液速度和胰岛素浓度,且胰岛素经过液体稀释易粘附在输液管、输液瓶壁,使胰岛素用量大且不易调控,血糖波动大,易导致低血糖;而CSII 采用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相组合的输注方式,使胰岛素在体内的浓度更符合生理需求[5]。通过两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DKA 的临床疗效比较,发现CSⅡ比传统CVⅡ治疗效果更理想,能更平稳控制血糖,抑制酮体生成,缩短血酮转阴时间,更快纠正糖代谢紊乱,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从而缩短了住院天数,并且使用方便,易于携带、调节,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从而说明CSⅡ为治疗DKA 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安全、有效、方便、灵活的治疗手段。

1 张秀珍,钱国锋.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10:1144 -1145.

2 Melki V,Renard E,Lassmann-Vague V,et al.Improvement of HbA1c and blood glucose stability in IDDM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spro insulin analog in external pumps[J].Diabetes Care,1998,21:977.

3 曾婕,许贞爱,谢丽丽,等.胰岛素不同的给药途径及护理要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57 -58.

4 池芝盛.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43.

5 彭新华,杨文英.糖尿病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1):22 -24.

猜你喜欢
酮体酮症胰岛素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26例抢救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尿酮体“±”或“+”代表啥
心肌酶谱与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
奶牛酮病治疗及酮体与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