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我国社会流动性研究

2016-04-26 01:39吴静惠张向前
关键词:途径影响因素

吴静惠,张向前

(国立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管理天地

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我国社会流动性研究

吴静惠,张向前

(国立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社会流动性的四个方面——横向流动、纵向流动、职业流动和国内外流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户籍制度改革困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阶层内卷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调整、资源流失等问题,而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因素又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科技和自然等五个方面,微观层面包括教育、社会资本、家庭和个人等四个方面,因此,促进我国社会合理流动需推进社会制度改革、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世界互动以及从自身出发。

关键词:生态管理理论;社会流动;影响因素;途径

一、引言

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韩国等后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探索都表明[1],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协调机制,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对阶层关系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社会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政治上反腐倡廉赢得人心,在经济上卓越发展创造辉煌,在教育投入上实现4%的突破,在文化方面软实力不断提高,社会思想不断解放,促成了一个相对更加开放的社会阶层结构[2],使社会流动几乎成为每个中国民众都可能经历的一种生活过程[3]。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一种“新常态”,它表现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风险”的特点,这种“新常态”对于稳定当前流动安全性、调节流动合理性、引导流动科学化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经济新常态的本质特征就是平衡[4],而平衡意味着流动的两个空间要合理化。由此可见,合理的社会流动对当今“新常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如何促进社会流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正是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对当前中国所处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流动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并提出合理促进社会流动的构建模型,期许我国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二、关于生态管理理论与社会流动性综述

(一)生态管理理论综述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为人们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来参与制订可持续的方案,目的是修复和维持健康、生产率、生物多样性和全面的生活[5]。目前,对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国内外学者观点不一,但基本上生态管理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生态人类学、生态的管理和管理的生态化等三方面的内容[6]。Takemi Kunisa[7]将生态管理理论的概念应用到绿色旅游管理中,从GT商品的人、物、服务、信息等来思考如何进行生态的生产管理,使二者交叉影响,形成新的生产管理结构。G.V Arkadov[8]等人从生态管理理论的角度思考了核电产业的发展,就核电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景杰[9]认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生态管理,因此,必须完善政府生态管理的体制机制。孔德议、张向前[10]基于生态管理理论对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借鉴生态管理理论的整体观、合作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内核,提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培养与投入、教育创新与宽容、法律体制完善以及国内外协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科技人才环境。傅沂、隋广军[11]从理论上论证了产业生态学是生态管理范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出了产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从环境管理范式向生态管理范式转换的关键。张颖、谢海[12]认为,技术创新管理具有生态学特征,由此提出了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思想、加强内外部环境协调、增强协同效应的技术创新生态管理模式。黄志勇[13]论述了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的必要性,阐明了以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的视角与机理。

(二)社会流动性的综述

社会流动性,是指人类的社会关系由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由一层地位到另一层地位的移动。它包括横向流动、纵向流动、职业流动与国内外流动。Pitirim A.Sorokin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河,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将社会流动分成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基本类型,分别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价值变化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位置是否有方向上的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则称为水平流动,又称横向流动;相反称为垂直流动,又称纵向流动。Seymour Martin Lipset[14]认为,社会流动性的研究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功能认识,通过汇集和分析社会流动性的国际比较研究得出,国家领导者素质、当代政治、社会哲学以及经济发展速度都会影响社会流动的发展。陆学艺[15]通过对1949年以来不同时期社会流动的研究和比较,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重要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分析,对我国社会流动的开放和公平性做出了大致的评价。Jeroen van der Waal、Willem de Koste[16]认为,职业流动是指从一个职业到另一个职业的在自己生命历程或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转换,他们还建立起职业流动的原型,探索出提高职业声望、报酬、权威等因素向上流动的指标。Miki Nakai[17]认为,职业流动因性别而产生不同的现象,他发现女性的职业流动是不对称的,通过不对称、多维尺度来衡量女性职业动力的研究。刘群、张文宏[18]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代内职业流动作了一定的分析,发现职业流动的路径呈不同模式,越是开放的地区自致性因素对职业地位的影响越强,而教育因素显得尤为突出。国内外流动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交流状态。国内外流动指的是社会成员在国际广度上流动现象,具体包括工作地点的境内外变动(境内外工作),长期居住地点的境内外转换(境内外定居)和境内外旅游等国际间人口流动现象。Frits Tjadens[19]等人对国际间的迁移作了一定的研究,对不同迁移目标所导致不同的迁移方向、经验等作了解释。夏业良[20]认为,劳动力要素作为关键生产因素,对当代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劳动力要素在国内外的合理流动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当前,国内外对社会流动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社会流动的某个部分的具体研究,或者对整个社会流动的基本趋势、特征、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少有学者能够全面地对社会流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贯穿生态管理理论中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核心观点,要求认知到影响社会流动各个方面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对社会流动性进行了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社会流动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使研究更加宏观、系统性、具体化。

三、我国社会流动性的现状

(一)横向流动的现状

我国社会流动中横向流动主要包括城乡流动与区域流动两种形式,城乡流动是指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流动,而区域流动是指中国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或中国南方与北方之间流动的过程。

1.城乡流动

城乡流动是最亟待解决、协调的问题。参看表1所示,从2000年至今,我国城乡流动频繁,主体趋势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且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我国城乡人口数量仍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只有36.22%,中国仍然停留在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阻碍城乡平衡发展的二元体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城市户籍管理有所放松,到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达到51.27%,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对影响城乡平等发展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进行修改与调整。其中,针对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政策,包括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随迁子女满足条件可异地高考、社会福利同等享受等有力措施。使我国城镇化进程得到了推进,顺利达到了54.77%。

我国城镇化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英国90%,德国74%,加拿大80%,韩国81%)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在实现了时代新突破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教育资源的限制、就业户籍的歧视、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等都将成为城乡流动的巨大障碍。

2.区域流动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以及东南沿海一带流动,流动人口规模在近30年内持续增长,由图1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口增加到2014年的2.53亿人。其中,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这足以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实现了比较开放的局面,社会流动也比较自由,并且能够在市场的引导下实现资源比较合理的流动。

但人口的区域流动,存在着流出地与流入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流出地人口流出,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快,经济发展滞后,重要资源流失;而流入地的人口过度集中,社会管理制度跟不上,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子女教育无法解决、就业政策畸形偏好甚至是过分排斥、歧视外来人口的社会问题。此外,流动人口的户籍制度仍然是一大障碍。社会福利同等享受,当地政府可能无力支持新增外来人口的部分,当地户籍人口也不愿分切蛋糕的事实,另外,福利导致税收的加重,无疑不利于外地人的生活。流动人口“市民化”问题直接影响着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表1 2000—2014年城乡人口比较

注:根据国家数据统计网整理而得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4年)(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二)纵向流动的现状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思想的不断解放,减少了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阻碍,增加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当今社会鼓励有才能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赢得尊重、获得社会名望,从而实现向上流动的美好愿望。据有关调查表明[21]:现在出身“蓝领家族的青年中,大约有一半仍停留在蓝领阶层,而另一半上升到了白领行列”。在城镇,有约30%的体力劳动者上升流动,进入到非体力劳动者行列”。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接受教育获得较高文凭乃是进入社会较高层级的最佳途径,但当今社会的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受限成为向上流动的难题。不仅如此,在一个日趋复杂和分化的社会,教育(文化资本)并不是向上社会流动的唯一资本,还需要一个人调动物质获得(经济资本)和关系网络(社会资本)[22]。而对于那些缺乏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人来说,尽管受到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文化屏障的存在,仍阻碍着部分人群向上流动。而能够利用社会资本的人通常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或与掌握这种权力的人有某种关系,利用成为向上流动的阶梯,对于那些只掌握了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人来说,不能掌握有利于自身的社会资源,即使能够通过经济资本交换得到,他们也会被剥夺向上流动的机会。阶层内卷化[23]的存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合理流动。

(三)职业流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产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着农民向产业工人转移,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24]。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就业空间和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社会流动的规模、速度、机会甚至路径[25]。由表2我们得知,2000—2014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幅较小,人数增加缓慢,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有明显突破,从19 823万人(2000年)增加到32 140万人(2014年),我国的产业发展逐渐转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的合理流动。据了解,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2 139.9万人次,增加值达到GDP的48.2%,高于第二产业的5.6%,成为当前中国流动最快、最频繁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国富民强,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各国利益交融进一步加深,国内外的互动交流频繁发生。据表3可知,近年来,我国居民经济实力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对出境旅游、留学、移民、工作等有着极高的热情,从2008—2014年各项数据显示,出境人数多,且增幅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比之下,外籍人员入境人数从2008—2014年也显示为上升的趋势,但人数均少于同期同项数据的华人出境人数,且增速缓慢。在图2中特别注意到,根据移民数据显示,华人移居海外人数远远超过外籍居民在华人数,形成了巨大的移民赤字。这也说明了当前我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吸引着国人流向发达国家,以致我国财产、人才等资源的流失,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四、基于生态管理理论影响我国社会流动性的因素

(一)宏观层面

1.政治因素

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影响着整个社会流动的方向以及性质。当一国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时,社会流动主要发生在个人的微观层面上,而当一国处于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社会流动往往不能自动选择,而是人为地引导着社会的流动。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城市进入到农村接受中下贫民再教育,而知识分子沦为社会最底层的“臭老九”,这种反向社会流动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在政治格局稳定的时代,社会流动受到制度、政策安排的影响。领导者可以通过政策来调整、限制或鼓励社会流动的方向及流量。户籍制度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人口流动政策,当下中国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废除农转非、取消暂居证、消除二元体制模式等措施,无疑对促进社会流动起着相当利好的作用。

表2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较

注:根据国家数据统计网整理而得

表3 国内外流动状况

注:根据国家数据统计网整理而得

图2 1990—2013年中国移民赤字

图3 基于生态管理理论我国社会流动性影响因素图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驱使社会流动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的速度。一方面,好的经济形势加快社会的流动,吸引着渴望得到更高收入、享受更好环境、拥有较高职位的人群前去;相反,经济疲软使人们持保守态度,尽量保持静态上的“零损耗”来减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因此,社会流动速度减缓。另一方面,雄厚的经济实力推动社会基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加快社会流动的速度与可能,不仅使原先交通闭塞、地理条件差的地区的人们能够走向城市、走向世界,也加快了人与人之间、乡村与城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获取信息、频繁交往的流动速度,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强大动力。

赋能这一概念的产生,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赋权”理论的扩展,在英文中,“赋权”和“赋能”二者皆对应单词“empowerment”,但却也有明显的差别。赋权强调组织内部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赋能则重视如何给予员工(或组织)某种行动能力,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权”意味着行动的空间,而“能”是空间的行动能力,空间制约着行动能力,行动能力却也在不断扩展空间的大小。从社会工作的意义来讲,赋权只是赋予了某种资格,而赋能是通过个体表达、交往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增加其自信心,激发个体的才智和潜能,从而满足想要的目标。

3.社会文化因素

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兼容与变化,对社会流动的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开放或保守的社会文化对社会流动起着一定促进或制约作用。传统的文化观念上常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使部分人不愿意离开家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流动进程,限制了社会流动的发展。而思想开放、文化交融、互动频繁地方的人们,则更愿意接受流动获得新体验,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价值观是影响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价值观念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流动方向[26]。正确或错误的价值观都会造成一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对社会流动产生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4.信息科技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科技时代,科技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推动社会系统演进的核心动力,影响着社会流动的空间与范围。不仅如此,科学技术还造就了新的社会流动内容,促成新的社会流动路径,为社会中各阶层人群的流动创造可能。科技的发展对社会流动先赋性的影响体现在对出身和社会关系的挑战,同时,加强了对后致性因素的渗透[27]。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使信息成为流动中很重要的中介物质。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促使了文化的多样化与信息的专业化,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流动的新机遇,有利于保持社会流动的公平性,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推动社会进步。

5.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社会的流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它对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起着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横向流动和国内外流动上。第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总是吸引着人类流动到此,而各种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瘟疫、病虫害等)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迫使生产遭到破坏的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迁居它地。第二,当土地资源不能承载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时,人口压力的出现会产生人口的流动。第三,除了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外,人为的环境破坏、生态变化也会引起一个地方人群的迁出或迁入。由于人类开荒种田、砍伐树木、过度开采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存条件变得恶劣,生活质量不断降低,也会迫使人类迁出此地,流动到环境优美的地区。

(二)微观层面

1.教育因素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通过教育可以获得知识、更科学地去认识世界,通过学习可以获取文凭学历与专业技能。一方面,教育是社会成员提高社会阶层地位,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个体突破阶层壁垒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促进机制[28]。同时,教育也影响着社会流动的其他方面。教育的过程使人们从一个地方流向另外一个地方,或暂时或长久停留在接受教育的地区,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下,国内外的人才流动也颇为普遍,留学生成为社会流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接受教育的内容、程度也将会影响着职业流动的范围及高度。所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职业流动纵向发展的空间越大,而受教育的内容不同,其职业选择也将会不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教育机制的公平实施对合理的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均匀的教育资源与公平的教育体制能够保障社会流动的公平性与公开性,促进合理流动;反之,则会使流动受阻,形成文化屏障,导致阶层固化,抑制社会进步,长期结果下将引起低层次人群的不满与愤怒,扰乱社会秩序。

2.社会资本因素

社会资本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它是获取其他资本的基础。一个人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网络的大小,二是相关成员所拥有资本的总数量[29]。社会资本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关系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信息以及各种人脉关系。通过这种亲缘的社会关系和稀缺的社会资源,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流动渠道,向上流动、向更优越的地方流动、向更高职位流动、向国外流动等,但对职业流动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社会资本对职业流动起积极作用,通过社会资本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机会以及筹集到所需资金,不仅如此,拥有社会资本的价值越高,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越大[30]。但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的作用。滋长腐败风气、破坏社会和谐氛围、人为设置障碍、不公平竞争,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合理的社会流动。

3.家庭因素

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潜移默化的,将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社会流动可能的性质与方向。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教育以及成员的职业与地位对社会流动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良好经济状况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接触得到较高层次的社会价值观、服务、教育,使孩子长大成年后自动流动到与他们相匹配较高层次的阶级中去;家庭成员的职业性质以及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家庭的教育,会产生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契合着当前的生存状态。一个从事着体面工作、有着很高社会声望的父亲,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从事被人尊重的职业,驱使孩子流动在社会的上层,并且有能力通过地位带来的权力与社会关系的优势,帮助孩子向上流动,或流动到更优质的社会环境中去。

4.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其中,先赋因素是指个人与生俱来的条件,如籍贯、家庭出身、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年龄、体质、容貌等,自致因素指靠后天学习培养出来的技术、知识和个人成就等。改革开放前,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模式为政治主宰型,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即先赋性因素是决定人们在流动中获得社会地位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当时的制度特点,社会流动多是国家政策使然,个人流动的机会有限。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流动的开放性逐渐增强,后致性因素逐渐成为影响社会流动最重要的因素[31]。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工作、海外流动等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了社会流动的渠道。但当今社会虽然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但是,不可忽视先赋因素在社会流动中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且趋势明显,这显然对社会流动产生不利的阻碍作用。

五、生态管理理论促进我国社会合理流动机制的构建及途径

(一)构建

图4是为促进社会流动而搭建的构建框架,促成社会流动的良性循环需要社会、政府、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保持强劲驱动力,拓宽流动渠道,引导思想核心,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握国际机遇,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对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有重要影响。

(二)构建促进我国社会合理流动机制的途径

1.推进社会制度改革

第一,规范政府权力运作,形成廉洁自律的良好的政治作风,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公假私,滥用权力,伤害他人正当利益,努力打开社会流动渠道,预防阶层固化;第二,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建设,积极推动教育、就业、养老、基础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城乡基础公共服务,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第三,建立和健全社会制度建设,维护社会流动秩序,创新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强有力的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图4 生态管理理论促进我国社会合理流动机制的构建框架

2.协调发展城乡、区域经济

加快消除城乡传统二元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关键在解决人的问题,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提高城镇人口素质与居民生活质量,解决好原城镇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利益矛盾;第二,中心城市协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挖掘中小城市发展潜力,加强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协调社会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分配;第三,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看,社会公共资源中影响社会流动的最突出因素当属教育[32]。一方面,完善教育发展体制,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人才兴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国家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入,落实好当前教育投入占GDP的4%的标准,再次实现突破性投入,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促使整个社会的流动呈良性循环。同时,构建科学、民主的教育投入责任机制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负担,而且能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各界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调节资源区域分配,平衡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公办与民办之间以及各级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使教育公正化,重视流动人口教育问题,贯彻落实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保障公民的基本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化。

4.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科技的进步能够加快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方面,坚持科技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开发国家可用资源,探索新能源、开辟新领域,增强社会流动性,拓宽社会流动渠道。另一方面,国家应充分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社会流向科学技术领域,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保护科学技术成果,努力将科学理论转化成应用型成果,推动社会化大发展,促进社会合理流动。

5.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引领着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着合理的社会流动。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切破坏社会流动秩序的思潮,深刻反省自我价值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全球化下的中国,受到来自资本主义思潮的各种挑战与威胁,国内外流动产生的结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被糖衣炮弹所击破。

6.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应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其次,对生态环境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机制,科学制定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管理标准,建设环境风险管理预防机制,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工作;再次,大力培养生态文明创新思想,用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道德水平,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意识;最后,注意社会流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变化,做好预防工作,科学治理,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流动对生态的损耗。

7.增强世界互动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使国与国之间的流动性空前剧烈和复杂,竞争也是不可避免长期存在的事实,对“人”资源的争夺如同自然资源一样重要[33],加剧了社会的流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国内外流动中蕴含着大量宝贵的机会,在流动过程中应充分抓住国际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思想,鼓励国际人才互动,欢迎国际友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第二,国内外流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损失,降低风险,建立流动保障机制,保证流动安全;第三,提高国内外流动质量,抵制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能,坚决反对一切国际上流行的不良社会风气,对流动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优质筛选。

8.从自身出发

社会流动是由个体流动组成,而个体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当今社会个人无力抗拒先赋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只能通过强化自致性因素,即个人通过后天对智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机遇的把握来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第一,个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心态,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来改变命运;第二,家庭对孩子的培养要科学,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以鼓励为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第三,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维护好人际关系,广泛结交认识各个阶层的人群,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改善个人社会环境,储备社会资源。

七、结论

科学、合理的社会流动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机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社会流动性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对当前我国社会流动的状况作了简单的认识,分析了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何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期许本研究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舒绍福.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J].传承,2012,(9):74-75.

[2]Davis,Deborah S.1995.“Inequalities a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Nineties.”In China Review(19).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25.

[3]Bian,Yanjie.2002.“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8):91-116.

[4]王松奇.“新常态”源流考[J].银行家,2014,(9):5-6.

[5]RobertC. Szaro, WilliamT. Sexton, Etal.,“Theemergence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s a Tool for Meetingpeople's Needs and Sustaining Ecosystems”, Landscape andUrban Planning, 40(1998)1-7.

[6]曾永成.生态管理学建设论纲[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13-17.

[7]Takemi Kunisa.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For Green Tourism Management[J].Produetion management,2001,vol.8(1):76-81.

[8]G.V Arkadov,E.A lvanov,G.P Serov.Status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the Nuclear Power industry[J].Atomic Energy,2006,vol.101(3),239-241.

[9]景杰.政府生态管理绩效分析[J].统计研究,2014,(12):101-102.

[10]孔德议,张向前.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175-179.

[11]傅沂,隋广军.生态管理的产业生态基础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86-91.

[12]张颖,谢海.技术创新的生态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65-267.

[13]黄志勇.生态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境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91-95.

[14]Seymour Martin Lipset,Reinhard Bendix.Society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M].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

[1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Jeroen van der Waal,Willem de Koster.Occupational Mobility[J].Encyclopedia of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Research,2014,4451-4453.

[17]Miki Nakai.Women’s Occupational Mobility and Segregation in the Labour Market:Asym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J].Advances in Data Analysis,2007,473-480.

[18]刘群,张文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代内职业流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19]Frits Tjadens,Caren Weilandt,Josef Eckert.International Mobility as a Process[J].Mobility of Health Professionals2013,11-32.

[20]夏业良.劳动力要素国内外流动的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1999,(2):12-15.

[2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2]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4):194-200.

[23]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37.

[24]刘锡秋.管窥社会流动性现象[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3):60.

[25]张宛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探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27-30.

[26]马广宁.农村社会流动与“草根文化”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J].法治与社会,2008,(6):198.

[27]唐晓云,赵黎明.论现代科技革命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及流动中的特殊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63-165.

[28]张红霞,江立华.阶层的固化与再生产: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化与社会流动[J].广西社会科学,2014,(8):136-141

[29]Coleman,J.S(1994).Family,School,and Social Capital.In T.Husen,&T.N Postlethwaite (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2272-2274). Oxford:Pergamon Press.

[30]周晓桂.基于经济学视角对社会资本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分析——以职业流动为例[J].经济问题,2009,(12):17-19.

[31]王华,周殿利.我国社会流动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2,(5):26-28.

[32]杨兴林.改革开放中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5,(5):11-14.

[33]杨小玲.社会流动与利益共同体整合——《荀子》教化传播思想基础及其内在理路[J].理论月刊,2013,(10):67-70.

[责任编辑:姜野]

Research on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Based 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Theory

WU Jing-hui, ZHANG Xiang-qian

(Huaqiao University,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Quanzhou 362021,China)

Abstract:Studying on research of social mo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theory, It completely analyses of present situation on four aspects which include horizontal mobility, vertical mobility,occupational mobility, mobility at home and abroad..Besides, It puts the problems on difficulty in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class involution, the need of structural transition, resource los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contain two levels on macro and micro, macro level consist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ture, and micro level consists of education, social capita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en,the paper puts forward opinions to improve reasonable social mobility. It needs to stimulate the reform of social system, coordin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mote education, have a grea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hance world interaction, and start from their own.

Key words:ecological management theory, social mo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124.5;F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112(2016)02-0029-12

作者简介:吴静惠(1993-),女,四川资阳人,企业管理2015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张向前(1976-),男,福建仙游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2014DP2024)“十三五”适应创新驱动需要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4

猜你喜欢
途径影响因素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