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政课大班额从小组合作学习到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2017-04-15 08:25史要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思政课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大班额教学仍十分普遍,大班额存在着学生数量多、差异大、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打造高效課堂,实现大学生“爱学”、“乐学”、“真学”、“真会”、“真懂”、“真用”的教学目标,众多专家和老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组建学习共同体是破解大班额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共同体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73-02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课大班额教学仍十分普遍,大班额存在着学生数量多、差异大、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大学生“爱学”、“乐学”、“真学”、“真会”、“真懂”、“真用”的教学目标,众多专家和老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渐成风尚,其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一重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小组合作学习”最大弊端是课上合作课下散,不利于大学生共同进步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大班额的教学效率?笔者认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是破解大班额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学习共同体简要

“学习共同体”一词最早见于1995年博耶尔(Ernest L Boyer)《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东京大学佐藤学首先倡导“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并于1998年在茅崎市的滨之乡小学建立了研究试验基地学校。目前,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研究者一般认为,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二、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的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形成和培养了大学生课堂中共同的合作精神,学会了与他人怎样求同存异,进一步合作的素养,从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三是小组合作学习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然而,某些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与学习共同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合作范围上,学习共同体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广泛性。小组合作学习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只是课堂中的一种小片段。而学习共同体则是通过经常性的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集体。二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上,学习共同体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全面性。小组合作学习以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标。学习共同体的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长远发展的目标。三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上,学习共同体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向心力。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成绩好、领悟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大学生表达,学习共同体更强调人际联系、人人平等,向心力更强。四是在锻炼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方面,学习共同体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包容共进性。五是在教师合作教学的能力和技巧方面,学习共同体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六是在评价的机制方面,学习共同体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思考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从课堂教学改革做起。笔者结合自己从教的经验,对如何有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总结如下:

1.目的。一是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教材内容转向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的认知学习。二是由传统的“个人刻苦用功”转向“与他人对话交流”的共同学习。三是由“背诵、积累”式学习转向“发表、共享”式学习。即教学活动是学生由个体学习转向共同学习、由个体认知转向共同认知的对话交流过程。

2.形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确定恰当的形式组建不同规模、类型、层次的学习小组。根据大班额特点和满足学生多元需求,通过观察、课堂提问、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法对大班额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性格特征进行评估,依据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组建多元化课堂学习小组。同时组建道德自律共同体、心理辅导共同体、志愿者共同体等课外学习共同体以及网络学习共同体。如此,一个班级可以有多种类型、规模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并存,一个学生除了课内固定的学习小组,还可参加多个课外小组。多种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突破传统学科、课堂的限制,拓展学习时空,充分利用、挖掘大班额学生的差异资源,为不同特长、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和发展机会,使他们既展示、开发自身的优势潜质,又吸收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满足大班额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使整个班级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

3.规程。学习共同体规程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是活动时间规程。包括发动期:(上学期末到本学期第一周)阐述意义、做出分析、争取认同。起动期:(第二周)组建小组、安排座位。正式运行期:(第三周到第九周),过程监控、适时引导。调研期:(第十周)进行问卷、座谈、效果评估,并视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期:(第十周到第十六周)。二是课堂学习规程:讨论的问题,语调轻微;耐心和蔼地对待同组成员,不排除争论;参与讨论、认真倾听,有责任心;向他人求助或为他人提供帮助,确保所有成员弄懂。以达到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相互沟通、了解需求,相互约定、达成共识,相互督促、保证落实,相互协商、共克难关,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作者简介:

史要防,曾用名史铠逢,男,汉族,河南濮阳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思政课小组合作学习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