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常见病害及预防(二)

2015-05-24 16:14
中国蚕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肠柞蚕传染

·栽桑养蚕·

柞蚕常见病害及预防(二)

3 柞蚕空胴病

3.1 分布与危害

柞蚕空胴病又称软化病,俗称稀屎腚,是一种常见的柞蚕细菌性病害,在辽宁省年平均发病率为10%~20%,严重的年份达30%~40%,其它柞蚕产区也常有发生,严重危害柞蚕生产。

3.2 病原

柞蚕空胴病的病原为柞蚕链球菌属的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 sp.Nov),革兰氏染色阳性,接触酶阴性,球形,直径1.0~1.2μm,多数成对排列,少数单个细胞或3个细胞排成短链状,不形成芽孢,也无鞭毛和荚膜(图4)。菌落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直径1.5~2.5μm,颜色为油菜花黄,不透明。琼脂斜面划线培养50 h后出现丝状生长物,生长茂盛,有光泽,颜色从油菜花黄到麦秆黄,无特殊气味,菌苔不粘。在液体培养基中无菌膜和菌环,1~2 d浑浊,3 d后上部变得清澈,有丰富的絮状沉淀物,无特殊气味。该菌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但不产气。柞蚕链球菌生长的温度是10~45℃。可在含6.5%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也可在0.1%美兰牛奶中生长并还原美兰。开始培养时的pH值为6.4~11.5,培养结束时的pH值为4.9~5.2,pH值在8.0~11.0时生长最旺盛。该菌对柞蚕有很强的致病力和传染性。

图4 柞蚕链球菌形态(640倍)

3.3 病症

3.3.1 蚕期病症 小蚕期发病重,大蚕期发病轻,一般眠中不发病。病蚕食欲差,不爱活动,体瘦弱,体色淡,把握力弱,发育迟缓,随病势加重,停止取食,排少量褐色稀粪。病重的蚕体躯缩小,死后常被风吹落或因稀粪粘附在柞树枝叶上。1~2龄起蚕蜕皮后,不取食,蚕体色变淡,把握力弱,死后大部分落地,也有的被稀粪粘附在柞树枝叶上。3~4龄眠起的病蚕蜕皮后停留在就眠位置,不吃不动,蚕体瘦弱,显得头壳大、刚毛长,排稀粪,污染肛门,死时常以尾足抱住柞枝,头下垂而死(图5)。尸体消化管内空虚,外观略有透明感,松弛柔软,死后一般体壁不破,不溃烂,无腥臭味。

图5 柞蚕空胴病蚕

3.3.2 蛹期、蛾期病症 蛹期病症表现不明显,病重的蛹尾部污染茧壳。感染空胴病的病蛾羽化晚,排灰色或灰褐色尿,背血管两侧出现隐约不清的灰褐色双线。

3.4 病变

病蚕的围食膜变得肥厚,有的地方凝固成块状,中肠圆筒细胞和杯状细胞被寄生后萎缩,有的与中肠细胞脱离,失去消化和吸收能力。病蚕的贲门和幽门失去控制机能,排泄稀粪。

3.5 传染规律

柞蚕空胴病有卵面附着传染和食下传染2种传染途径。

3.5.1 卵面附着病原菌传染 患病较轻的蚕能够营茧化蛹、羽化,随着蚕的变态,柞蚕链球菌从幼虫中肠转移到蛹的中肠中,蛹的中肠不适合病菌的繁殖而呈潜伏状态。随着蛹的羽化,病菌从中肠进入蛾的血淋巴中,通过血淋巴循环扩展到蛾体的组织中。由于病菌不分解脂肪和淀粉,蛾的血淋巴又呈微酸性,所以病菌在血淋巴中不能大量繁殖,蛾体不发生病变。患病较轻的蚕能够化蛾产卵,在卵巢管成长时,病原菌侵入、繁殖并粘附在卵壳上,当卵产下时,再覆盖一层粘液。感染空胴病的病蛾产下的卵孵化时,蚁蚕通过咬食卵壳而食下病原菌。

3.5.2 食下传染 柞蚕链球菌还可通过污染柞叶而引起食下传染,其中柞园中的麻蝇起着传播病原菌的作用。柞蚕空胴病的发生与饲料和气象条件有较大的关系。用当年的芽棵养蚕比用4~5年生柞树养蚕发病轻,饲养时密度小则发病率低。斜枝破蚁比直枝破蚁发病率低,小蚕期发病重,大蚕期发病轻,一般眠中不发病。当放养中出现窜枝、跑坡、饥饿、叶质老硬时发病重。卵期低温控制时间过长,蚕期低温、冷雨持续时间长,或者暖卵期过于干燥都会降低蚕的抗病力而易感染此病。

3.6 防治方法

柞蚕空胴病主要是采用卵面消毒及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进行防治。一是进行卵面消毒。先用0.5%~0.8%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洗去卵表面的粘液,使病菌充分裸露;再用10%盐酸或5%硫酸消毒10 min,或用3%甲醛消毒30 min,用清水洗净后阴干。为保证消毒效果,以1 kg消毒液消毒2 kg卵为宜。二是选用无空胴病的种茧,防止继代传染。三是适当稀放,严防吃老叶、硬叶,防止窜枝、跑坡,良叶饱食是防止此病的重要措施。四是做好病死蚕的消毒工作。处理好病蚕,及时把病死蚕深埋或放入消毒缸,防止病原扩散,扩大传染。五是捕杀柞园麻蝇,防止扩大传染。六是使用蚕药进行防治。①在春季卵面消毒后,再将柞蚕卵放进蚕得乐∶水=1∶10的溶液中浸10min后,晾干即可。②在2~3龄小蚕期用蚕得乐∶水=1∶30的溶液给柞叶喷雾。③在3龄或4龄期,采用0.13%的保蚕宁3号(20 g保蚕宁3号+15 kg清水)喷蚕、喷树,至蚕体与叶面滴水为度。

4 柞蚕细菌性中毒软化病

4.1 分布与危害

柞蚕细菌性中毒软化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省柞蚕区,常年发病率为10%~15%,严重的年份可达30%~50%。另外,如在蚕区使用苏云金杆菌制剂也有可能引起该病的发生。

4.2 病原

柞蚕细菌性中毒软化病的病原是苏云金杆菌蜡螟变种(Bacilius thurigiensis gallerliae)。菌体杆状,大小(1.2~1.8)μm×(3.0~5.0)μm,两端钝圆,周生鞭毛,通常2、4、6个菌体连成链杆状。菌体能产生椭圆形芽孢,大小0.9μm×2.0μm,同时能产生菱形伴孢晶体,大小0.6μm×2.0μm。菌落灰白色,无光泽,边缘不整齐,有时呈锯齿状。培养该菌的适温27~30℃,pH值7~8。在谷氨酸钠、马铃薯、麦芽糖、蛋黄及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不形成色素。培养24 h出现游离的伴孢晶体。伴孢晶体是一种毒性蛋白,在蚕的中肠内被碱性消化液溶解并分解成多肽,显出毒性,造成蚕体兴奋、麻痹、细胞崩坏等病理变化。

4.3 病症

柞蚕细菌性中毒软化病主要发生在5龄幼虫期营茧前,可出现急性和亚急性症状。病蚕的中肠病变明显。蛹、蛾尚未发现此病。

4.3.1 急性症状 蚕食下附有伴孢晶体(病原菌产生的毒蛋白)的柞叶后,4~5 h即突然停止食叶,刚毛弯曲呈波状,腹部痉挛扭曲,失去把握力,落地或以胸足挂在柞叶上,吐无色中肠液而死。病蚕中肠溃烂,变为胶状物,中肠内食物未排尽呈红褐色,有的中肠出现穿孔。刚死的蚕体色很少变化,尸体僵直,略缩短,第1~2胸节稍伸长。

4.3.2 亚急性症状 蚕食下病菌较少,发病较慢。病蚕食叶逐渐减少,刚毛不直,尖端呈波状,多数爬到光枝上,体软无力,体色变淡。病重蚕头胸后仰,痉挛颤动,胸部膨大,口吐无色稠状液体,排褐色粘液,污染肛门,有的脱肛,麻痹落地而死,尸体收缩,2~3 d后体色变黄,胸腹部变为淡褐色、黑褐色。尸体不腐烂,无腥臭味。

4.4 病变

病蚕在贲门瓣或幽门瓣处充塞有透明的块状物,中肠内空无食物,围食膜溃烂,病重后肠壁穿孔。病蚕中肠的圆筒形细胞和杯形细胞常与肠壁细胞层分离,中肠可检出菌体和伴孢晶体;病重时,血淋巴中也可检出菌体和伴孢晶体。伴孢晶体是一种毒性蛋白,在蚕的中肠内被碱性消化液溶解并分解成多肽,显出毒性,造成蚕体兴奋、麻痹及组织崩溃等病理变化。

4.5 传染规律

柞蚕细菌性中毒软化病主要通过食下感染,病原菌的伴孢晶体在蚕的中肠内溶解并分解而显出毒性。该病多发生在柞蚕营茧前,蛹、蛾尚未发现此病。稀放比密放发病率低,蚕出现窜枝、滑坡、饥饿时发病重。卵期低温控制时间过长,蚕期持续低温冷雨,或者孵卵期过于干燥,都会降低蚕的抗病力而易感病。发病重的蚕场连续放养则发病重。

4.6 防治方法

一是彻底消毒,消灭病原。用3%的甲醛对卵面进行消毒,用5%新鲜石灰桨和毒消散对蚕室、蚕具进行彻底消毒。二是发病重的蚕场进行轮休放养,以减少蚕场内存留的病原菌感染。三是严格处理好病死蚕,消灭蚕场内的捕食性害虫等,防止病原扩散传染。四是加强饲育管理,适当稀放,防止饥饿,良叶饱食,增强蚕的体质。

5 柞蚕败血病

5.1 分布与危害

柞蚕败血病在各蚕区都有发生,危害一般不重。

5.2 病原

柞蚕败血病是败血性病原细菌侵入柞蚕血淋巴内寄生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原菌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3种。

5.2.1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是一种能形成芽孢的大杆菌,大小(1.2~1.8)μm×(3.0~5.0)μm,周生鞭毛,革兰氏阳性。芽孢为椭圆形,在23~30℃条件下,在蚕血淋巴中逐渐膨大,并且芽孢的折光性降低,2~3 h后膨大到极限并发芽,形成营养菌体,周生鞭毛开始运动,同时进行裂殖生殖,再经8~10 h停止分裂和运动,菌体变粗变短,开始形成芽孢。

5.2.2 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Bizio,Sm) 又称灵菌,是一种短杆菌,长约0.75μm,周生鞭毛,能运动,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孢。能产生“灵菌素”,菌落玫瑰红色,半透明。

5.2.3 短杆菌 菌体很短,菌落灰白色,有鞭毛,能运动。

5.3 病症和病变

柞蚕败血病常发生在幼虫期和蛾期。患病蚁蚕常不食不动,身体紧缩,有时吐消化液或排稀粪,失去把握力,1~2 d死亡,尸体常被风吹落在地。大蚕患病后停止取食,行动迟缓,吐胃液,排稀粪,发病快,以腹足、尾足抱住柞枝倒挂而死(图6),有的落地而死,尸体很快变色、溃烂发臭。寄生菌的种类不同,尸体呈现的颜色不同,如果是蜡状芽孢杆菌致死的病蚕,呈黄褐色、黑褐色;如果是灵菌致死的病蚕,呈红褐色;如果是短杆菌致死的病蚕,呈黑褐色。蛾发病时不活泼,多静伏在蚕筐底部,腹部松软,交尾慢,易开对,蛾死后腹部很快变成红褐色或黑褐色并溃烂,鳞毛、足及双翅等稍经触动即脱落。

图6 柞蚕败血病蚕

引起柞蚕败血病的病原细菌都能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并发酵糖类,在中性和微碱性环境中可生长发育。所以,在蚕的血淋巴中生长繁殖很快。由于病菌分解和发酵蚕血淋巴中的有机物,引起病蚕较快死亡并溃烂发臭。

5.4 传染规律

柞蚕败血病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蚕体。小蚕群集,相互抓伤,易引起传染。大蚕期,如移蚕粗放引起创伤,或昆虫咬伤,病原菌都可能通过伤口侵入,引起败血病的发生。制种时,如茧和蛾筐上存在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可通过蛾的伤口侵入,造成该病的发生。另外,败血病病原菌也可通过食下进入蚕的消化管内,在蚕体健康的情况下不易引起发病,当蚕的抵抗力减弱或肠壁细胞因病受损时,败血病病原菌通过肠壁进入血淋巴引起败血病的发生。

5.5 防治方法

一是对蚕室蚕具彻底消毒,消灭病原。二是在羽化出蛾时,要及时捉蛾、晾蛾,按时交配,按时拆对,防止蛾相互抓伤。三是及时收蚁,随出随收,防止蚁蚕相互抓伤。四是移蚕时要带小枝条剪移,防止蚕体受伤。五是妥善处理病死蚕,深埋或放入消毒缸,以防病原扩散。

6 柞蚕线虫病

6.1 分布与危害

柞蚕线虫病是危害柞蚕的一种寄生虫病,分布于辽宁、吉林、山东、河南、贵州等省的部分蚕区,其中辽宁省的分布面积最广。由于线虫寿命长、繁殖力强、寄主种类多及养蚕过程中的人为携带,其发生面积不断地蔓延扩大。一般年份柞蚕的受害率为50%~60%,严重的年份或地区受害率超过90%。

6.2 病原

柞蚕线虫病是由线虫寄生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寄生柞蚕的线虫有6种,分别为秀丽两索线虫、柞蚕两索线虫、细小六索线虫、粗壮六索线虫、短六索线虫和基氏六索线虫。柞蚕两索线虫有成虫、卵和幼虫3个虫态,均能越冬,在辽宁省凤城市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于每年5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中旬开始交配,6月上旬开始产卵,在23℃条件下卵期约21 d,6月下旬孵出幼虫,开始侵袭柞蚕。在柞蚕体内寄生的幼虫经l5~23 d的生长发育,脱出蚕体钻入土壤中,当年或翌年春季经最后一次蜕皮成为成虫。9月下旬产的卵,当年不孵化而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的幼虫,再次侵袭柞蚕。9月下旬孵化的幼虫,也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侵袭柞蚕。柞蚕寄生线虫除了寄生柞蚕外,还能寄生黄刺蛾、舞毒蛾、天幕毛虫、美国白蛾等22种昆虫。

6.3 病症

柞蚕被线虫寄生的初期症状不太明显,蚕无异常表现。随着柞蚕体内线虫的发育,病蚕表现出行动迟缓,发育缓慢,食欲减退,蚕体肿胀,体色变暗,腹足把握力差,从柞蚕节间膜及腹足基部可透视到寄生在蚕体内的线虫。寄生在柞蚕体内线虫的幼虫经过l5~20 d从蚕体内脱出(图7),随后蚕落地死亡。线虫脱出时间多在凌晨,日出后不再脱出。脱出蚕体的部位多在柞蚕的口、腹足基部、体节间、肛门等处。晚期被线虫寄生的柞蚕可化蛹或羽化。被寄生的蛹一般症状不明显,蛹内线虫多的,环节萎缩,或颅顶板处透视有一条白杠,多数不能羽化。蛹体内寄生少的有时可羽化。被寄生的蛾色淡、翅薄、鳞毛不整,腹部小而松弛,雌蛾体内无卵或仅有少量不成熟卵。

图7 柞蚕线虫病蚕

6.4 发病规律

柞蚕寄生线虫对春、秋柞蚕均能寄生,以秋季雨水多而寄生率高,危害严重。大雾天或降雨后柞树树干、枝叶、蚕体和土壤已经湿润,柞园土壤中感染期的幼虫可以沿树干的湿迹蠕游上树,遇到柞蚕便从其腹面和节间膜处钻入,这与此处皮薄、湿度大有密切的关系。当土壤和树干干燥时,线虫的幼虫便不能出土蠕游上树寄生柞蚕;因此,雨水多的季节或年份,柞蚕被线虫寄生得就严重,故此民间有“涝蛟”之说。

6.5 防治方法

一是在有线虫危害的柞园饲养的蚕,禁止移到无线虫危害的柞园中,以防线虫传播。二是在树干距地面15 cm处环涂10 cm宽的蒽油,阻断线虫蠕游上树的路径。三是在叶面喷施灭线灵1号或灭线灵2号,杀死蚕体内寄生的线虫。

(夏润玺 秦 利)

猜你喜欢
中肠柞蚕传染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斜纹夜蛾取食Cry1Ca蛋白后中肠组织病理变化
分析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分型诊断与临床分析
河南柞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