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文化传承

2015-05-30 21:13徐孝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蒙学中小学生文化传承

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我国古代的蒙学在文字产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而一直贯彻蒙学教育始终的是书法教育。然而,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书法的实用性已被钢笔和电脑取代,这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带来巨大的隐患和危机。因此,书法教育尤为必要,而对于作为文化传承主要力量的中小学生来说,书法教学实践更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书法;文化传承;蒙学;中小学生;书法教学实践

自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财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和危机,一切都变得程序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挑战,书法的实用性更是被中性笔和电脑取代。中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对他们的书法教育活动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书法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书法的传承性价值

假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被忽视,那么这个民族的人们就将是精神的流浪者。书法艺术是汉字的媒介,汉字是表现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依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有了象形之美、字体书体之美、笔法之美以及章法之美等。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没有停下过对汉字完善的脚步,使其艺术性得到最大繁荣。书法艺术作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当今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脸面。中小学书法教育犹如一颗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萌芽成长,是文化的传承。开展中小学生书法教学实践,不单是为了规范、工整汉字的书写,还是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具有深刻的传承意义。

(二)书法的创造性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书法不仅仅是汉字的载体,更是老子思想中道的体现,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无限的创造性。

中小学书法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从接力到生成的文化发展过程。一方面,书法教育是一个对中小学生传递了民族精神,从而促进了他们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中小学生在接力了文化的传递之后,自身不断推进创新着书法艺术。

总之,书法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义超过纯粹的书写本身,应上升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层面。

二、书法教育的古今差异

(一)古代书法教育

我国起源最早的书法教育是至少从商代起,至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这种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在我国古代,书法教育受到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与个人偏好的直接影响,其所推崇的书法思想有很强大的教化功能。唐皇李世民十分推崇王羲之的楷书,故唐代楷书名家辈出,使唐楷成为楷书的一座高峰;宋真宗赵恒曾亲自为下属教授书法;元廷创办国子监,请汉臣传授儒家经典并鼓励皇族习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设国子监,教学活动中就有讲书、习字;清代皇帝亦皆好书法。

书法艺术发展的大体历史脉络表明:古代各朝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直接影响书法教育的发展。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经典无数,书法成了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明珠。

(二)当代书法教育

1.中国书法的国内外大背景

20世纪闭关自守的中国饱受了落后之苦,遂开始向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学习。在中国自身得到发展繁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东学西渐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唱京剧、习毛笔字等。书法并非源于日本,但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甚至连文科大学均开设有习字和书法必修课,且日本的宪法还将书法教育与国民素质相提并论,可见对书法教育的认识比中国深刻得多,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中国人作为书法艺术的创造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书法教育体制及实际受教育的情况决定了书法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小学校、书法培训班这三个部分。

2.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两极分化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书法逐渐走向学校进入课堂,但是在唯分数论的体制之下,很多时候并未落到实处。快节奏、浮躁的大环境里数码产品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书法。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活动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的教育部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致,且积极开展书法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地区的教育部门没有足够重视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及时对学生进行督导,开展书法活动极少。在中小学的学校里,很多老师并不重视书法课,所谓的书法课大多被其他课挤占,使书法课成了走形式的空壳子。书法教育危机随之到来,书法艺术的文化传承将无从谈起!

归根结底,导致这种两极分化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部门的不重视。书法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走形式的教学是无济于事的,相关教育部门及工作者只有摆正态度,才能让中小学生掌握书法技能,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书法教学实践

书法的学习必须溯本追源,对古人的学习是打下坚实基本功的必要手段,任何一位书法大家都是如此,无论书家风格面貌如何迥异,其皆是由学习前人经验开始。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并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不是一味“泥古”,而是要“借古以开今”,因此临摹是打下书法坚实稳固基本功的必备第一站。那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理解能力欠缺、心性不稳的情况下如何来学习书法呢?

(一)培养学书的兴致

在教育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很难收到成效。要采用各种手段及形式,激起中小学生对这种特殊的艺术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书法艺术的学习过程具有自发性、体验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书法教育不能单纯采取说教灌输的方式,而是必须采取诱导的方法,在诱导的过程中,让中小学生自己在书法学习中体验到愉悦,从内心唤起强烈的学书兴致,从而自愿地投入到书法学习中。中小学生都是一群好动的孩子,孩子的定性都不会很好,而学书过程则是一项持久战,贵在坚持。因此,想要学生安安静静坐下来练习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从内心唤起学书兴致。教学实践中,老师适当地带学生观看名家视频、讲述名家学书轶事小故事、参观展览,等等。古代书家中有很多名家都流传有写书韵事,如有“草圣”“张颠”之称的大书法家张旭是嗜酒成痴之人,他“每大醉”后,“呼叫狂走”才下笔疾书,甚至心中激情澎湃到巅峰时“以头濡墨”而书。类似张旭这样的名人轶事还有很多,其传奇色彩浓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书积极性。笔者在进行学校调查后发现:大量的教学经验证明,这种典型范例的教学方式比较容易引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叶朗指出:“对生活和世界产生感兴,并非要认识什么,更不是要得出知识体系……感兴是溶浸于生活和世界之中,体会其中的真味。”①让学生从书法活动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在身心实践的动态操作中体验书法世界的乐趣,更易掌握不同书法的特征。

(二)强化基本功训练

学习书法必须严格规范执笔、坐姿及运腕的要求,养成良好习惯。执笔坐姿是学书前至关重要的一课,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写好字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作标准执笔、坐姿及运腕示范,再严格监督,可以设奖励制度,激发学生的斗志。毛笔的执笔有一定的章法,需要做到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笔,无名指以指背抵住笔杆,小拇指自然贴近无名指,指尖捏笔,五指的距离不要上下分得太开,做到掌虚指实即可。学习书法不但要严格执笔方法,还要注意坐姿,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脚稳,正确的坐姿才能流畅书写。在运腕方面,姜夔《续书谱》说得明确:“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②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主要靠手指来运笔的线条没有笔力,只有运腕带动手指一起运动才能取得点画的丰富。中小学生在初学时,先练习运腕,注意手指和手臂直接的协调。在中小学生初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执笔与坐姿习惯尤为重要。拥有良好的执笔、坐姿及运腕习惯,不论以后是否从事书法研究,都将终身受益。另外,时间上要有保证,建议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至两节书法课。

(三)临摹的方法

书法的学习除了要培养执笔、坐姿及运腕习惯外,还需要掌握临摹的方法,并辅之适当地创作。临摹是临写和摹写的合称,关于临摹方法分几个节奏,姜夔《续书谱》的临摹篇有详细介绍:“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③临写就是在解读范作字法等基础上,辅以自己见解,带有一种对原作的复制性;而摹写,是指用薄纸覆在原作上,用毛笔描摹范字的结构笔画,也就是“单钩”亦或“双钩”。临摹时首先带学生认真观看体会碑帖;其次对范字笔画做单钩或双钩,这样反复之后就会对范字的结构、笔画有初步的认识了解,也能培养中小学生的定性。临摹时尽量与范字相同,只要有毫厘的差异,就会面目全非,所以必须仔细谨慎,教师一定要认真监督。

另外,中小学生在练习书法时,最好使用带有米字格的毛边纸,这种格子有利于掌握字的结构,点画能安排得当,有利于初学的中小学生练习。

书法是一门需要下苦功夫的学问,长时间的临摹会消退孩子们的兴致,此时,鼓励他们适当进行小创作最好,参加学校或社会上开展的一些书法比赛,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心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地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递到全世界,如此,才能将书法这门传统瑰宝艺术良性地继承发扬。想要有效地实施书法教育这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仍须我们的不懈努力。本文就关于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浅谈了几点粗糙的拙见,难免有不妥之处,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注释:

①叶朗著.现代美学体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77.

②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88.

③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90.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 王岳川.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J].东南学术,2005,(01).

[4]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J].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06).

[5] 黄君.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徐孝洁,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山水。

猜你喜欢
蒙学中小学生文化传承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日新才能启蒙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