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以《爱玛》两中译本为例

2016-04-13 07:27林瑞榕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学爱玛

林瑞榕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03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以《爱玛》两中译本为例

林瑞榕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03

为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采用描述性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以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为理论指导,比较刘重德与孙致礼两位名家在《爱玛》译介中的文本挑选、文本阐释、语言移植、信息补偿等几个方面的主体性体现,揭示译者因文化认知体系差异导致文本阐释的不尽相同之处,证实斯坦纳翻译四步骤可以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角度和架构。

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爱玛》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提出翻译理论要实现从语言层面到文化层面的跨越,从此翻译研究逐渐将语境、历史、文化等元素纳入研究主体。在此背景下,译者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点课题。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认为,译者在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的对话中起着桥梁作用,在生成目标语文本的过程中,译者渗入了自己的情感、动机、态度和身体体验,他们的个人经验不可避免地在译作中显露出来[1]。勒弗菲尔(André Alphons Lefevere)强调译者在译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具体分析了“意识形态”“赞助行为”“诗学”等因素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限制作用[2]。20世纪80年代以来,译者主体性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内译界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努力尝试用一些当代理论如阐释学理论来印证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性和重要性。唐培根据斯坦纳翻译四步骤对《魔戒》译本进行分析,认为翻译过程中的译本选定、目标确立、策略制定、作品诠释以及语言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存在的体现。这种主体性直接影响整个翻译过程和结果,充分显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重要[3]。马涛等以斯坦纳的阐释学为基础,分析陕北民歌翻译中译者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证明正因为译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付出种种艰辛努力,方使读者体验到一个具有异域风情别样的世界,译者的主体性至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4]。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陈缘梅以简·奥斯丁作品《爱玛》为例,通过比较刘重德和孙致礼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证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选择中具有决定作用[5]。刘晶晶亦以上述两译本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特征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揭示出译者在译介中虽受内外各种因素束缚,但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还是随处可见的[6]。可见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介过程中是不可忽视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贯彻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影响译文的质量。目前,以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爱玛》中译本来论证译者主体性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拟以阐释学的翻译理论来观照刘重德与孙致礼的《爱玛》译本,以揭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其作用。

2 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Hermeneutics)起源也盛行于西方,“Hermeneutics”一词根源于“Hermes”(赫尔墨斯神)。“Hermes”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信使,负责向人类解释宙斯旨意,由此可见,“Hermeneutics”就是关于解释和理解的哲学。

阐释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经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最早的对《圣经》及典籍等进行诠释的神学阐释学发展到考证《圣经》及典籍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法学阐释学[7]56。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上半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将阐释学应用于哲学史研究,从而使阐释学有了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法则[7]56。第三阶段,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在阐释学中融入了历史哲学元素,使得阐释学升格为方法论阐释学[7]56。第四阶段是本体论阐释学,这一阶段的先锋人物是海德格尔(Heidegger)和伽达默尔(Gadamer)。海德格尔最大功绩是将“理解”提升为人的理性存在的形式[8]。伽达默尔沿袭海德格尔理论,提出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三个原则,从而把阐释学发展为系统的现代哲学阐释学[9]。现代哲学阐释学使人们思想得以解放,主客体关系得以缓和,同时也突显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成功地将阐释学与翻译学相结合,提出翻译的四个阶段: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7]57。信任指译者坚信原文本是有意义的、可理解的,具有可译性。侵入指译者为了诠释文本意义,侵入到原文本中,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等文学能力,利用自己的价值、审美等判断能力,剥去原文本所设的关于语言、文化、历史等种种障碍性外壳,抓住文本的核心意义,发掘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吸收指译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来改造原语文本,从意义、形式等把原语文本移植并融入译语环境中,从而达到翻译目的。补偿指为保持原译文的平衡状态,译者根据不同类型文本,依据不同翻译目的,采取相应补偿措施,以弥补翻译中所遗失的原语文化信息和异域特色。

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尊重原著的条件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0]。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中的每一步都在彰显和渗透着译者主体性,并在文本选择、文本意义挖掘、翻译策略选择、语言移植以及文化信息处理等方面表现出来。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不仅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角度,同时也为恢复译者的主体地位提供理论支撑,更为译者主体性发挥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3 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爱玛》两译本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3.1关于《爱玛》

《爱玛》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汀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小说主人公爱玛是个出身富人家庭、既漂亮又聪明的姑娘,同时却有些“随心所欲”和“自视过高”。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常常不按照情理,乱点鸳鸯谱。她打定主意不结婚,却惊觉自己深爱着奈特利先生,最后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11]84-85。《爱玛》的流传度虽不及简·奥斯汀的另一巨著《傲慢与偏见》,但是不少评论家认为它在描写人情世故方面比别的作品更胜一筹[11]84。目前,国内各种《爱玛》的汉译本颇多,比较知名的有刘重德、张经浩,祝庆英、祝文光,孙致礼等名家的译作,它们风格迥异,各有特点。本文对以典型直译为主的刘重德译本和以典型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孙致礼译本进行比较,结合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详述译者的主体性表现。

3.2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看《爱玛》两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3.2.1信 任

译者在翻译之前都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认知、经验、兴趣等选择作品,所选作品是译者自认为有意义的、可译的。总而言之,译者要信赖自己选择的文本。刘重德是最早将《爱玛》引进中国的学者。初译《爱玛》时正值历史环境复杂的民国时期,许多有识之士盼望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来唤醒中国。简·奥斯汀是中国读者熟知和喜爱的作家,许多出版社争相出资翻译她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重德选择了翻译《爱玛》,并由重庆正风出版社出版。随着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刘重德又对《爱玛》译本几经修订,最后在花城出版社出版其修订本。刘重德选择《爱玛》,并对其进行反复修订,体现了译者对原作的信任和喜爱。孙致礼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对简·奥斯丁的小说情有独钟,同时对奥斯丁本人也作过颇深的研究。他翻译了简·奥斯丁的全部作品,而且他的译文版本深受读者喜爱。可见,两位译者在选定《爱玛》进行翻译时,已经建立了信任。

3.2.2侵 入

“侵入”即译者以自己的文化知识架构和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暴力”渗入原文,冲破原文本的重重关卡,理解和阐释原文。由于译入语的文化独特性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原文是无法被译者完全客观重现的,不同译者所呈现的译文必然会体现译者各自的主体性。本文以刘重德和孙致礼的《爱玛》中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的侵入过程的主体性体现。

例1He told me everything;his circumstances and plans, and what they all proposed doing in the event of his marriage. He is an excellent young man, both as son and brother. I had no hesitation in advising him to marry. He proved to me that he could afford it;and that being the case, I was convinced he could not do better[12]68.

刘译他把每样事情都告诉了我:他的环境和计划,以及她们提议在他结婚的时候要做的事情。他是一个顶好的青年人——不论是作儿子或弟兄。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劝他结婚。我发现他的经济能力也办得到。情形既然如此,我相信那算再好没有了[13]53。

孙译他把什么都告诉了我:他的家境,有什么打算,如能结婚,家里人计划怎么办。他是个好小伙子,无论是当儿子还是做哥哥,都很出色。我毫不犹豫地劝他结婚。他向我表明,他结得起婚。既然如此,我觉得他最好结婚[14]53。

关于向Harriet求婚一事,Robert Martin事先咨询过Knightley,后者是极力赞成的。从原文可知,Martin向Knightley讲述自己的家境和自己的人生计划,就是表明自己对婚后的生活已经做好了经济和思想上的准备。刘译对原文“he could afford it”进行“侵入”式理解后,作了具体化的处理,把“it”指代为“他的经济能力”,关于承担婚后各种责任的准备,刘译未提及;孙译用“他结得起婚”表达“he could afford it”,笔者认为似乎在意义和语气方面有些脱离原文,与原文相去甚远。因为结合原文可知,“he could afford it”不仅仅是指负担得起结婚的费用这件事。笔者认为“he could afford it”译为“他从各方面都做好结婚的打算”更达意。对于最后一句“he could not do better”,刘译用“那算再好没有了”表达,和原文达到意义和形式的等值,堪称佳译。孙译将其译为“他最好结婚”似乎有歧义,容易让读者觉得结婚对于Martin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可见,译者由于认知经验不同而产生的原文理解也会有差异,这正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例2She did not always feel so absolutely satisfied with herself, so entirely convinced that her opinions were right and her adversary's wrong, as Mr. Knightley.He walked off in more complete self-approbation than he left for her[12]77.

刘译她常常觉得她不能像南特利先生那样自信,完全相信自己的意见是对的,而反对者的意见是错的。他离去,表现得更为自信,而她则相形见绌[13]60。

孙译她不像奈特利先生那样,总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绝对相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奈特利先生离开时,比来找爱玛时还充满自信[14]59。

Emma与Knightley对Martin求婚一事意见相左,结果Knightley愤然离开。Emma向来相信Knightley的判断,这次由于Knightley的态度,她自己不由心生不自信而莫名烦恼。Knightley则不然,自信地来,更自信地离开,自始自终相信自己意见的绝对正确性。原文“He walked off in more complete self-approbation than he left for her”是比较结构的句式,把“walked off(走开)”与“left for(来到)”进行比较,核心词是“self-approbation(自信)”。孙译“奈特利先生离开时,比来找爱玛时还充满自信”,准确地理解了原文,抓住了它的核心意义。而刘译“他离去,表现得更为自信,而她则相形见绌”,很明显已经误解了原文信息,背离原意。两位译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体现了他们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3.2.3吸 收

译介中的语言和文化转换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意义的归化是时时发生的[7]57。在文本移植的过程中,译者以自己的认知经验为基础,根据翻译目的对原语文本或归化或异化,从意义到形式将其植入到译语环境,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例3Her mother had died too long ago for her to have more than an indistinct remembrance of her caresses and her place had been supplied by an excellent woman as governess who had fallen little short of a mother in affection[12]1.

刘译母亲去世过早,她只依稀记得她的抚爱,而且母亲的地位也早已由一个优秀家庭教师取代。在感情上,这位女教师并不比母亲差[13]1。

孙译母亲去世得太早,她的抚爱只给爱玛留下个模模糊糊的印象,而取代母亲位置的,是个非常贤惠的女人,她身为家庭女教师,慈爱之心不亚于做母亲的[14]1。

Emma的母亲早逝,善良仁爱的家庭女教师Taylor代替母亲照顾着Emma,并给予她母亲般的爱。刘译把“her place had been supplied by an excellent woman as governess who had fallen little short of a mother in affection”译成“母亲的地位也早已由一个优秀家庭教师取代。在感情上,这位女教师并不比母亲差”。译文在意义上似乎给人一种这样的错觉:Emma父亲娶了这位家庭教师,母亲地位被其取代,同时Emma与她感情甚好,不亚于和母亲的感情。对比原译文可知,刘译采用的是异化翻译策略,由于过于拘泥原文词的字面意思而进行了生搬硬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的偏离,给读者带来了疑惑。孙译把这句译为“取代母亲位置的,是个非常贤惠的女人,她身为家庭女教师,慈爱之心不亚于做母亲的”。译文基本贴近原文,特别是“慈爱之心不亚于做母亲的”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原作者的意思。对于原句的“supplied”一词,笔者认为如果译成“代替”更能贴近后文对家庭教师Taylor的描述,“取代”略显进攻性和侵略性,与Taylor性格不符。

例4“Not Harriet’s equal!”exclaimed Mr. Knightley loudly and warmly; and with calmer asperity, added, a few moments afterwards,“No, he is not her equal indeed, for he is as much her superior in sense as in situation. Emma, your infatuation about that girl blinds you.”[12]70

刘译“不是赫蕊埃特的对手!”南特利先生激动地大声说。停了一会,他又冷静了一点,继续说,“不,他的确不是她的对手,因为在头脑方面、在地位方面都比她高超得多。爱玛,你对那丫头的溺爱使得你瞎了眼睛。”[13]55

孙译“跟哈丽特不相配!”奈特利先生愤懑地大声嚷道。过了一会,他冷静了一些,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是呀,他跟哈丽特还真不相配呢,无论在身份还是在才智上,他都胜过哈丽特。爱玛,你对那姑娘太宠爱了,都失去了理智。”[14]54

简·奥斯丁笔下的Knightley善良、诚实、理智,同时又是个对弱者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正面人物。对于Martin与Harriet是否相配,Knightley与Emma各执一词。争论的过程难免有些情绪激动,但文中提及“with calmer asperity,added,a few moments afterwards(过一会儿,他平静了一些,继续说)”,因此,刘译将原文“Emma,your infatuation about that girl blinds you”直译为“爱玛,你对那丫头的溺爱使得你瞎了眼睛”,言辞过于激烈,语气过于粗鲁市井,不符合Knightley的性格特点;同时Knightley把Harriet称为“丫头”也不符合Knightley与Harriet两者的关系。丫头一般指说话者对年龄小且关系亲近的小姑娘的称呼,显然Knightley与Harriet关系不至于此。孙译采用了归化策略,对“Emma, your infatuation about that girl blinds you”作了意译处理,译文“爱玛,你对那姑娘太宠爱了,都失去了理智”既把握了原文精神,行文与原文辞气相符,自然流畅,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因此孙译更佳。

3.2.4补 偿

原作经过译者主观的侵入式理解、改造式吸收,难免会变形,会失去一些原语的文化信息和异域特色。斯坦纳认为“真正的翻译总是寻求均等的补偿”[15]。为使译文更贴近原文,在译文中补充翻译过程中流失的原文所特有的文化信息和特色,使原译文达到平衡状态, 译者多会采用一些补偿策略,如脚注、语内直接补偿等。

例5“That Mr. Elton should really be in love with me——me, of all people, who did not know him, to speak to him, at Michaelmas!”[12]88

刘译在所有的人中,厄尔吞先生竟会真的爱上了我!米迦勒时我还和他不认识,不讲话![13]67

孙译埃尔顿先生居然真会爱上我,偏偏爱上了我,我在米迦勒节时还不认识他,都没跟他说过话呢![14]67

“Michaelmas”原指上帝身边的首席战士、天使军最高统帅,大天使长。原文所提的“Michaelmas”被引申为纪念天使长米迦勒的基督教节日。不谙西方文化的国内读者易误认为“米迦勒”是个地名。相比较刘译直接将“Michaelmas”音译成“米迦勒”,孙译采用音译加语内直接补偿策略,将“Michaelmas”译成“米迦勒”节,“节”将原语文化信息准确传达,使读者豁然开朗。

例6“A little upstart, vulgar being, with her Mr. E., and her caro sposo, and her resources, and all her airs of pert pretension and underbred finery.?Actually to discover that Mr. Knightley is a gentleman!?”[12]331

刘译“一个暴躁的粗俗的小女人,开口一个厄尔吞先生,闭口亲爱的丈夫,再加上她的应变能力,装模作样,以及她教养不高的华丽服饰。她竟发现南特利是一个绅士!”[13]266-267

孙译“一个自命不凡、庸俗不堪的微不足道的家伙,开口她的埃先生,闭口她的caro sposo,吹嘘自己有的是办法,摆出一副骄横无礼的自负神气,炫耀她那俗不可耐的故作优雅。居然她发现奈特利先生是个绅士!”[14]249

作者笔下的Elton是一个爱出风头、控制欲很强的女性,她故意在Emma和众人面前显摆自己丈夫与社会地位颇高的 Knightley的亲密关系,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同时还时不时在众人面前用西班牙语“caro sposo”称呼自己的丈夫,卖弄之态跃然纸上。刘译采用意译法直接把“caro sposo”译为“亲爱的丈夫”,语气远不及原句形象生动,既无法彰显Elton的性格,也无法体现Emma对她不忿的态度。而孙译则在译文中直接借用原词,同时采用脚注来进行信息补偿,既使Elton虚荣性格活灵活现,同时也将Emma对她的不屑之意成功传达给读者,不失为上佳译法。

4 结 语

综上分析,译者在译介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性是不同的。刘重德与孙致礼两位名家在《爱玛》的译介过程中,从挑选文本,理解阐释文本,再到移植文本语言,以及最后的补全信息、补偿文化特色无一不是印证了译者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存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为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角度,同时也使得译者主体性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全过程,正因为有了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读者才能领略异域风情,品味别样文化,世界文化交流才得以绵延不息。

[1]Robinson Douglas.The Translator’s Turn[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versity Press,1991:122-260

[2]Lefevere 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14

[3]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68-72

[4]马涛,李艳.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陕北民歌翻译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6):83-86

[5]陈缘梅.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策略比较《爱玛》的两个中译本[J].长沙大学学报,2009(3):96-98

[6]刘晶晶.论译者的主体性《爱玛》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5-47

[7]西风.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56-60

[8]伽达默尔.视野融合[M].丸山高司,刘文柱,赵玉婷,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3

[9]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1

[10]赵诚.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8-62

[11]吴景荣.奥斯汀与她的小说[J].外国文学,1993(2):79-85;32

[12]Jane Austin.Emma[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3]奥斯丁.爱玛.[M].刘重德,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14]奥斯丁.爱玛.[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15]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11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0.19

2016-06-27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多模态外语教学质量有效监控与处理反馈机制研究”(2015jyxm373);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AHSKHQD07);宿州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概要写作和语类交互视角下的阅读模式构建及其实证研究”(2015jb13)。

林瑞榕(1978-),女,福建周宁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673-2006(2016)10-0073-05

猜你喜欢
斯坦纳阐释学爱玛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欧拉线的逆斯坦纳点性质初探
爱玛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斯坦纳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保险起见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