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丛书”是这样炼成的
——《一课研究丛书·图形与几何系列》编辑手记

2016-04-08 17:24郑莉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丛书一节课维度

◇郑莉

“一课研究丛书”是这样炼成的
——《一课研究丛书·图形与几何系列》编辑手记

◇郑莉

一、选题确定:一课一世界

2008年寒假,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研究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朱乐平一天也没有休息,一直在思考“可以从哪些维度研究一节小学数学课”,这不仅是受他所带名师团队责任的驱动,更是被研究一节课的魅力所吸引!寒假还没有结束,正月初四他就把工作室的部分骨干教师集中起来,组织大家围绕一节课的研究开展了交流与讨论。[1]鉴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分量的增加,且它的教学难度较大,而市面上可供教师参考的资料并不多,于是,由25名浙江省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组成的团队,确立了围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节课(或一个关键知识点)开展比较系统研究的方向,这一研究就是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012年寒假前,在与朱乐平老师讨论合作选题时,我们一眼就看中了集中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课研究”。没错,对以课堂为主阵地的一线教师来说,“对一节节课研究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2]——从备课、设计课到上课、反思课,从评课、做课到观课、议课、研讨课,教师的每一天似乎都离不开“课”,教师的职业生涯甚至可以说是由一节节课所组成的。

正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节课其实也是一个世界。可能它很微观,但它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样,从这一个微观世界就可以看出做课者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甚至反射出学科知识体系。我们曾经策划出版的《品课》系列丛书,就是秉持“一课一世界”的理念,希望引起一线教师对课的重视,帮助他们把课做到极致,而朱老师团队所做的“一课研究”与我们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这也便有了后来与朱老师及其团队的长久合作。

二、九大维度:分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

“一课研究丛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确立了研究一节课的九大维度——数学知识维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维度、教材比较维度、理论指导维度、学生维度、教学设计维度、课堂教学维度、课后评价维度、校本教研维度。这九大维度的确定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水平提高的需要来确定的[3]。即如果可以对教师教出一堂好课这“一碗水”背后的“一桶水”分层的话,我们可以说:数学知识是基础,课标(大纲)是纲领,教材是蓝本,理论是指导,学生发展是目标所指,教学设计是脚本,课堂教学是实践,课后评价是检验与反思,校本教研则将单个教师的一桶水扩大到更广范围。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九大维度的划分破坏了课的整体性,但分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整体、通达整体。细看这九项,它们就像教师的九项基本功,只有一步步拆解、巩固这些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新手教师而言,这相当于骨干教师在手把手带他走上轻车熟路;对于教学经验丰富但囿于发展瓶颈的教师而言,这能帮助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个环节存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对于想要做研究但苦于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教师而言,选择最熟悉的一节课入手,以这九大维度为脚手架进行研究后,可能他会发现这节自认为相当熟悉的课竟然变得有些陌生。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九大维度是丛书研究的基本视角,丛书中每一本书的作者会根据课的具体内容与特点有所侧重地展开研究。所以,每本书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丛书的共性。[4]比如理论研究这一维度,在朱老师的《圆的认识教学研究》中较为突出,这里的理论不是单纯的理论,其所有观点都紧紧围绕“圆的认识”教学实践,有来自实践的印证;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教学实践尝试,让读者感受到了理论的力量。

三、交互式写作:一切从读者出发

有了扎实、深入、丰厚的研究成果,还要有亲切、可读性强的写作形式,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深入阅读。于是,面对最初“一课研究”书稿较为传统的写作形式,我们编辑部特别提出了“交互式”的写作形式,希望增强书稿的可读性和互动性。这其实给初稿基本完成的朱老师及其团队成员出了个不小的难题,但没想到朱老师他们爽快答应,他们愿意为了读者迎接挑战!

于是,我们双方一起研究如何修改已有形式。很快大家共同得出了几条原则:

第一,目录基本采用问题的形式,以便于读者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变原有的第三人称(如笔者”)为第二人称“你”;

第三,变原有的讲述研究经过的写作顺序,为重点呈现研究成果的写作顺序,以便于读者第一眼看到最想看的内容;

第四,呈现研究成果前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确定原则后开始修改样章。样章得到共识后每位作者开始完善自己的书稿,绞尽脑汁让书稿内容在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具有可读性。于是,除了提出启发性问题,大家还给出了“小贴士”“做一做”等栏目,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

四、创新尝试:新媒体拓展读者视野

在做一课研究的过程中,朱老师和他团队的成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如为做教材比较研究,他们专门前往位于宁波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博物馆查找资料——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教材到2011年版新课标教材,凡是和自己要研究的课有关的都不放过;借助朋友、网络的帮助,搜集到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相关小学数学教材。为做教学设计研究,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阅相关专著以及多种重要杂志(如《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等)自创刊以来的全部内容,整理其中的相关教学设计成果。为做学生研究,他们设计前测、后测问卷,亲自或委托同行在不同性质的学校进行实地测试,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一本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为突出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不能把这所有的过程全部呈现出来。但为了便于读者参考,经过出版社和教材编者授权,书中将相关课所在的六个版本的课标教材(北师版、青岛版、人教版、苏教版、西师版、浙教版)经过扫描后以附录形式呈现;对其他奠基性的材料(如更早版本的人教版教材、国外教材等)不得不舍弃,虽然它们对于拓展读者的视野、开拓读者的思路也很有好处。不过,在新媒体的时代,借助二维码可以将纸质媒介同网络媒介联系起来,由此大大拓宽纸媒的广度和深度,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用户体验。于是,利用浙江省教育厅专门为朱老师建立的特级教师工作站网站平台,通过团队成员无私地共享资料,建立了“一课研究丛书”强大的资料库。读者只要通过手机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即可打开更广阔的新天地,获取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近期,随着微信的迅速发展,利用“一课研究”微信订阅号向更广大的数学教师传达数学资源信息、传递数学教育价值,成了朱老师团队对数学教育的又一追求,又一责任。

就这样,历时5年,《一课研究丛书·图形与几何系列》(共13本书,涉及30余节课)终于炼成,获得了来自数学专家、特级教师和更多普通教师的广泛肯定。2014年出版的北师版《教师教学用书》还特别增加了《圆概念的上位数学知识与解读》,其中的内容就引用了朱老师对“圆的认识”一课的相关教学研究。

如今,“一课研究”团队已扩展到近百人,参与的老师从杭州扩展到浙江的其他地区以及江苏、湖北、广东、天津等省市。在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继续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同时,他们也开始对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关键课进行研究。“一课研究”,永远在路上!

[1][2][3][4]朱乐平.圆的认识教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00,3,1,3.

(作者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丛书一节课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光的维度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