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课堂:学生站在“课中央”

2017-02-26 06:04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解玲兰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问学苏教版圆柱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解玲兰

问学课堂:学生站在“课中央”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解玲兰

“问学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 通过“问”,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学”,砥砺学生的能力,“问”与“学”相长,“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 在“问学课堂”中,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的学习方式是合乎学生天性、顺应学生天性的学习方式。

问学课堂 以“问”启学 以“学”致问 “问学”相长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能发展,进而让发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新常态?笔者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基于学生的自我成长需求角度,我们应该将数学课堂定位为“问学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让“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由此,让学生“因学而好问,因问而深学”。在“问”与“学”的动态平衡中,催生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

一、以“问”启学,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以“问”为发端的学生数学学习是顺应学生天性的一种学习方式。“问学课堂”问什么?笔者认为,应当引导学生“问源”,即追问数学知识的诞生之源;“问流”,即追问数学知识的生发之流;“问法”,即追问数学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教学中,要将“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想问、敢问、能问、会问。要引导学生“问出思想”“问出方法”来,在“问”中开启学生心智。可以设计核心问题启迪学生“问”的思维,导引、延伸学生“问”的触角。

例如教学 《百分数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由于百分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针对自我的数学调查提出问题。孩子们直击“百分数的意义与作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如“百分数和分数一样具有单位吗?”“百分数和分数一样既可以带单位也可以不带单位吗?”“为什么有了分数,还需要百分数呢?”“生活中有百分数,为什么没有听说过十分数、千分数呢?”“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呢?”“百分数也有四则运算吗?”“百分数和分数怎样相互转化?”“百分数和整数、小数怎样转化?”等等。

再如教学 《圆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课始,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清一色”的:“因为车轮如果做成椭圆形的话,滚起来就一高一低”“因为车轮做成长方形、正方形的话就不好滚。”等等。他们的回答都囿于生活常识,没有触及数学本质。而在 “认识圆”后,由于对圆有了本质的认识(圆,一中同长也),对圆的直径、半径有了深刻的数学理解,对这个问题也就相应地有了数学化的认识,原来“车轮做成圆形是运用了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车的平稳。

因此,在“问学课堂”上,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直面学生的“数学之问”,不打断、不呵斥、不敷衍、不指责,对一些旁逸斜出的问题要加强引导。因此,“问学课堂”中学生的“数学之问”不仅仅是一种“言语之问”,更是一种“探究之问”“方法之问”“思想之问”。在“问”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启学生的数学心智。

二、“学”以致问,开发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的“数学之问”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与聚焦。在“问学课堂”上,学生通过“学”去解决自我的“数学之问”,即“学以致问”。这里的“学”包括学生的探学、互学、展学、练学、理学、评学等。正如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所说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因此,教师要主动“让学”,以学定教、因学施教。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首先出示问题——“怎样比较分数和的大小?”,让学生独立试学,然后进行小组互学。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班展学,这里突出一个“展”字。在“展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对话,并对学生的展学进行梳理、评价,也即“理学”“评学”。

小组2:我们组采用的 “画图法”,画两条相等的线段,将第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取7份,将第二条线段平均分成8份,取5份,从图中可以看出

小组4:我们组将

数学课堂的教,也许能迅速给孩子一支桨,让他们拿着迅速划向知识的彼岸。但这样的过程缺少了思维的参与,也会缺了探究的乐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在学生“探学”“展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辩学”,对多样化的算法进行优化,凸显“核心方法”的价值和意义。在“辩学”的基础上,学生们认识到“画图法”的繁琐、“化小数法”等的局限以及“通分子法”“通分母法”的普适性意义。在“问学课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真实、真正地发生。

三、“问学”相长,砥砺学生的数学思维

“问学课堂”中的“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问”是学的基础,学生只有敢“问”、会“问”,才能展开自主、能动“学”;“学”是“问”的积极践行,只有学生“主动学”“快乐学”,才能提升“问”的质量,促进“问”的高质量的发生。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问”与“学”之间来回行走、相互砥砺,学生的数学智慧就生长在“问”与“学”之间。通过“问”与“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以生成。例如教学 《圆柱的侧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教材上的方法是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展开后形成长方形。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呢,可以斜着剪开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再探究。他们纷纷斜着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形成了一个个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数学观察,对剪成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了这样的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乘高。

再如教学 《角的分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7册),当笔者将“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后,班上的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270°的角是什么角啊? ”对啊,在0°到180°之间,所有度数的角都有角名,但从180°到360°之间的所有角都没有角名。基于此,笔者让学生们到互联网上查阅,形成了“零角”“劣角”“优角”等概念。 学生们兴奋极了,因为他们对从0°到360°的所有角都有了数学化的认识,数学的完整知识链在学生们的“问学”中得以生成。

学生因“问”而“学”,因“学”而产生更深刻的“数学之问”。“问”与“学”螺旋发展,相伴提升。“问学”无边界,“问学”的意义就在于“问学互促”“问学相长”。在“问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视界逐步走向高远。

“问学课堂”以 “问”导航,以“学”探航。在数学“问学课堂”中,学生主动地问,智慧地学,永远站在“课中央”。数学教学紧紧围绕“问与“学”展开,问学合一,互为作用因此,“问学”的学习方式是合乎学生天性、顺应学生天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牵引着学生“向着数学思想的更深处漫溯”!

猜你喜欢
问学苏教版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堂教学中“导问”的策略研究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