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尴尬
——该慢时他快,该快时他慢

2016-04-08 17:24邱善学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练一练画图小数

◇邱善学

数学课堂中的尴尬
——该慢时他快,该快时他慢

◇邱善学

教学案例(快1):学生作业中的错误

教学案例(快2):“认识小数”的导入环节

教师:桌子长5分米,你能用几分之几米来表示?

教师对于第一种答案不置可否,选择了第二种答案继续自己的教学。

教学案例(快3):“认识小数”的新课总结环节

教师:新课学到这里,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学生回答:23.4在读的时候为什么中间多了一个“十”?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不加评论,继续往下教学。

教学案例(慢):“分数的认识(二)”新课例题教学环节

例题:把6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试一试:把4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把8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练一练:把6个桃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个问题与例题的处理方法、过程和节奏雷同。

(课堂上经常见到学生玩学具的场景,后面听课的许多教师都哈欠连天或者窃窃私语)

教师要怎样处理才能避免教学中的这种尴尬行为,使教学节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实现教学的高效呢?

一、打开交流的渠道,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对于教学案例(快1),笔者在讲评中把题目稍做调整。

生1:(根据分数的意义思考)1÷4×3=0.75(米),3÷4×1= .75(米),所以相等。

生2:(根据分数的意义画图)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米,然后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其中的份;再画这样的3条线段连起来表示3米,然后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其中的1份。引导学生对比后得出,1米的和3米的都表示3个米,都等于米,所以相等。

生3:(从分数乘法的角度进行思考)因为求一个数的多少倍用乘法计算,所以1米的列式1×=(米),3米的列式(米)。

交流之后采访出错的学生,才发现他们是因为不知道判断方法才出错的,平时老师讲评的节奏太快,所以没有听懂。通过以上设计,让学生无声的、看不见的思维变成有声的、看得见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相信学生再遇到相关类型的题目,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错误了。

二、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案例(快3)的交流中,暴露出学生认为应读作“二三点四”。如果教师抓住这个有价值的生成,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读一个小数”,就能为五年级系统概括小数的读法做铺垫。

三、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案例(慢)中,整节课教师设计了4个画图活动,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活动,确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整节课忽视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没有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思考和学习的脚手架,导致了课堂教学节奏慢、容量小、效果差。

此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个答案正确?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把这个结果和等分除联系上,把这个结果和包含除或分数的意义联系上,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白无论是还是都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3个桃和6个桃之间的关系,所以都是正确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这两个分数,启发学生观察并思考:“从图中你更喜欢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结果?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自觉选择这个结果。

在接下来的“试一试”的教学中,也缺少教师的有效引导:“试一试”的重点不在于画图,经过例题的学习画图应该不成问题,学生画完之后马上就可以进行反馈,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辨:“对比两道题的图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桃子总数在变化,结果却都可以用表示?”

当然,在“练一练”的教学中也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猜想之后,如果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平均分的过程,然后画出来进行验证,教师再提问:“怎样来确定一个分数?”这样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毕节市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练一练画图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怎样画图
小数的认识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入”与“人”
画图理解“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