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东西 鸿沟几许
——也谈中国教育的英国之旅

2016-02-15 05:14魏晓艳
职教通讯 2016年31期
关键词:纪录片孩子教育

魏晓艳

月照东西 鸿沟几许
——也谈中国教育的英国之旅

魏晓艳

最近在朋友圈有一部BBC教育纪录片大热:《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前几天我参加了地方电视台一场教育座谈节目的录制,也是以此为主题。站在教育研究与普罗大众之间,我个人对这部纪录片既熟悉又无知。说熟悉是因为作为熟谙中国教育又略微了解欧洲国家教育的“业界人士”,耳濡目染,可以很快预见这场较量里显而易见的结果;说无知是因为虽然研究教育,但领域不同,并没有入比较教育学研究的门,感觉没有这个话语权去置喙。因此,为了准备这场节目,我去做了三件事情。一是补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二是撷采众长,看了一些教育公知/专家的精彩点评;三是选择身边的实例,做了一些简陋的比较式访谈。这在教育研究领域显然并不严谨,但这三件事放在一起,仍然给我不少启发。

一、教育精神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我一直认为,和生育繁殖一样,教育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教育的精神在使人类超越动物的本性,使天赋的能力得以发展出来”。人类对传承的诉求,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传承,即繁衍和养育后代;一种是精神/智慧方面的传承,即教育。两者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类对于传承的热衷,没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像月亮,代表一种人类对于教育的精神。教育精神是超越国家历史政治边界的,这种精神对国家而言本无二致。“教育的做法,每个国家因其财政情况或执政理念的差别,使教育策略呈现很大的差别,但教育的精神应该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然而,另一方面,具体有形的教育行为又是国家政治历史边界内的产物。教育的价值观念与实施教育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持的观点显然是一脉相承的,教育所秉承和意在彰显的价值观念是上位观念投射到教育上的结果。因此,一种教育精神,多种教育样态,迥异教育结果。其中的作用因素很多,国家形态、社会制度、历史阶段等等,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形态、执政理念交错,反射在同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教育精神上,月照东西却成影万千。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环境去比较教育,显然没有建设性意义。以这部BBC纪录片为例,“英国是一个社会阶层已经固化的社会,社会结构进入稳定状态已经半个世纪。没有革命,没有技术突破,也就不会有新的阶层流动机遇。英国不是冒险家的乐园,没有鲤鱼跳龙门的教育文化。在英国,阶层和教育提供的不是上行通道,而是保护网,你升不了,但也不会跌得很惨”。意大利有一句谚语,“翻译即背叛”。比较在某种意义上,至少有一半是在背叛。不止国内外的教育比较,中国各种教育层次和类别之间的差别又很大,甚至小学低中高年级之间差别也不小。有意义之比较的初衷一定是为了双方有一方或双方都有所收获与反思,如果只有胜负没有背景,没有收获与审思,那么这种比较是一场无意义之比较或者说一种无意义的背叛。

二、中国教育的社会焦虑

以我一位师姐目前正在经历的德国学校教育为例。她的孩子目前转学到德国上小学,德国小学只有四年,然后进入不同的中学。至于怎么上,各州政策不一样,有的是根据孩子的表现和能力推荐,类似表现性评价。有的是孩子自己选择,还有的要测试。师姐的孩子在国内上小学时很辛苦,去德国上了小学之后,幸福感骤升。比如,一个月时间内,老师带领他们出去玩了三次,有坐公共交通去比较远的儿童乐园玩,有去近些的公园玩,有举办旧衣服交换赠送会,把自己的旧衣服或玩具交换或赠送给低年级的孩子。老师还带他们去斯图加特图书馆,学习如何借书,孩子们自己办了借书证并且借书回家看。唯一的要求是外出玩回来要写报告。平时上课,老师不会罚站孩子,孩子上课走神老师会对孩子说声hello,或者早上好提醒孩子。德国的小学有选修课,师姐的儿子下午选了做饭课和电影课,最近在做饭课上学习了做披萨、饼干等,做完大家一起吃;电影课则是看动画片等,有时老师还发冰淇淋,边看边吃。但是看完后需要说说自己看了什么或体会等等,有时还要写报告。师姐总体的感受是,德国的小学教育很轻松愉快,不鼓励孩子比赛攀比,任何活动都是大家参与,老师也很少在课堂上夸奖某一个孩子很棒。另外,德国小学放学很早,上课又这么有趣这么好玩,考得不好完全不是事儿,老师和学生都完全不当回事儿。然而,更有趣的是,孩子父亲却着实着急和气愤了,找到学校投诉,放学时间早、学习跟玩儿似的......,怎么能如此浪费一个孩子宝贵的成长时间?!相比较德国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多少有些紧张,这个场域里的参与者包括老师家长孩子还是绷着这根弦。大家都赞同减负和快乐教育,但谁也不敢让自己孩子做快乐教育的前期试验品。毕竟对社会和班级而言,可以有教育试验和尝试调整,对一个家庭和孩子而言,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没有回头路。过去的教育里,老师父母和自己都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关注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舒适程度,时间紧任务重,只能考虑你能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里获取到尽量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属于教育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式教育状态里,教育更多地是为了求生存,教育过程中裹挟着一种关于能否生存以及生存质量的焦虑。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教育慢慢地不再成为特权,或者特定阶层享有的权力,而更多地走向一种社会福利。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问题是教育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等,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问题重心转移到优质教育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等上来,有进步亦有问题。高等教育大众以来教育质量的稀释、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加重了我们在教育上原本就有的焦虑心态。优质教育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等,要求这中间一定是存在筛选机制。只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因为教育理念、筛选价值观乃至筛选过程和机制设计、筛选工具和具体操作行为倾向的不同,使这个筛选动作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甚至非常不同的样态。

三、教育应该是如歌的行板

行板,是音乐速度术语,记号Andante,指稍缓的速度而含有优雅的情绪,属中慢板。不同于其他速度,另有一种从容不迫踏歌而行的舒缓意境,用来描绘教育的理想状态非常合适。相对于完善的学习生涯而言,学校教育已经无法覆盖个体的学习需求和边界。目前我们关注的某种教育只是很小的场域,需要客观看待它。无论小中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不断成长、终身发展的个体而言,都只是一段人生经历,不必要赋予教育太多功利性的东西,比如就业和薪酬等。对群体来说,教育最好是行板的节奏,从容不迫,踏歌而行。相对于过去比较宏大、沉重的教育目标,我们希望也相信未来的教育过程会更多元、有趣,强调个体层面上教育的意义,更多地以个体为中心区设计组织教育过程,提供更有趣舒适更高质量的教育体验。有一种观点说“最应该遵循精英教育理念的职业是法官、医生和教师”,因为系关人类生理生命和灵魂生命,应当慎重。其实无论哪一种教育,都应该关注素质和能力甚于知识,关注学习者的人格塑造和情感体验甚于灌输。对个体来说,教育应该是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个体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他所身处的世界,理解他所身处的国家,能够窥探到关于自身及其未来的一种可能性,我想这可能是教育对于个体而言最美妙的地方。教育的意义应该是让学习者对所身处的世界、身处的国家和从事的职业有一种热情,只有热情这个品质能真正支撑一个人在在某一领域里走下去,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和做一些琐碎细微的事情,愿意为它浪费时间和精力。行尸走肉的工作和有血有肉的工作,这其中的差别很大。作为教育者,则应树立并且不断更新身为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念,以对知识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去影响我们所面对的学习者,指导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用一句很靠谱的废话可以表达对教育的追求: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

最后,教育的自由不只是教育领域里的事物。我们今天总是站在教育的场域里谈:没有以及应该有教育意义上的自由。但是要知道,教育的自由只是一个衍生事物,是国家和社会的种种自由意识与权利在教育领域里的具体表现。如果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没有建立起对自由价值之根深蒂固的认同,教育领域里的自由是无源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国家教育的自由还有很长的路。教育与自由之间,绝不是一条坦途。

篇外语:录完节目应平台主编师兄邀请整理了一些观点成文,其中关于英国阶层的观点出自与一位旅居英国多年的师兄的微信谈话,感谢师姐、师兄及朋友们忙碌之余抽空就教育相关问题和我进行的探讨。另,师兄在谈话中也推荐了另两部关于英国精英教育的纪录片,从英国精英教育的视角看另一种亚历山大的英国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英国教育更为完整的认知,一并分享:《Harrow:A Very British School》(关于英国哈罗公学的纪录片);《A Very English Education》(关于牛津一所私立寄宿中学的纪录片)。

[责任编辑张栋梁]

魏晓艳,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纪录片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