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道德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2016-02-15 05:14孙焕良唐琳茜
职教通讯 2016年31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道德农民

李 毅,孙焕良,唐琳茜

农民道德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李 毅,孙焕良,唐琳茜

无限制的添加、不安全的施用和不放心的食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和生存困窘,而加强农民道德素质培养可以为社会信任重建、民生幸福、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良心法律”。通过分析农民道德素质价值、当前农民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农民道德培养的模式、依靠力量、具体方式及制度保障等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农民素质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新型职业农民;农民道德素质;培养路径

食为民之天,德为人之本,饮食是人类立生之本的物质基础,道德信念则是人类立身之根的精神之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导向标。但是,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扭曲人性的贩卖、突破底线的造假,已经延伸到了道德伦理、法律法制、人文精神的领域。人们对于食品缺乏“安全感”,对“贩卖”带有恐慌,对“产品”尝试抵制,开始质疑社会伦理道德,反思各行职业操守。农民是食品生产的主要参与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角,加强其道德素质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物的原材料安全,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一、农民道德素质培养的价值

道德是建立在善恶标准之上,位于现实经济关系之中,依靠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1]道德具有一定的范导性和约束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构筑健康社会、生态社会和文明社会。

(一)农民道德素质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预防针”

与道德的“预防针”相比,法律制裁应该属于“补救丸",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在触碰到法律边界之时,法律才会彰显出它的强制性和神圣力。法律对犯罪者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由此产生的威慑力会让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不敢轻踏,但这种震慑往往是对违法成本高昂的畏惧,并不能触及到农民的内心世界。商业机会主义的盛行会导致部分缺少良知的农民在面临经济利益的诱惑时铤而走险,凌越道德的底线,挑战法律的漏洞。法律的制裁是对违法事件的一种事后应对,它是解决问题的治标之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将道德约束设于关口处,发挥“制礼以崇敬”“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影响力和渗透力,解决根源之因。[2]道德的约束在于凭借内在的良知、心灵的启迪、自主的规范促使农民将法律法规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制动力,将道德理念外化为一种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所以,道德的约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种治本之法,是一剂“预防针”。

(二)农民道德素质是确保生产经营过程的“安神丸”

农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可以提高其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自律性。买卖关系中问题的出现,源于部分农民精神世界乃至信仰的式微和崩塌,一系列的不恰当生产和经营问题的爆发,揭露了心灵的蛮荒和对邪恶的放纵。道德与法律相比是一种非强制性规范,应该在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之下,将道德明辨是非善恶的他律性升华为内在良知的自律性。道德主体的自我规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将道德融入到身心之中是约束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良知策略,可以正视物欲观念、利益关系,体悟“义以利取”的真谛。农民是最主要的生产者,是买卖双方的直接参与人,对生产经营问题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但是,部分安全监管者的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在一定程度上煽动了部分不法农民生产经营的气焰。因此,为避免有悖道德底线和社会伦理的事情发生,避免老百姓成为买卖关系中的“牺牲品”,新型职业农民道德修养显得尤其重要。

(三)农民道德素质是农村文明建设的“填充剂”

道德约束可以弥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留白地带,是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内在法律”,建设一个“法治为民、公正为先、诚信为本、团结为基”的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是举力共荐的“领军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农民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个人发展方向,农民的道德素质决定了农村建设发展的好坏。新型职业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飞跃,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同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素质对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在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在经济化进程中坚守道德底线,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用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强化,最终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

二、农民道德素质的缺失体现

(一)多元化的道德信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使得各种文化思想流入并冲击农民的潜在意识,侵蚀着农村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造成了道德理念的参差不齐。我国农民群体随着城乡结合发展出现了阶层分化,产生了诸如农业生产者、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农民科学家、农民工等群体,既有传统农民又有新型职业农民,每一农民群体在其领域之内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念,造就了多元化的道德信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经济实力不足等问题,在思维意识及理念的形成上达不到一定的理性区域,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同时,外来思想的侵入使得部分农民在原道德理念本来就不明确之地愈加突出,甚至会导致个人主义、金钱崇拜、藐视法律的错误倾向。农村社会的政治风貌、经济发展、人文建设决定了各种精神理念并存的现状,多元道德理念共存于现代农村社会之中。

(二)淡漠化的道德行为

农民的主体意识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始苏醒,标榜物质大于道德,提倡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注重自我感受强于社会贡献。出现“遗弃幼童”“虐待老人”“亲人反目”等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观的现象,家庭结构的变化、邻里关系的淡漠使得传统的“大家庭”趋于分散,导致家庭内部、农村内部之间矛盾升级、观念的冲突和行为的恶化。家庭财产的分割引起农村家庭手足之间的恶语相向、甚至分道扬镳;精于利益的算计使得传统乡土社会中和谐的邻里情感也成为“打折品”;无知的法律观造就自我鞭策的失范;淡漠化的道德行为吞噬着农村群体的情感。同时,对不道德行为的无作为和无惩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道德行为的顽劣化,也反映了农村社会中深层次的道德取向,揭露了道德非理性问题的存在。

(三)分裂化的道德心理

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农村物质方面的发展,也带来了精神以及伦理上的冲击。传统农民的道德心理具有最本真的乡土信仰,包含着农村社会的整体价值体系,土地的完整、邻里的和睦、庄稼的丰收、集市的繁华、宁静的月夜、习俗的传承、夜不闭户的信任之中,都蕴含着他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美学。随着“三农”系列政策的支持和精准扶贫理念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奔向城市,越来越多的思想观念注入农村,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农村的空巢现象也在剧增,留下不能出去劳动的妇孺小孩,引发外出务工农民与留守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的不稳定性。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民徘徊在农村与城市的交界处,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他们既保留着传统乡村思想又遵循着城市生活法则,既没有完全脱离乡村又没完全融入城市,“边际人”的尴尬角色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3]

三、农民道德素质培养的路径

(一)建立分层施教培养模式

1.针对农民类型进行分层引导,对不同行业类型的农民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施教。例如,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应该教育勤劳勇敢的传统价值观,指导他们在经营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正视物欲取向、金钱观念和利益价值;对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应该教育其掌握科学技术技能和技术监督管理能力,指导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理性对待科学技术和技能,为人民造福;针对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应该教育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公仆情怀,为社会贡献自身价值。

2.针对农民年龄层次进行分层引导,主抓青年农民这根主轴,他们是农业生产的希望和未来农民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新的科技理念和过硬的身心素质。根据青年农民的特点,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引导他们传承传统道德的精髓,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创新道德内涵,坚定信念、坚守底线、保持素养,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接班人。

3.针对农民发展状况进行分层引导,针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民,培养他们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价值观;针对具有一定资本的农民,教育他们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提高科技管理技术,培养他们不甘现状、勇于探索、用心发展的价值观;针对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农民,应该教育他们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主义的思想,培养他们诚实守信、扶贫济困、热衷公益、奉献社会的价值观。

分层施教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思维模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进行整合;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道德要求等。

(二)依托基层组织的力量

1.农村党员是农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当地农村农民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发挥基层组织、基层党委以及当地政府的带头作用,健全教育教导机制,深入农民群体之中,抓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和集体活动之中。

2.建立以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为辅助的思想道德教育运作机制,发挥各自的专项职能优势,在基层建立诸如道德评价会、青年发展探讨会、老年促进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发挥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树立自身检讨和发展意识。

(三)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多样形式

1.整合文化资源类型,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建立乡村图书馆、农村文化站、信息交流站等学习平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树立安全与责任意识,了解前沿资讯,拓宽发展眼光。

2.发挥文化传播媒介,树立农民榜样。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橱窗、群众集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农民代表,表彰农村生产建设及生活过程中的好人好事,形成促进农民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3.丰富文体活动形式,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村文化现状和传统文化,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民探索当地文化生活,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手段,开展满足各类型农民群体需求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并接受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四)突出政策制度的保障作用

1.加强经济政策支持,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农民群众得到的物质回馈是认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奋斗目标与其利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5]要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加大种植养殖补贴力度,完善农村活动场地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社会分配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社会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为农村道德建设提供经济“强针剂”。

2.提高政策建立力度,维护农民知情权利。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制定的力度,将有关农村农民发展政策的留白区域进行弥补,尽快制定出适宜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机制。同时,政府应该将制定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透明化,让农民参与政策提议、讨论、制定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权和知情权。

3.建立道德管理机制,完善道德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道德管理机制,促使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紧扣自律和他律管理,监督制约不良道德行为。制定道德规范制度。针对农民当前道德现状,依据社会利益相关理论,坚守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公德,制定符合农民发展和要求的行为规范。同时,建立道德评价机制,坚持自主性、民主性、公开性的原则,引导农民参与、政府配合,促使农民做到自我审视、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民生幸福、农村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扎实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源上将道德因子注入农民血液,将农民的生产经营由他律转向自律,用良知做农业,用精神筑事业,最终构建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

[1]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12.

[2]王伟.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J].理论探索,2012(6): 27-30.

[3]薛明珠.新时期农民道德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4(7):97-100.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7,286.

[6]马玉申,龚继红,孙剑.农民农药属性认知、安全责任意识与农药配比行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3): 141-150.

[7]李俏,郭儒鹏,李久维.农产品安全生产视角下农民科技需求及其提升研究——基于全国十省276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5(8):103-108.

[8]杨燕.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J].职教通讯,2014(16):62-65.

[9]张新勤,张新民.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培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46-49.

[责任编辑金莲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的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KA120087)

李毅,男,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孙焕良,男,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生态学、人力资源开发;唐琳茜,女,瑶族,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学与管理。

G725

A

1674-7747(2016)31-0058-04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道德农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