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硬方能书立住
——访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毕华

2015-10-12 08:54田雪平
中国出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藏学学社藏文

□文|本刊记者 田雪平

人过硬方能书立住
——访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毕华

□文|本刊记者田雪平

以出版全套232卷我国首次全面对勘的藏文版佛学经典《中华大藏经·丹珠尔·甘珠尔》、270卷藏文古籍丛书《先哲遗书》而为业界瞩目的中国藏学出版社,日益成为涉藏图书出版的权威。从名不见经传到为业界瞩目,其间走过什么样的路程?带着好奇、敬慕的心情,本刊记者拜见了该社总编辑毕华。

“我们社是涉藏领域的专业出版社,也是目前还保留着公益身份的不多几家出版社之一。全社事业编制只有二十几个人。‘炉子小,火要旺’是我们的定位,‘出立得住、有影响的书’是我们的追求。”毕华开门见山地说。

一、背负使命而立:事关国家稳定与民族团结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涉藏研究事关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中国藏学出版社作为涉藏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高端出口,为国家涉藏工作服务,为中国藏学的发展建设服务是我们的使命。”

——毕华

1986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成立大会上,著名东方学大师、国学家季羡林先生颇有远见地说:“21世纪的东方学是藏学的时代。”而这个时候,中国藏学研究事业在经历了“文革”创伤后,开始逐步恢复。许多学者都在如饥似渴地寻找各种历史档案、书籍和研究资料,同时也希望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成果尽快付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藏研中心”)成立了以藏学学术出版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以下简称“藏学社”)。

毕华总编辑

藏学社近30年的发展历程,恰好经历了中国学术出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要发展阶段。一路走来,藏学在国际东方学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参与研究人员数量和学术成果的成倍增加,也都印证了季羡林先生的判断。正是这两方面的机遇,使藏学出版社的发展步稳蹄疾。2010年在国家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过程中,藏学社因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和价值,入选首批4家国家级公益出版社。

“值得骄傲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没出现任何政治纰漏,学术上也没有出现过硬伤。”毕华告诉记者,做到这一点,归功于两个离不开。一是离不开藏研中心这个国家级涉藏研究团队,藏研中心的领导和学术专家给予我们许多政治和学术上的帮助和支持;二是离不开藏学社历届领导和员工的高度责任心和专业素养。藏学社老社长索朗多吉和现任社长周华,都是优秀的藏族学者,索朗多吉还是著名的藏汉文翻译家。周华不仅有个人学术专著,而且曾经担任大藏经对勘局常务副局长,亲自负责大藏经的对勘工作。藏学社前任总编马丽华老师是著名的藏事作家。她的“走进西藏系列”之《藏北游历》《藏东红山脉》《灵魂像风》《西行阿里》至今仍是涉藏题材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图书。

“我们是有战斗力、团结的团队。”使命的担当自然也离不开将强兵精。毕华自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进入涉藏工作领域,如今已经30多年,是这个领域现当代研究的研究员。藏学研究者的背景,为藏学出版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后盾。藏学社现在的两位副总编都是出版领域的专家,吸收的新鲜血液大多是北大、人大等名校毕业的博士。

二、出版传承之作:留存藏学经典、档案

“藏学出版社成立之初,针对涉藏研究资料不足的现实,主要工作是把历史上藏学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近几年,我们逐步创立了现代中国藏学文库、藏文古籍整理、藏文百姓之友、藏事档案整理影印、西藏地方志、辞书、大型图文集、汉藏佛学研究、藏传佛教图像学、国外藏学研究名著译作、西藏文明之旅、大众藏学等若干系列,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风格。出版立得住、有影响、成体系的藏学学术著作是我们的目标。”

——毕华

立得住、有影响的图书需要时间的打磨。在藏学社出版的图书中,历时10多年的重大选题项目比比皆是,多部图书获得各类奖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皇皇巨著藏文版对勘本《中华大藏经·丹珠尔》(124卷)、《中华大藏经·甘珠尔》(108卷)。《大藏经》有多个版本,藏学社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对藏文版《大藏经·丹珠尔》的4个版本和《大藏经·甘珠尔》的8个刻本进行对勘的成果呈现,是世界上第一部运用现代技术出版发行的《大藏经》。该书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曾作为中央代表团的礼品为西藏大庆向西藏主要寺庙赠送。此外,抢救整理藏区古籍出版物的《先哲遗书》系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五明精选丛书》和《东噶藏学大辞典》获首届珠峰特别奖,这些藏文经典图书,为传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也为今日的藏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来源。

在涉藏历史档案整理出版方面,藏学社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十世班禅转世工作中,出版了《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的书籍,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提供了史料依据。

中国藏学出版社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

近年来藏学社又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整理影印出版了大型档案文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目前已经编辑50册,出版40册,未来还将有10余册陆续编辑出版。这套影印历史文献以大量翔实的档案,记录了中央政府对西藏事务的主权管理和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为史学研究和涉藏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套图书是国家档案馆的重点项目,包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全部涉藏资料。该套书出齐之后,将承担第二历史档案馆涉藏史料档案查阅功能,原始档案将再不外借。身为藏学家的毕华担任这套书的主编,她深知完整、系统、全面的档案资料对于研究者来说有多么重要,她告诉了记者藏学社目前正努力的另一件事:“我国台湾地区也整理出版这一段历史档案,已经出版有10多册,要是有机会将两岸的档案文献综合出版,将最大限度地还原民国这段历史中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全面地展示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

除了史籍档案,国内外涉藏题材的著作、研究成果等也是藏学社的重点。2002年正式启动的大型出版项目《现代中国藏学文库》,共出版40多种图书,其中学术专著35种,博士文存3种,文献档案1种,汉译藏著3种。此外还有藏译汉籍3种。《现代中国藏学文库》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当代中国藏学界的成果,例如任乃强、黄明信、柳陞祺、吴均、王尧、李安宅、于式玉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藏学界前辈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一些藏学研究领域骨干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也得到了推介和展示,如陈庆英、格勒等人的文集。这批堪称中国藏学研究经典的文集出版,使大量学术资源公众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资料。对树立和展示当代中国藏学的集体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近10年来中国藏学研究成果在海内外的交流和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藏学社在选题设计中根据藏研中心的要求和本社的出版计划,将汉文《西藏通史》和藏文《中华大典·藏文卷·萨迦五祖文集》、大型图册《吉祥宝藏》列入向大庆献礼的书目。《西藏通史》(全8卷13册)是藏研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是众多学者通力协作的成果,是目前国内外全面系统展现西藏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藏学界和史学界的瞩目。《中华大典·藏文卷》是藏学研究中心继大藏经对勘后的又一个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将整理出版从吐蕃时期至1951年的藏文文献典籍,拟收书上千种。今年出版的《中华大典·藏文卷·萨迦五祖文集 》(全25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该成果将对藏文古代文献的整理利用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的一个模范案例。《吉祥宝藏》(全2册)通过对历代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史料文物、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礼品精粹和历代中央王朝给西藏各教派及地方政教领袖、寺庙高僧的赏赐品的系统展示,以物为证,展示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和藏传佛教人士的倾心向内。

三、权威讲述西藏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

“作为公益出版社,我们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毕华

藏研中心隶属于中央统战部,为国家民族政策作宣传是藏学社的政治使命。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藏学社紧急将学者针对“3·14 事件”发表的、接受采访的文章内容结集编辑,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图书《透视西藏“3·14”》。2013年以来,藏区不断出现僧人自焚事件,为了应对此类突发事件,藏研中心多次召开研讨会,从宗教和佛学角度批驳达赖集团煽动自焚事件的险恶用心。藏学社加班加点,翻译印制了《珍惜人生·遵纪守法》等汉藏文小册子,第一时间送到藏区的寺庙。毕华在谈到完成这些紧急工作时坦言:“涉藏问题复杂敏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要求全社的编辑都要具有很强的政治觉悟和深厚的专业学养,工作极其认真敬业。大家也都是积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即使这样,到终审时惊出一身冷汗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平日对中央涉藏大政方针的学习,广博的涉藏领域知识积累,加之专业的出版经验,都是我们必备的专业条件。”

出于对藏学社高水准学术能力的信任,西藏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之初就与藏学社签署协议,将《西藏地方志》系列丛书全部交由该社出版。目前,已出版7个地市志。一些行业志如人大、政协、政务、军事、海关、教育、外事、旅游、文物等志和县志等,已经出版50多种。西藏志的编辑过程中,藏学社对稿件编审一丝不苟,对文稿中不准确的地方,由专业背景深厚的老编辑与地方同志一同核实、修改,有些内容不仅仅是修改,有时甚至是大段重写。藏学社编辑的博学和敬业保证了《西藏地方志》的权威和准确。

藏学社为宣传建设西藏有功的老同志出版的《阴法唐西藏工作文集》《一个女兵的西藏人生》《进军西藏日记》《老照片新西藏》等,不仅宣传了他们的事迹,也让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有些老同志提供的资料零散,且大多是手写,编辑们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不辞辛苦地为老同志整理照片、录入文字。“老同志们为西藏建设奉献了一生,为他们出书也是我们为传播老西藏精神尽的一点绵薄之力,向老同志奉献精神致敬的一种形式。”毕华说。

市场上许多涉藏文化的书籍受到读者追捧,特别是现在对藏传佛教感兴趣的人很多,但市场上的书有些是刻意地宣传、浮夸,导致对读者的误导。谈到这些情况毕华讲道:“我们的编辑团队有非常深厚的涉藏研究基础,有责任有能力向大众客观准确地介绍西藏、介绍藏传佛教。”

四、“一带一路”融合出版观:助力大众藏学图书迈出国门

“青藏铁路的开通,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藏文化、藏传佛教感兴趣,来西藏旅游的人逐年递增,西藏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吸引世界的关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不仅是西藏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于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西藏的窗也是难得的契机。我们将着力构建‘一带一路’融合出版观,更加专心致力于让最优秀的藏学研究成果,以大众藏学精品图书的形式迈出国门,让今日西藏的真貌,丰满生动的西藏形象,真正走进世界读者心中,满足世界日益关注西藏、渴望了解西藏的愿望与需要。”

——毕华

为普及藏文化、藏传佛教有关知识,藏学社提出了大众藏学的理念,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西藏文明之旅》集合整理了20世纪20~40年代的国外旅行家、传教士、研究东方学的学者、研究汉学的学者撰写的关于西藏的游记。这类书籍一经问世,市场反响很好,有些已经再版。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开发的《丝绸之路》系列图书,是20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对当年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人文的研究成果,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热捧。由翻译家耿昇翻译的法文版《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海市蜃楼中的帝国——丝绸之路上的人、神与神话》等也已出版。

周华社长与德国汉学家在法兰克福书展

作为公益出版社,正常的开支运转由国家财政支持,赋予了藏学社做大书的从容,但政策和环境的约束又成为发展的掣肘。目前藏学社以出版国家重大项目和西藏自治区项目为主,以及转化一些科研成果。藏学社图书在国际藏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日益成为涉藏外宣一个重要窗口。2014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结束后,藏学社把带去的40多种70多册书全部捐给了波恩大学亚洲研究院。该学院著名教授、藏学专家史卫国先生亲自接收这批书并称:“这些图书都是你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们一定好好使用他,谢谢你们的贡献。”

尽管中国涉藏图书走出国门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但毕华对未来信心满满:“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任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努力把藏学社这个小炉灶的火烧得旺旺的,不负公益出版的重托。”

猜你喜欢
藏学学社藏文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2021年全国报刊藏学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
王尧:新中国藏学风雨60年的记录者与实践者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厦门市同安丰翼美术学社日记画
开拓藏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西藏艺术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