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翻译策略研究

2015-03-19 02:4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目的论译者

何 鹃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翻译策略研究

何 鹃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傲慢与偏见》创作者简·奥斯汀十分擅长运用一些幽默性的语言去表达讽刺效果。但是,由于这些幽默内容与目的语风格的差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一般会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奥斯汀所描写的内容与18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着重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尽可能的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保证原作当中的内涵性幽默能够得到有效传递。而目的论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在何种目的指引下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理论。

《傲慢与偏见》;目的论;翻译策略

一般来说,译者都认为,译入语和源语之间的幽默转换能够保持平衡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环境和词语的指向性不同。而这种不同也正是目的论一直在研究的内容。因此,为了保证目的语中能够具备和源语一样的幽默风格,译者需要首先解决语言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和文化之间的认同性问题。在目的论的观点看来,译者使用何种翻译策略是由其进行翻译时所指向的内容决定的,最终的翻译方向决定了翻译选择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幽默效果都在目的语当中有所体现才说译文是好的译文。目的论认为,译文好坏的主要衡量标准还是在于其是否能够完成语言交际的目的,是否达到了之前翻译的要求。幽默的语言可以让人感觉轻松、愉悦,因此,如果读者从译文当中感受到了原作者想表达的快乐因子,那译本就可以算作成功的译本。所以,这里提到了对于《傲慢与偏见》当中幽默语言的翻译要求恰好和目的论具有观点上的一致性。与目的论联系的翻译策略也使得幽默语言变为了可翻译的语言[1]。

一、目的论下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享誉世界的小说作品之一。之所以至今为止仍旧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深刻剖析了社会细节所展现的人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者通过这些人性的剖析以幽默化的语言达到了极佳的讽刺效果。奥斯汀擅长描写一些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现实,在这些内容当中虽然并没有足够震撼人心的内容,但其中的小细节却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而她恰恰利用这些小细节让构成了一些荒诞性的画面,深化了人物性格,有效塑造了人物形象。不过这些内容显然不是直译一种策略就能够完成的。且作者所表达出的幽默风格大部分是通过文化背景的联想而实现的,因此译者要想让陌生语言环境下的受众体会到这种表现效果,要对原文的内容和产生条件、环境等等做深刻的解析,避免出现弱化语言表达效果的现象[2]。从这一角度来说,翻译策略的选择还是以原文幽默效果的传达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二、目的论及翻译的目的

对于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始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学说。这种学说的观点是,人们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译文的内容更加流畅自然,并且译者要尽可能的让译文的受众在阅读译文时能够通过本民族的文化联想来理解原作内容。而且有研究表明,翻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译者所做的翻译应该有具备一定的功能性;翻译需要一定的解说和分析内容;翻译的方向和具体的解说应该有一定的联系。这一观点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2]。

著名的翻译研究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则认为,外界环境并不是译文形成的主导因素,译者本身应该不断发挥主体性意识,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建立译文和原作之间的联系。所以他的观点是,对于译者来说,其进行翻译的指向才是其翻译过程中选择使用策略的主要因素。这种观点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打开了一片翻译研究的新领域。

根据Vermeer的观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行为是有一定的发生环境,且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就是说行为来源于语言环境并作用于语言环境。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其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具体目的作为指导,在这种目的的指导下还有可能衍生出一种新的翻译结果[3]。这也就是目的论的产生条件。

在这种条件的指导下,翻译的目的主要被分为了三类,首先是译者为了获得一些支撑自己生活的内容;其次是译者为了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最后是译者为了保留原文的内涵和表达效果而使用的直译策略。总结起来,本文所要涉及的翻译的目的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翻译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的以语言为依托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第二、翻译行为的实现和具体的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文化发展的历程促成了语言的形成,也造就了语言使用者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原有的事物形式通过一定的条件改变,转换到另一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之间是交互性的。

第四、在翻译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受众、译者、原作者等都肩负着各自的责任。这种翻译行为的施为者决定了翻译的方向和翻译的内容;译者根据施为者的要求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尽可能的让译文贴近原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受众则是译文的品评者。不过,这些角色不一定要分工完成。

第五、源语只作为译者的参照,对译者所做译文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源语文本只是给译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加工再创造。而译者在决定是否选用源语文本中的某些信息时,主要依据是这些内容是否能够在译文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第六、对于译者来说,其所翻译的文本与源语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一一对应是不重要的,译文能够表达出原文完整的结构,如作者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作者所使用的行文方式等等才是最主要的。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翻译这种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其能够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因此为了实现交际的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根据语言环境选择相对应的手段。一般来说,归化和异化是译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种翻译策略。

三、目的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的视角下,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来实现的。所以,译者在翻译一些幽默性语言时,一般都会按照原文的内涵和读者的需求,选择直译、归化、异化、增译等的翻译策略,尽可能的让受众体会到原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感受到原文中的轻松、愉悦之感[4]。

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奥斯汀对于其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不满,因此总是对其周围所看到的内容抱有一定的嘲讽态度。不过从其所设置的幽默效果的表面来说,这些幽默化内容很多还是符合中国观众的表达习惯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可循,所以只需要直接翻译即可。

比如在说到凯瑟琳夫人十分关心柯林斯一家时,译者进行的翻译是:她对仆人很严厉,即使他们只休息一分钟,她也会十分生气。在她眼中,柯林斯一家的家具摆放总是不对。她从来不在柯林斯家中吃晚餐。如果留下了,也只是为了看看柯林斯夫人吃饭是不是会浪费。

从上文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到,凯瑟琳夫人是一个十分自我、无礼且粗俗无教养的人,而且她自视甚高,对他人十分鄙视,尤其十分蔑视那些穷人。可是在她的“信徒”柯林斯的眼里,她就好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优越的、慷慨大方的贵妇,且将能够和凯瑟琳夫人吃饭看做是一件神圣至极的事情。可是其实,凯瑟琳夫人留在他家里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看看肉块是不是被充分利用了。对于这一段来说,译者完全可以直接翻译。这个幽默段子无论是对于英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很好理解,因为两者文化虽然差异较多,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或者更精确点说,人类对于讨厌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共识。所以说,个人性格的形成虽然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具体的地域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但是人类对于某些行为习惯的认识还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从这一部分来看,直接翻译原文的内容就可以保证整体的幽默性。当然,如果这种幽默的表达并没有一定的实际对应内容,译者还是需要采用其他的翻译策略。

归化则是以译入语的受众要求为主要指导因素的翻译策略。因为英汉语言的构成和差异性,小说中的幽默效果又是主要通过词语的表达和句式构成来实现的,因此要想达到原文中同等的讽刺性的表达效果,归化的翻译策略更能增加译文的表现力,也更易理解。

比如在翻译克里斯的性格特点的时候,译文是“你说的太好了,你真是很会夸人。你的称赞总是能够让人感觉舒服。你能告诉我,是不是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啊,还是你勤奋练成的?(是啊,谢谢。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我真的觉得自己很能让人高兴。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我是天生的,而且我经常练习。)”

听完这段话,中国的读者肯定会觉得克里斯这个人非常的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不过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即英语多使用一些名词性的短语,汉语则较多的用一些动词性质的短语。所以假如译者单纯的按照原文本的内容翻译,很容易造成译文形式和原文表达效果的脱节。所以,译者应该尽可能的将自身的表达效果和源语言进行对应,按照我国语言中的特色来进行语言的锤炼和选择。这也正是归化的翻译策略所追求的。

另外,翻译过程中还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即作者在原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在译文当中没有相对应的部分,但是却还作为理解整体内容的重要章节出现。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译者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对所做的翻译进行一定的加注。

比如在翻译伊丽莎白回应达西和她之间关于跳舞的对话时,所说的是“我知道,但我在想您那么高贵怎么会请我跳舞呢,不是有什么阴谋吧?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是支里尔舞,你是想贬低一下我的趣味不是吗?果真是这样,那我可要真的说不了。”

原文当中所涉及到的舞蹈作者并没有具体的解说,但是译者在文章中某些部分做的加注让受众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比如原文当中所出现的里尔舞,我们很难理解这种舞蹈为什么就会贬低趣味,但是译文下边的翻译则让我们明白里尔舞是一种低俗的舞蹈,正好契合了伊丽莎白口味被贬低的语境。

四、结语

翻译的目的是翻译在进行策略选择时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对于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翻译策略的解析发现:一本书当中的幽默小说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面对《傲慢与偏见》这样一部通过前后联系和语言风格来形成幽默外表下语言的讽刺效果的小说,译者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和受众的理解需求,在归化、增译等等多种翻译方式中进行灵活转换。

[1]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2).

[3]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4]吴中英、余高峰.从目的论看《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策略选择[J].外国文学,2013,(08).

2095-4654(2015)06-0125-03

2015-03-28

I206;H059

A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目的论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