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次优思想的工具类课程教学优化研究——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2016-01-21 05:26陈纪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陈纪平

(重庆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重庆 400067)

基于次优思想的工具类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陈纪平

(重庆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当“最优均衡”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否则效率会更差。包括计量经济学在内的工具类课程普遍存在类似问题,即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过多的数理统计知识学习并不有利于掌握作为经济学工具的计量经济学。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具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次优思想

作者简介:陈纪平(1972-),男,陕西大荔人,经济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教育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2-0159-04

一、引言

不断深化的分工与专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对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结果表现为越来越细的学科分类。与此同时,科学知识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又使不同专业之间必须进行专业知识的交叉学习,从而教学中专业主干课之外的课程就成为功能上的工具性课程。出于分工效率的考虑,此类工具课程不可能像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一样进行系统学习,那么如何优化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更好学习效果,就成为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非计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来讲,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的工具类课程。学科分类科学教育与发展量化分析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计量经济学已经纳入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并且一些管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然而,与上述重要地位不协调的是,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困于计量经济分析。如果必须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以模仿的形式重新学习,这种情况对于将计量经济学学习数遍的经济学博士也不例外。

围绕上述问题,教学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是从教学内容上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进行批评,认为重理论而轻视应用和实践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建议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将重心从理论推导转移到实际操作应用方面[1][2]。二是从教学方法上寻找原因,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数个门类的数学(统计学、高等代数、矩阵代数和概率论)知识,信息量巨大,传统的黑板书写方式对于计量经济分析知识的传授工具效率太低,而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低成本快速传输信息的功能,可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大量的公式推导(比如矩阵代数运算以及案例分析)[3][4][5]。三是从处理理论教学和计量分析软件应用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现代计量经济分析最终是通过计量分析软件完成的,或者说计量分析的实质就是软件的操作,因而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围绕计量经济分析软件操作的教授与实践来展开,从而使学生能在教学完成后获得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能力[6][7]。这些论述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标在于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分析能力。但是,所有文献的论述都集中在对教学过程、手段以及教材方面具体的分析,并没有从更高的理论层次提供原理性基础。对于有限学时内计量经济学内容过多的矛盾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法。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基础知识庞杂与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本文以经济学“次优理论”为框架,分析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目标的关系。建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次优原理”,具体分析教学中的方法、教材,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规律,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二、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次优原理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 of Second 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 Lipsey)和兰卡斯特(K. Lancaster)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8]。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它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如图1所示。

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

图1 次优条件下的社会福利

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9]。

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

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三、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

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

就逻辑结构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

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

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10]。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

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

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

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

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

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

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

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

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四、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朝霞.《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问题与改革[J].统计教育,2004(2):30-31.

[2]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9-11.

[3]胡新艳,陈文艺.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6(4):58-60.

[4]郭惠英.谈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93-94.

[5]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6]黄雪燕.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44-48.

[7]刘芳,桂林.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273-274.

[8]Lipsey,R. G. and Lancaster,K.. The General theory of second bes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4(1),October,1956:119.

[9]Meade,J. E.. Trade and Welfare(with Mathematical Supple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107.

[10]张晓峒主编.计量经济学基础[M].第3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南山]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误区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我与计量经济学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