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易学思想论析

2017-11-14 00:31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易学

景 云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黄道周易学思想论析

景 云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黄道周是清末明初大儒,学贯古今而多有阐发,一生不辍,成就卓然。黄道周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他所处晚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时代精神的迷茫与困惑、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坚守、学术思潮的怀疑与反思以及对闽南地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易学是黄道周儒学思想的灵魂,纵贯其一生,他以“象数”为中心,从“天道”“人事”两个基本点出发而“推天道以明人事”,通彻儒家“性命义理”,终达经世致用以“救世”。

黄道周;易学;儒学思想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螭若,祖籍福建莆田,生于漳浦县铜山所,因少居铜山孤岛石室,名曰石斋,故学者又称为石斋先生、石道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和民族精英。黄道周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卒于南明绍宗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这时期的明代社会是一个转型的大动荡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呈现出巨大的内在张力和无法聚合的离心力,如同其他末世的情形,思想文化变动不居而杂乱多元。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遵羲语)的历史运世而“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语),腐朽的封建制度在苟延残喘中走向崩溃。时代的印记在黄道周的身上是鲜明的,他一生中相继承担的社会角色诠释着不同的价值取舍与生命追求,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社会巨变面前的自我抉择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社会与个人的复杂互动中他生命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境遇中的挣扎。黄道周的易学思想,离不开他所生存时代的腐化政治以及较前繁荣的经济和学术。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政局的走向与学术思想的演进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在朝代的不断更替过程中,传统政治制度文化是学术无法突破的关键所在,但同时政治的衰变与腐烂能在很大地程度上焕发学术的活力。明王朝统治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自身发展的晚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统治集团的全面腐朽。“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万历朝则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明英宗时期,政治就日益腐败,宦官专政、奸佞当权。黄道周幼年时代的万历年间,社会危机已相当严重,朱翊钧即位年幼,朝廷事务实际上由大学士张居正主持,张居正看到了危机的严重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朱翊钧亲政而改弦易辙,使这种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半途而废。万历时期的政治腐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事不理,二是贪财好货。朱翊钧常年深居宫中,不以国事为重,“万事不理”,他自称“静摄”。当时有人在奏章里直言批评他“生长深宫,高居简出,一御文华殿则称过劳。”“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朱翊钧在位48年中有20年左右不坐朝听政,官员们由于见不到皇帝而回籍悠游林下。朱翊钧却认为少一官员少一份俸禄,还可以免听官员们“聒噪”,落得耳根清净,凡遇缺官也不派人增补(参阅《明神宗实录》卷419),这些离奇的做法使国家的中枢机构处于半停顿状态,助长了官场的因循拖沓风气,也为官员们贪赃枉法开了方便之门。朱翊钧个人贪婪成性,以开矿征税为名,实际上打着皇帝的旗号在地方上公开劫夺。矿监税使和他们的爪牙无恶不作,激起很多民众的反抗,史称“市民运动”。朱翊钧死后,长子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就病死,新上台的明熹宗朱由校年幼而缺乏政治智慧,宦官们窃柄弄权,领着他成天嬉戏,从而助长了宦官专权,朝野党争也因之加剧。明熹宗之后,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崇祯是一位很勤政的皇帝,也是一位喜怒无常、乖戾嗜杀的皇帝。“臣观天下灾祥,系人主之喜怒,人主喜怒系天下之安危。”当时也盛行卖官,统治集团内部的日益腐化,加重了对人民的压榨和盘剥。统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于是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得到初步胜利的时候,原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统治者在明朝官僚的帮助下,进入山海关。清军入关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军南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农民起义队伍,明代政权的残余力量,广大的劳动人民,中小地主阶层中的部分人士,都起来进行抗清斗争。当时成立的“南明”政权依旧昏庸无能,内部也不能团结一致,抗清斗争终于失败,黄道周也因此壮烈牺牲。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面对明政权的覆亡,汉族主权的丧失,给他们以莫大的刺激,他们追问汉族主权丧失的原因,要反省、清算当时政治制度的弊端,同时也要反省、清算当时学术思想的流弊,改变过去的不良学风。当然,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大转型期,会激起多少风云,多少苦难。实际上,在这个时代转型之中,充满着战争、迷茫、困惑和狼烟四起、刀光剑影。作为当事人,人们不会意识到这是社会变革必然要经历的苦痛和必然付出的代价,而只会认为统治阶级的腐化、学术的反动。于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便摆在大家的面前,如何改变世道人心,如何拯救民族危亡而以批判的眼光来反省历史、汲取智慧。

明代晚期的经济状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自然经济解体以及其内部商品经济的快速成长,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西方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以及东方的日本都全面介入中国的贸易,大大地刺激和提升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手工业在商品生产的带动下,逐渐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一些破产的农民流入城镇,又为工厂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当时的江南和福建沿海一些地方的纺织业、铸铁业、榨油业和制瓷业中,都出现了雇佣劳动和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他们为了争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参政意识都比较强烈,发表一些意见来表达自己自己对宇宙人生和社会兴衰的看法。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也相继出现,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在其可能的范围内达到了它的最高水平。这些科技思潮都十分重视实物实证和对有关经验的归纳总结,在不同的程度上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思考。在当时,首批传教士在华传教,意大利人利马窦、日耳曼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翻译了不少欧洲的自然科学著作,传入了古希腊、罗马以及近代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扩大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声。所有这些成果,不但为当时的思想家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且在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价值抉择上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晚明时期的学术思潮,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明朝覆亡,满清入主中原,这一国家和民族的变故,极大地刺激了当时的学者,人们不禁对过去的历史、政治、哲学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不少学者对过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当时学术思潮最大的动向,就是宋明理学在繁荣之后而走向衰微。两宋理学“在最大可能的时空认知条件下,以最广泛的宇宙情怀关注人生的存在情实而获得的一种生命理解。”但到了晚明时代,由于封建制度本身越来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却无法化解和适应官僚体制的腐朽和世道人心的颓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学必然就受到人们越来越尖锐的质疑和挑战,在整体上已不再适应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需求。以程朱为代表的理本论,其作为儒学的正宗而被作为国家科举取士的法定文本,但因重道轻器的基本致思而渐趋滑向教条、僵化,除了对封建纲常名教的论证之外,剩下的就只有空谈性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本论,反对理本论而要破除教条、强调主体精神,但由于其重知轻行的基本致思而滑向空疏、荒诞,除了依儒家的伦理道德进行心性修养外,剩下的也只有内圣的追求。面对晚明时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们可以高谈“治国平天下”,但他们缺少处理政事的实际经验,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封建制度本身会发生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转型时期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在晚明的几十年间,当时的思想家们虽然都是在理学和心学的熏染之下成长起来的,但在社会的巨变面前都表现出一股强有力的“修正思潮”,他们从理学、心学的内部试图融合朱、王之学。当然,这种融会综合的学术理路虽然不能解释黄道周思想的全部,但黄道周并未能超越他那个时代的学术主流,未能走出他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他的学术思想是入于理而又出于理。作为当时社会精英的黄道周如果没有理学主脉的支撑,其思想建构是无法想象的。社会的巨变,理学的衰微,也将当时的知识精英们长期被压抑的事功精神激荡起来,出现了重实际、实证和人伦日用的经世致用新学风。徐光启提出“务求实用”;顾宪成主张“志在经世”;高攀龙主张“务实致用”;孙奇逢主张“以实补虚”;朱舜水强调“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傅山强调“思以济世,学以实用”;黄宗羲强调“经术所以经世”。他们中间许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当时的反清运动。这些主张和学风对当时他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他们各自的思想中突出地反映出来。总之,晚明时代是一个批判与反思的理性时代,是一个动荡不羁、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而无法绕行的时代。

对于黄道周思想的形成,闽南地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一个人的思想形成的文化底色,人生的阅历和其成长的地域文化对其思想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唐宋以来,伴随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的渐趋南移,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飞速的发展。黄道周生活的闽南地区,从唐宋以来,学术文化,书院教育十分发达,人才辈出。优越的地理环境,贸易频繁,经济发达以及朱子理学的南传,无疑对闽南地区学术文化的繁盛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元、明时期,朱子学被列为官学,成为科举功名的教科书。朱子学从福建地方学术步入官方意识形态,对福建士子政治抱负和学术价值追求产生了剧烈的改变。也因此福建成为唐宋以后封建国家科举取士的重要地区。两宋时期国家开科取士的进士总数大约有28900多人,这其中福建约占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一,《宋元学案》中立学案者988人,福建籍的就有178人,居全国第一。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闽南地区在晚明时代朱子学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年少时候的黄道周从学于其父母,母亲陈氏通晓经史而教之有法,父亲青原公颇通朱子性理之学,而且对其学业要求很严格。“周为儿时,常阅曹子建诗,手自甲乙……一日周出,公尽焚架上所部书,陈诸性理与朱子纲目”。父亲要他读书体认性命义理所寄的圣贤精神,而不是外在的文辞。二十四岁时,黄道周到漳浦做家庭教师,期间名声大震,很多人前来向他问《易》。他常往来于漳浦和漳州之间,和许多贤达结为至交,相互切磋学问。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闽南地区有很好的理学文风和学风。在当时,“其士夫笃于经论,尊师取友,坊肆贸书,不过举业传注而已。”“吾闽僻在天末,然自晦庵朱子以来,道学之正为海内宗。”“姚江之学大盛于东南之时,闽士莫之尊,其挂阳明弟子之录者,闽无一人焉”。对于黄道周本人而言,他“确守朱熹之道脉,而独溯宗传。”其生平与学术“不详其师友渊源,其论学大指不离闽宗。”朱子学的性命义理、忠孝节义思想在黄道周的思想中留有很深的印记。天启二年(1622),黄道周三十八岁考中进士,期间经过四次乡试、两次会试,在仕途的道路上饱尝坎坷与辛酸,也看到了是时科举、学术对当时士人的毒害。“欲程以世务,不过取几种要书,割截讽诵,大小数十条,称通达人矣。”晚明科举制度的弊病以及程朱理学选拔人才的价值导向扼杀了读书人难能可贵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识。与明末的很多大儒一样,黄道周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有反思,显示了他对先秦原始儒学和汉儒的回归倾向,他重视经学,尊重汉儒,倡导博物、实测。他的思想虽然出现在晚明代时代,但并不能为晚明的理学所能涵盖,他思想的各个层面都包含了他对晚明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学术问题的忧虑、思索与回应。

黄道周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易》的精神,易学是黄道周思想的灵魂。从青年时期的《畴象》《易本象》,中年时期的《三易洞玑》,一直晚年时期在狱中成书的《易象正》,对于易学的研思纵贯其一生。黄道周的易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晚明时代精神,显现出经世致用的时代张力。在对理学易和心学易批判的基础上,黄道周综合承继了汉易和宋易两个系统,主张摈弃性命义理,要求反本归真,从象数的维度来把握易学的精髓。黄道周易学以象数为中心,抓住“天道”和“人事”两个基本点,“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通彻儒家“性命义理”,最终的目的是经世致用而“救世”。黄道周易学的宗旨在于以易洞天,其易学的特点是“准于天地,本与日月”。在黄道周看来,易学的精髓在于洞玑天地自然大道,“明天道后,以人事推之”(黄道周:《榕坛问业》卷13)。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故人应尊重自然、效法天地,人类应该也要依自然大道来建构社会人伦秩序。“天地悬象,莫大于日月。”在日月运行过程中,来推定人事的吉凶祸福、盛衰成败。“凡《易》本于日月,与天地相似,其有不准于天地,本与日月者,非《易》也。”日月是山川、风雨、雷电和水火等天地现象产生的源泉。“上世之圣人雍容以治礼乐,下世之圣人黾勉以治过慝,表短而景长,魄朢而晷中,则圣知衰矣。 ……故《易》有十一教者,《蒙》《小畜》《蛊》《临》《观》《大畜》《坎》《损》《益》《渐》《兑》是明王所救天地、日月之具也。故《易》者,为救天地而作也。救天地,则必明于天地之道。明天地之道,则必清日月之路。”在黄道周看来,《易》是圣人为救天地而作,卦象是圣人救天地日月之具,救天地必须明于天地之道、必须清日月之路。因为明天道以推人事而将天、地、人统一,因为明天地之道,清日月之路而将《易》、律、历统一。从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进行致《易》是黄道周易学思维的基本路向。这一致思路向是通过对宋代以降性命义理空疏之学批判的基础上,主张由象数而明义理的“义理由象数出”而展开的。

一、三易思想

“三易”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太仆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但在所有的先秦文献中,包括《周礼》在内都没有关于三易具体内容的记载。从两汉开始,陆续出现了关于“三易”相关文献和解释。南宋时期的朱元升著有《三易备遗》一书,这里的三易是沿袭了《周礼·春官》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黄道周的三易不同于《周礼·春官》的说法,而是沿袭了汉代班固的说法。班固在《前汉书》中概说易学源流是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韦昭注中认为“三圣”是伏羲、文王和孔子,孟康注中认为“三古”当指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黄道周的三易是指伏羲易、文王易和孔子易。

(一)伏羲易——先天六十四卦。伏羲易主要集中在《三易洞玑》卷一、卷二和卷三《宓图经纬》上、中、下三篇中,主要讨论的问题是陈抟、邵雍所传先天六十四卦与天体运行和日月流转的关系。上篇黄道周将先天图六十四卦配以周天二十八星宿,力图从星象天体运行和日月流转来解释卦象,目的是说明圣人观物取象是天道自然的表征和体现。诸如:天弁九星在天市垣外,石申认为是天下市官之长,主市中列肆诸价,黄道周认为《噬嗑》就是圣人观象于天弁星而做;《随》卦配牛宿,因为牛性情温和,牛宿又有列国、天田等星,所以,圣人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而取诸《随》;《屯》据斗二度到斗六度,因《屯》在汉津,量于斗杓,杓前为建。《屯》的卦辞说“利建侯”,黄道周就将斗宿的建星和《屯》卦的“建侯”联在一起。在黄道周看来,这些都是“肇本先天,上元始箕。卦周三乘,与象星丽”的主旨。

中篇黄道周将先天六十四卦配合到一个回归年上,测算晷影的盈缩变化和十二律吕长短。在一个回归年上,先天六十四卦从《益》卦开始而终于《坤》卦。在和日晷的配合上,黄道周从一个回归年中晷影最长的冬至日来配以《益》卦,冬至日真正的晷长为一丈一尺五寸二分,对应十二律吕中的黄钟下宫,律长为八寸一分。依据太阳运行使得晷影的变化,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合一个回归年,从《益》卦的初爻开始,每过一爻晷影缩短六分四厘,十五爻为一个节气。缩到《损》卦的初爻夏至时晷影缩尽而开始伸长,过一爻晷影同样伸长六分四厘。在律吕的长短变化上,黄道周将十二律吕分为上下宫,上宫为阴,下宫为阳,用二十四律宫纳入二十四节气。十二律吕中每一律吕的上下宫律长相加均为一尺二寸。因此,律吕的长短变化,每律宫首先确定其累增吕长,十五个累增律长就是该宫的律长。这些也都是黄道周要说明的“日月进退,见于表晷。表晷盈缩,历律所出”的主旨。

下篇黄道周是用《易》象数学来具体解释岁差产生的原因。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在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呈现出与月球公转周期左右摇摆的变化。地球差异旋转产生的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时间差称为岁差,岁差引起节气的变化,这一点早就被古人发现,但究竟岁差的是多少,晋带的虞喜认为是五十年差一度,何承天认为是一百年差一度,祖冲之认为是四十五年差一度,隋代刘焯认为七十六年差一度。黄道周认为:“自《乾象》而下,岁差置法,或八十二年,或六十六年,或五十五年,进退不等,… …亦未知度差之有盈缩,犹月之有迟疾”。黄道周取先天六十四卦数基数,也就是六十四年差一度,在每年的冬至点时,要在黄道面上退1∕64(0.015625)度。在这里,黄道周虽然有应和先天六十四卦数的痕迹,在今天看来其所取数值也偏小,但他认为岁差究竟多少年退一度,并不是固定的,大致有9年左右的上下浮动。另外,黄道周还将二十八宿与金、木、水、火、土、谷六府结合在一起,并且讨论了四余和五星的运行周期等。这些都是黄道周要在“天日竞旋,地牵其中;九道迟差,若雌与雄”中用易象数来测天算地的目的。

(二)文王易——中天七十二卦。文王易主要集中在《三易洞玑》卷四、卷五和卷六《文图经纬》上、中、下三篇中,讨论的问题是文王中天易七十二卦与周天星象、日月运行、节气变化以及中医思想等之间的关系。关于七十二卦他认为:“故体卦有八,倍为十六;交卦二十八,倍为五十六。两体相命,各三十六,以为一岁之侯也。”这里黄道周兼采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变者,反复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的思想,总变卦与覆卦为七十二卦,一卦周天五度,七十二卦就是三百六十度,七十二卦赔一年七十二物侯。《文图经纬》上篇是阐述七十二卦在全天球的分布以及与二十八宿配合问题。七十二卦在全天球的分布上,黄道周以四正、四维、八表、八际为纲,将七十二卦分布在全天球上。四正就是《乾》南北,《坤》东西,即《乾》为南北极,《坤》为黄道带。 四维就是《坎》东南,《坎》西北。 《离》东北,《离》西南。八表就是将《颐》《颐》《大过》《大过》《中孚》《中孚》《小过》《小过》八卦分别插入四正和四维之中。四正、四维将全周天等分为八份,每一份称为一际,全周天称为八际。在《乾》南北《坤》东西的四正四维周天体上,除去《乾》南《乾》北,《坤》东《坤》西,《坎》东南《坎》西北,《离》西南《离》东北等八个卦象外,其剩六十四卦就分别排列在四正、四维所交织的八际之中,每际均有八个卦象。六十四卦是按照律吕学隔八相生的规律来排序的,上经是按照左旋顺时针,下经是按照右旋逆时针。在此基础上,黄道周将一卦反覆为十二爻来定昼夜,配合《易》象数来测算地球半径、周长,并以此来说明卦象与星宿相配的内在关系。旨在说明圣人作《易》所体现的天道玄机。

《文图经纬》中篇是阐述七十二卦象与人体生命律动的内在玄机,从《易》的维度阐释了中医学理论。黄道周认为易医是相通的,他从《易》象数角度比附人体生命运行机理,分析了《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的呼吸、脉象律动以及五运六气等问题。在这里,黄道周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所固有的天人感应理念,认为周天二十八宿是大周天,人是小周天,尤其是人的任督二脉是小周天生命律动的核心。大周天和小周天息息相关,须臾不可离开。黄道周将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与人体的脏器相对应。 他说:“辰星视日,前绌十六,后盈十六,迟疾之会二十有一,息数视之,以为至诚,泡、清肠系焉。太白视日,晨绌二十四,夕盈二十四,迟疾之会三十强余,息数视之,以为次减,气海,溷畅系焉。填星视日,晨夕盈绌九十有六,退疾之侯一百二十九,息数视之,以为次加,脾与胃系焉。岁星视日,晨夕百有八,退疾之侯一百三十二,息数视之,以为又加,肝与胆系焉。荧惑视日,晨夕百三十有二,退疾之侯一百四十六,息数视之,以为至加,心包络,三焦系焉。此五视者,腑脏所应,以为呼吸也。心系以日,肾系以月,日月循环,五德所依”。黄道周结合“河洛”之数来说明人体五脏六腑的位置和运行,并推断人体的呼吸次数和脉动次数;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五德始终、人事治乱和历史变迁等提出了一套不同于他人的五运六气运行模式,内容极其庞杂且复杂,其中不免夹杂着汉代谶纬、原始道教、天人感应等神秘主义的成分。

《文图经纬》下篇是阐述七十二卦象与日月流行、四时变化和时令流转的内在关联。下篇和上篇在卦序的排列上虽然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乾》《坤》居四维,《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居四隅的大框架没有变。在下篇中,黄道周将七十二卦配于一周天,也就是大约一个回归年,一个卦象约合五日多,用卦爻来解释太阳在一个回归年上的视运动,并且认为太阳的视运动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在冬至时最快,夏至是最慢,“凡日行一度置万分,冬至疾极,加五百四十八;夏至迟极,减五百四十八”。关于月亮的盈缩状况,在七十二卦配一周天的时空中,月亮要绕行地球十三周多。月亮绕行地球,速度也不匀称,近地时较快,远地时较慢,《临》卦的位置是近地点,运行最快,日行十四度多,历一卦而减二十七分而止于《观》。《观》卦的位置是远地点,运行最慢,历一卦又增二十七分止于《临》,历七十二卦月亮运行一周。

(三)孔子易——后天六十四卦。孔子易主要集中在《三易洞玑》卷七、卷八和卷九《孔图经纬》上、中、下三篇中,讨论的问题是孔子后天易六十四卦与周天星象、日月运行以及中国的地理山川之间的关系。黄道周的后天六十四卦——孔子易的卦序排列顺序,其主要依据是《说卦传》中的“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他将《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八卦分别作为卦的内卦,《震》《巽》《离》《坤》前四卦的外卦分别按照《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卦序而成《震》宫八卦、《巽》宫八卦、《离》宫八卦和《坤》宫八卦。 《兑》《乾》《坎》《艮》后四卦的外卦分别按照《兑》《乾》《坎》《艮》《震》《巽》《离》《坤》卦序而成《兑》宫八卦、《乾》宫八卦、《坎》宫八卦和《艮》宫八卦,总六十四重卦。

《孔图经纬》上篇是从有后天六十四卦配二十八宿、五大行星、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对卦爻辞做了星象维度的解释,试图说明易与天文历算、日月运行的紧密关联。六十四卦配二十八宿是从《震》宫的《震》卦初爻开始配轸宿十六度,一爻配一度。但六十四卦有384爻,而周天只有360度,缺少的24度就用《乾》《坤》《巽》《艮》四卦和八干、十二支来配。在此基础上,对卦爻辞、卦象联系星象作了意象性的诠释和说明。在与五星的配合上,八宫六十卦的《震》宫八卦、《巽》宫八卦配岁星;《离》宫八卦配荧惑;《坤》宫八卦、《艮》宫八卦配镇星;《兑》宫八卦、《乾》宫八卦配太白;《坎》宫八卦配辰星。从《震》宫的《震》卦初爻开始配干支的甲寅,其余按照干支顺序相配,三百八十四爻就由六个干支周三百六十加上《乾》《坤》《巽》《艮》四卦和八干、十二支相配。八宫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的配合上,黄道周与《说卦传》中并不一致,他以《乾》为冬至《坤》为春分,《巽》为夏至,《艮》为秋分。在这里,黄道周以《易》象数来配合天体运行和天文历算的维度而言事,难免牵强,也经不起科学的验证。他在洞彻天、地、人三才一统的过程中,以天言事的痕迹太中,从其学术立意上,并未摆脱从董仲舒以来,直至理学、心学的桎梏。但值得注意的一点,黄道周在繁琐《易》象数诠释的背后,依据晚明时代的社会现状和需求,发挥了孔子的时代精神,对世道人心、国家社稷具有强烈的修复作用。正如他在《孔图经纬》上篇中所说:“性有所著,命有所属。情有所好,亦有所恶。好恶以贞,性命乃固。视日所在,以正其度,以正父子、君臣、宾主、兄弟、夫妇。”

《孔图经纬》中篇主要是将六十四卦和人体经络配合,说明人体经络和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本篇所论六十四卦与人体关系。其卦序在周天的排列是按照通行本《周易》的卦序。《乾》南《坤》北,《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二十八个上经卦依次排在《乾》卦两边。 《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奂》《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三十四个下经卦依次排在《坤》卦两边。在次基础上,六十四卦与人体穴位和经脉相配,《乾》为上,为头,《坤》为下,为足,任脉分布在《乾》卦到《兑》卦之间,督脉分布在《乾》卦至《巽》卦之间。卦象与人体穴脉对应分为上、中、下三际,上际大约为人体从头到肚脐部分,中际从肚脐到大腿中部,下际从大腿中部到脚的部分。上际二十四卦中,《乾》,《屯》《蒙》,《需》《讼》,《师》《比》对应人的头部穴脉;《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对应人的肩部穴脉;《谦》《豫》,《随》《蛊》,《临》《观》 对应人的上肢穴脉;《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对应人的肘部穴脉。 中际十八卦分别是:《颐》《大过》,《坎》《离》,《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奂》《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下际二十卦分别是:《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卦象与人体穴位、经络对应后,再配以二十八宿,将天体和人体相比拟,结合卦象、星象和天体运行来论述人体的健康状况,试图解析人体生命运行的奥秘,这其中也很难看出合理的因素,显得晦涩和神秘。

《孔图经纬》下篇主要是将六十四卦和中国的山川地理相配合,试图说明中国山川地理的“血脉”运行。黄道周在本篇中认为,“万物有命,皆系房中。大未见阳,列国乃从。水落水归,安知东西。故己不破亥,未不破癸,河汉纵横,为百国界。不识八界,何言八会?不测八表,何言天老?人从地之为天,地从天之为道。”用后天六十二卦象来论说中的地理山传和水系分布,星象分野由来已久,但将卦象与星象分野结合在一起,在黄道周之前尚少有人做,他所论说的星象分野和传统的星象分野是一致的,但问题在于黄道周在分野的前提下又提出分域说,分野、分域和六十四卦交织在一起,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黄道周用人的经络运行比拟中国的山川地理,依通行本《周易》卦位,坎白离南、西兑动震,乾西北巽东南、艮东北坤西南,认为兑首震足艮为手。这样,中国的山川地理就和人体相关联,西方是头,东方是脚,长江、黄河是两大经络,岷嶓为肺,崤函为心脏,琅琊以西为肾,琅琊以东为膀胱。并且用人体穴位来对应地理山水以及地理气脉的走向。

黄道周易学带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其研《易》的目的就在于明天道以济人事,以此来达到“救时”。正因为如此之目的而表现在其易学上,是如此博大而庞杂。他以易为本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世祸福和社会变迁,横贯天、地、人三才。黄道周以深厚的易学功底,尤其是易象数学的维度论及天文历法、律吕调和、人体经络、山水地理等,这其中有很多合理的内核,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思路,即使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值得人们去研究。宇宙大化流行,其间任一物或久远、或长短,都可以用时间来度量。天文历法实际上就是特定时间的循环序列,这些循环序列实际上就是天象运行空间的时间测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宇宙间任一物或久远、或长短,都可以在历法中来度量、来标示;也因此,天体流转、星象分布、山水地理、人体变化和社会变迁在历法中是可以统一的,以《易》配历而最终统一于《易》。当然,面对深邃玄奥的宇宙世界,以《易》来囊括万有而穷万物之理,难免有牵强之嫌。在黄道周的易学体系中,有汉代初年今文经学家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也有闽南社会地域文化崇神巫鬼,还有原始道家的自然主义倾向。

晚年,黄道周在狱中作《易象正》一书,与《三易洞玑》相比,《易象正》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从变卦的角度来解释六十四卦爻辞,一是用二十四卦来推步从春秋到明代初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和社会变迁。

(一)变卦解易。变卦解易源于卜筮,传统思想认为,《连山》《归藏》占静,《周易》占变,《周易》中的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用九、六、七、八标识,若卜得少阳、少阴为静爻则不变,若卜得太阴、太阳为动爻则要变为少阳和少阴。由于一卦六爻中的一爻或多爻的阴阳变化而引起的卦变,原卦称为本卦,因变而得另一卦称为变卦。春秋时期的《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筮例,就有变卦解易的论说,这些古老筮例是变卦解易思想的重要渊源和论说依据。变卦解易体例的奠定和体系的确立始于南宋的沈该和都絜。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絜的《易变体义》奠定了变卦解易流派,之后的元、明、清三代都有人用变卦来解释《周易》爻辞。为了给变卦解易寻找历史依据和合理性论证与权威支持,黄道周从四个方面给予论说和佐证。

1.春秋说象十八条。选取了春秋时期《国语》、《左传》中比较典型的十八条筮例,然后黄道周从变化解易的维度对十八条筮例进行了评析,予以证明易卦爻辞是兼采本卦和变卦的象义而作。例如:在《观》之《否》中黄道周认为“此论《观》之《否》,以谓极而且泰者也,以其动爻胜利其之彖,以其大往而占它国。”《乾》之《坤》中黄道周评论说“此举之卦而通诸彖者也。”从对这十八条筮例的评析来看,黄道周是要结合变卦的卦辞来解释爻辞,并认为只有将本卦和变卦的卦辞结合起来才能读懂爻辞。但是,《国语》《左传》中的十八条筮例并未结合变卦卦辞的,他就刻意地往其变卦的卦辞上靠,实在靠不上,黄道周就只好结合变卦的卦象、卦德甚至发挥卦的大意来进行解释。“两彖合阐,以释本爻”是黄道周解爻辞所依的纲领,也是春秋筮例中所存有的现象,因追溯和证明“变卦解易”的本正源清,其刻意发挥的痕迹似乎有过。

2.《系辞》说象十九条。黄道周认为,孔子对爻辞的论说是潜在地结合了变卦的卦辞,体现了变卦解易的思想,他选取了《系辞》中十九条个案进行分析论述,证明孔子对爻辞的分析解释是综合了本卦和变卦的卦辞。在《谦》之《坤》中,“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用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黄道周认为“是《谦》之《坤》也,先迷后得,非以为利也。 ”在《益》之《屯》中,“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后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黄道周认为“此言夫《益》之《屯》者也。 《益》者损己以利人,《屯》者求人以益身,故《益》有不可聚,《屯》有不可益。君子见善而迁,闻过而改。然亦不以危惧而轻与民;危惧而轻与民,则险难杂生,伤之者至矣。故君子所终始慎其言行也。”黄道周“举《系辞》推合之卦,或指卦德,或兼彖义,以明精义默成之指”,以变卦的角度评析和阐释孔子《系辞》具有一定的道理,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3.本卦说象明义十九条。选取了六十四卦中的其中十九卦爻,分析了这些卦爻中直观明白地综合了本卦和变卦的卦辞来诠释爻辞的思想,爻辞的吉凶与其变卦的卦辞相一致,这里明义是指吉凶相一致而言。黄道周选取了《屯》之《节》来解释《屯》之六二;用《讼》之《困》来解释《讼》之上九;用《师》之《临》来解释《师》之初六;用《小畜》之《大畜》来解释《小畜》之九五;用《同人》之《革》来解释《同人》之上九;用《泰》之《明夷》来阐释《泰》之九二等等。黄道周所列举的十九条变卦解易例证,其爻辞与其变卦的卦辞基本一致。《易经》中确实存在着这种状况。当然,也有一些爻辞的含义与其变卦并没有任何关联。就黄道周所列举的上述十九条说象明义而言,在他的论述中,有时是结合变卦的卦辞,有时是结合变化的彖辞,甚至是结合了《序卦传》或《杂卦传》中一些对该卦的相关论述和解析。

4.本卦说象疑义三十六条。说象疑义三十六条包括正变象二十四条,变正象十二条。说象疑义是指爻辞和其变卦的卦辞吉凶相反,“正变象”就是爻辞凶而其变卦卦辞吉,“变正象”就是爻辞吉而其变化卦辞凶。“正变象”的论述中,黄道周选择了二十四条爻辞及其变卦的卦辞了分析。诸如:《益》来解释《屯》之上六的“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用《升》来解释《师》之六三的“师或舆尸,凶。 ”用《观》来解释《比》之上六的“比之无首,凶。 ”用《涣》来解释《观》之六二的“窥观,利女贞”等。这些卦的爻辞吉利而其变化的卦辞却凶,所列爻变多以上爻、初爻、三爻和四爻,基本符合《系辞》所讲的“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易学爻变思想。在方法上,黄道周也是或从卦辞、或从彖辞、或从卦象、卦德、时位等多角度展开来论述。这些虽然牵强,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解《易》方法。在“变正象”中,黄道周选取了十二条其爻辞凶,而其变卦则吉来进行分析。诸如用《既济》来解释《需》之九二的“需于沙,小有言;终吉。”用《剥》来解释《蒙》之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用《归妹》来解释《临》之六四的“至临,无咎。”用《否》来解释《观》之六四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等。在方法上,黄道周的“变正象”多是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的角度进行阐释,当然也有牵强之嫌。

实际上,筮法的关键在于变,从变爻中来预测吉凶。“凡十有八变而成卦”,占卜的人,占得某卦某爻以后,就在卦辞、爻辞总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叫“以变为占”。易传从这里得到启发,得到变的理念。易传认为,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者也”,“天地革而四时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中体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如果没有了乾坤的对立,就看不到易象的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对立面的矛盾,就没有变易;没有变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就要终止。从《易经》到《易传》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以“变”解释《易》的思想,世间大化流行,相生相克,相克相生而生生不已,更能为为变卦解易提供丰富的营养。黄道周以其深厚的易学功底、广博的社会阅历和转型时期的晚明社会背景,阐释了他的变卦解释易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易学的研究视野。

(二)推步历史。推步历史在黄道周易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年时期成书的《三易洞玑》的后七章专门论述了推步历史,晚年成书的《易象正》自始至终贯穿着推步历史的思想理念。“推步”源于古代农业文明对天象律历的测算,日月星斗在天际运行尤如人在地上行走,其推算故而“推步”。后来引申到将人世吉凶祸福、寿夭命数的测算和推断,也称之为“推步”。易学家认为,易本于日月,从易象数的维度,结合日月五星的运行推算和测定人类历史的兴衰成败,就是“推步历史”。“推步历史”发端于《易纬》,生活于晚明时期的黄道周,其“推步历史”的易学思想本于邵雍的“元会运世”思想及其后学给“元会运世”配卦思想。在《易象正》开篇,黄道周首先讲了《大象十二图》和《历年十二图》,用以阐明该书以一贯之的思想,即以易用世,解析人类历史变化、推算人类历史的走向和规律。在黄道周看来,人类历史的兴衰成败、纷争战乱,其根源不在人,而在天,在于天道阴阳的变化。“大象十二图,何谓也?言夫悬象之大者也。天地悬象,莫大于日月,有日月而后有水火,有日月而后有山泽,有山泽而后有风雷。水火生于日月,风雷发于山泽。日月不明,山泽不灵。”《大象十二图》讲天道,主要是从日月运行、阴阳流变、寒暑往来的角度探究《周易》卦序排列和布局的规律性,其目的就是为《历年十二图》寻求论说依据和理论支撑。《历年十二图》讲人事,“历年十二图,何谓也?言夫大象之历年者也。天道积于上,人事渐于下。众积而神,渐久而天。故百年之历,可以观智;千年之历,可以观圣。”黄道周运用体卦64,用卦72,通期360,岁实365.25,31卦限,32卦限,来具体推步历史治乱兴衰的基本积年数,并将其与《大象十二图》中的定序、环交、衡交和倚交相互配合,具体情况很复杂。以乾坤为一卦组大约67.28542094年,从屯蒙开始配隐公元年已未公元前722年,即春秋始年,一直到元朝末年,大致配到既济卦和未济卦。从屯、蒙卦开始到既济、未济卦共31对62卦,反复两卦做一卦限,到既济、未济卦标示一个历元周期结束。从朱元璋开始重新从乾坤配起。在这里将明代的兴起配为一元的开始。朱元璋推翻元朝蒙古贵族的统治,恢复中原华夏的统治地位,以朱元璋配乾坤作为一元的重新开始,饱含着黄道周作为传统士人中原汉族正统地位的深厚情感。在《历年十二图》中,黄道周以《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八卦配春秋,即从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乙未到公元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戊子前;以 《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八卦配战国、秦,即从公元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戊子到公元前一百八十四年西汉少帝四年丁巳前;以《临》,《观》《噬嗑》《贲》,《剥》《复》六卦配西汉,即从公元前184年西汉少帝四年丁巳到公元18年王莽天凤五年戊寅前;以 《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六卦配东汉,即从公元18年王莽天凤五年戊寅到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前;以《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六卦配三国两晋,即从公元 221 年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到公元 423年南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前;以《家人》《睽》,《蹇》《解》,《损》《益》六卦配南北朝、隋,即从公元423年南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到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前;以《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十卦配唐、五代,即从公元 624 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到公元 961 年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前;以《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十卦配两宋,即从公元961年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到公元1298年成宗大德二年戊戌前,以《既济》《未济》配元代,即从公元1298年成宗大德二年戊戌到1364年甲辰朱元璋称吴王前。

黄道周就以特定历史时期的兴衰成败和历史事件结合配卦的卦辞、爻辞和卦德来进行说明和评析,这其中不免有牵强附会、借题发挥的成分,但在这种光怪神秘推步的背面体现出作者在易学的维度下对历史变迁所做的解释和分析,其目的是教化世道人心、解决时代危机、挽救晚明时代的政治统治,也表征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匡正时代的责任和抱负。

注释:

[1]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275 页。

[2]《明史》卷 240《叶向高传》。

[3]顾景星:《白毛堂集》卷38《吴亮嗣传》载吴亮嗣万历末年任兵科给事中时上的奏疏。

[4]冯从吾:《请修朝政疏》,见《明经世文编》卷 494。

[5]黄道周:《慎喜怒以回天疏》,《黄石斋先生文集》卷1《疏》。

[6]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4页。

[7]参阅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8]参阅黄道周:《乞言自序状》,《黄石斋先生文集》卷10,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9][黄道周:《王文成公碑》,《黄石斋先生文集》卷11,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10]李光地:《重修文庄蔡先生祠序》,《蔡文庄公集》,清乾隆七年(1742)逊敏斋刻本。

[11]陈寿祺:《黄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礼部谨奏》。

[12]张夏:《洛闽源流录》卷17,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黄昌衢彝叙堂刻本。

[13]黄道周:《浙试录序》,《黄漳浦集》卷 21《序》。

[14]黄道周:《大象十二图序》,《黄石斋先生文集》卷 7《序》。

[15]黄道周:《易象正目次》,《易象正》,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黄道周:《大象十二图序》,《黄石斋先生文集》卷 7《序》。

〔责任编辑 吴文文〕

The Research of Huang Daozhou’s Yi-ology

Jing Yun

Huang Daozhou was a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who scored man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He kept on learning all his life.The thought of Huang Daozhou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uch as the confusion of spirit in that times,disintegration and adherence of the natural economy,the suspic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academic trend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the culture in Minnan.Yi study is the soul of his thought.In his lifetime,he used “Xiangshu” as the center and from the two basic points, “the innate theory” and"human affairs",to illuminate human affairs with nature law.He had profound knowledge about how to live and how to study and use it to save the world.

Huang Daozhou,Yi study,Confucianism

景云(1971~),男,宁夏固原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易学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立体小星星
论张惠言的易学与词学思想分析
带着爱心去上体育课
浅析易学文化的文学性
善用生活化知识教学提升初中数学易学性
《雕菰楼易学五种》
《学斋占毕》初探
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