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眼中“铁血军魂”形象的生动塑造与精彩再现
——原创舞剧《铜鼓姑娘》解构与阐释

2017-11-15 02:37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铜鼓舞剧壮族

龙 符

同龄人眼中“铁血军魂”形象的生动塑造与精彩再现

——原创舞剧《铜鼓姑娘》解构与阐释

龙 符

金色铜鼓,光芒耀世。缤纷舞剧,华彩绽放。舞剧《铜鼓姑娘》最后一场演出,在新落成的砚山县民族剧场盛大绽放。看罢这场铜鼓艺术文化的精品之作,那穿越时空镪锵激越的鼓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耳畔,魂牵梦萦,绕梁三日不绝,让我不得不提起手中的妙笔,历时前后共半月有余,真情写下这无法忘怀的心灵震撼与感悟,帮助更多的观众,去领略《铜鼓姑娘》摄人心魂的独特魅力。

一、全剧视听效果震撼:立意深远,主题宏大,场面壮美,情感炽烈

文山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全州范围内的国境线长达400多公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边境作战中,文山州处在支前参战的最前线,文山各族人民与人民子弟兵用鲜血和生命共同擦亮“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等铿锵誓言,在战火硝烟中共同铸就了以无比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无畏的“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文山州组织创作《铜鼓姑娘》,就是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打造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高地,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承老山精神,让“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感染更多人。

该剧由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倾情演出。整台舞剧以讲好文山故事、唱好文山声音、塑好文山形象、绽放文山风采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山艺术精品,展示文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宗旨。全剧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的是,舞台正中央,巨大悬挂在空中的道具,牛角金色鼓面造型图案。——这是绝无仅有的全新舞台创意与审美作品,巨大的艺术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撞击着观众的视野。

《铜鼓姑娘》全剧紧紧抓住上个世纪的1984年“老山前线防御作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祖国尊严的血性精神和边疆军民鱼水深情,这一主线来构思人物关系、表述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铜鼓在壮族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曾作为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在祭祀、祝捷、迎宾等重要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和乐器。《铜鼓姑娘》巧妙地将壮族铜鼓文化融入到英雄故事的讲述当中,由序《铜鼓声声硝烟烈》、第一幕《龙树下誓言》、第二幕《烽火飞彩虹》、第三幕《英雄显神勇》、第四幕《血染的风采》和尾声《皓月星空天地情》等六大场次组成。全剧演出时长90分钟,塑造壮族女护士农凤妹、老山英雄连报话兵王建、小号兵王川、团长孙有勇、英雄母亲王妈妈等英雄人物形象。通过高水平的舞台艺术,把习总书记赞扬的军人血性和对国魂、军魂的点赞,展现在舞台上,以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讴歌英雄的人民军队和文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表达文山各族人民对军人血性及国魂、军魂的崇敬之情。

每当大幕徐徐拉开,一阵互相追逐,上下飞翔,悦耳动听的鸟鸣欢唱,就会涌进你的耳鼓。“啊依啊依哟……”哪宛如天籁之音的壮族坡芽山歌,高吭嘹亮,高天流云,如行云流水一般,似九曲回肠那样,飘进你的心田。而“咚咚,咚咚,咚咚……”浑厚深沉的金属铜鼓敲击-声,清脆柔和,明亮纯净,仿佛“大江东去”,好似“秋风萧瑟”,那一声比一声沉重低鸣的鼓声,哪一鼓作气、铿锵有力的阵阵鼓点,仿佛出征的军号,冲锋的命令,凯旋的号角,震撼着每个现场观众的灵魂。

那一弯弯的猗角,雕刻金色的纹饰,青铜般泛光。公牛牯角,是雄性荷尔蒙的力量展示。巨大的铜耳环,环环相扣,悬挂着金属铜鼓,中心太阳,光芒四射,云纹密布,波涛涌起,翔鹭鸟飞,羽人漫舞的金色铜面。

铜鼓,是青铜乐舞艺术的“镇台重器”。在壮族文化中,铜鼓有着多重的艺术解读。不仅是立国安邦,祭祀神灵的通天“法器”,更是敬祖崇神法力无边的“礼器”,还是出征杀敌的“战鼓”,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号角”。同样,也是令行禁止,生予死夺的“王权”。

在舞剧中,金光闪闪,金碧辉煌,流金溢彩的精美铜鼓的鼓面,金灿灿的太阳光芒四射,迸发炽热的正能量,富于金属质感的文饰,镌刻着历经沧桑和历史年轮的铜晕。左右粗大的铜环,与V形的牛角,构成飞翔的造型。象征英雄的灵魂,在天堂中飞翔,给人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升华。

金色铜鼓面这一巨大的道具,在我州铜鼓歌舞艺术表演创作中,是从未有过,推陈出新的艺术象征符号,格外震撼人心。据说,这是《铜鼓姑娘》总导演、总编剧门文元,在壮乡山寨采风和体验生活时,在收藏铜鼓的壮族寨老家中的独特发现。用牛角,挂铜环、悬铜鼓,这别具一格的壮家民俗,让他激动不已。他一锤定音,决定在舞剧《铜鼓姑娘》中,作为核心艺术象征符号,贯穿始终。既烘托主题,又渲染场景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这个创意符号,烘云托月,仿佛绿叶映红花。衬托人物,好似锦上添花。这个金色铜鼓面——巨大的艺术符号象征物,凝重而又坚固,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使全剧妙笔生花。

花团锦簇的花坛,晶莹剔透的月亮,身着壮族服饰的本剧主角农凤妹,在越歌僚曲中,翩翩起舞,展示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浓郁的壮族风格音乐与舞蹈,将观众的思绪牵引到热辣辣的南国边疆,美丽神奇的云岭壮乡。在富于温宛柔情的舞姿中,单人舞表现壮家女渴望上前线,与恋人相会的心境。双人舞,则表现司号兵与女护士转碾反侧,日夜思念的美妙爱情。英姿勃勃的战士群像的登场,则将舞剧场景转向边界上的戍边卫国战争。

“铜鼓声声,硝烟烈火。声声铜鼓,震撼山川。”战火弥漫,硝烟四起。“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口号,响遍神州大地。枪林弹雨中,炮声隆隆里,军人们视死如归,振臂高呼:“祖国万岁”。英雄们的血性燃烧,一往无前。踢踏舞般变换队形、刚劲有力的群舞中,塑造出热血军魂高大形象,是铁血精神的无声礼赞。

《铜鼓姑娘》作为文山州献礼党的十九大、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文山州建州60周年着力打造的重点精品剧目,在编剧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激发边疆各族人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以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的视角,把边疆民族风情、文山州的人文情怀、壮族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力求创作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三位一体”的舞剧精品力作。全剧立意深远,主题宏大,场面壮美,情感炽烈,全面展现了中国特色舞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是近年来中国舞坛以现实主义题材打造大型舞台精品艺术作品的大胆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铜鼓姑娘》于2016年8月获国家艺术基金340万元舞台艺术创作的扶持。该剧曾于2017年4月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院团晋京展演项目在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汇报演出三场,引起首都观众和老兵以及军队的强烈反响。

与其说舞剧《铜鼓姑娘》是一首“用鲜血谱写的壮丽诗篇”,不如说是一道“生命的吟唱的动人山歌”;与其说是一曲“铁马金戈的雄浑铜鼓舞”,更不如说是一幅“杏花春雨的云南水乡的彩色油画”。这是戍边士兵的“热血赞”,也是卫国战士的“丹心谱”,更是钢铁军人的“军魂颂”!

二、舞剧艺术结构审美:“母子情·赤子心•报国情”正能量滚烫流淌

序幕,是整台舞剧的开场以及铺垫。而第一场《龙树下的誓言》,则用3D幕景,营造直观形象的真实边关实景,在声、光、电高科技的配合下,雄、险、奇、秀的群峰山峦,巍巍边关,令人触目惊心。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再见吧,妈妈》,穿插其中,峥嵘岁月,再现眼前。英雄母亲王妈妈,端庄秀丽,落落大方。无线电报话号王建,与妈妈的“双人舞”,则是“母子情·赤子心·报国情”的正能量真诚流露。

巨大的参天龙树,其实是茂密的古榕树,既是大地母亲的象征,也是人民的比喻。“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鱼水情,一家亲”。根深叶茂,只有祖国母亲的召唤,赤子们才会无怨无悔,投身军营。那枝繁叶茂的榕树下,女护士、司号兵、王妈妈、报话员、老山英雄团长,一一呈现,英雄勇士,马革裹尸,誓灭敌人,钢铁誓言,让人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车璘璘,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唐诗中的绝句,是此情此景的最佳描绘。崎岖泥泞的山路,接踵而至的军车,令人惊心动魄的悬崖峭壁,营造战前“千钧一发”的压抑与沉寂……伴随着如歌如泣的经典歌曲《再见吧,妈妈》主旋律的深情响起,感人至深。壮族女子群舞的深沉舞动,昂扬斗志,这一出龙树下的出征誓言,让人一掬热泪。

第二幕《烽火飞彩虹》,在载歌载舞的《祖国知道我》歌声中,绿色的钢盔,坚硬的雕堡,交错的沙包,纵横的坑道。钢铁的猫耳洞,树枝的伪装网,深挖的战壕,瞄准镜下的目标,铁丝网下的战神军人的男性舞蹈,震撼人心。

壮族人热情好客,壮乡酒酣畅热烈,酒不醉人,人自醉,酒壮英雄胆,酒醉英雄汉。在“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烈酒的赤焰下,战士们的英雄意识和战斗意志被点燃,壮家人凝重深情的酒歌,作为地方色彩的人文元素,注入舞剧,成为一抹“亮色”。

小小的军用水壶,网状空格的绿背心,铮亮乌黑的马靴,飘扬耀眼的战旗红,营造出老山前线炮火硝烟的战场情景。尤其是那段士兵匍匐前进的群舞,在铁丝网绳的横线下,波浪一般、潮水一样,起伏舞动,这种进攻方阵的曲线美,流动美,仿佛“直线十方块”军队美学意象的审美对照与反衬。

此时此刻出场的铜鼓姑娘,换装化身为前线女护士。她的独舞,象征战场女神和和平女神的召唤。司号手在弥留之际,吹响最后一曲嘹亮的冲锋号,一段美不胜收的“双人舞”后,光荣牺牲。铜鼓姑娘,一席拖地长裙,垂泪啜泣,轻歌曼舞,祭奠一个士兵之死。

而苗瑶男女民兵的担架舞,让人眼前一亮,完美地诠释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支前理念”。

第三幕《英雄显神勇》,编织出军人“和平之梦”的美感。

铜鼓,不仅是壮族的精神图腾,而且是壮人的文化符号。铜鼓舞,是骆越儿女不屈不挠精神的民族品格象征。牛角、铜链,金色铜鼓面,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雪白明亮的月亮船,花团锦簇的祭坛,构成一个十字架造型的巨大道具,成为舞台艺术中央区舞台整体象征。当铿锵有力的铜鼓声声响起,当前仆后继的军旗猎猎闪现,当“向我开炮”的牺牲誓言句句呼唤,唱响一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士歌”……

第四幕《血染的风采》,场景展示“天地幻化,木棉花开”。铜鼓姑娘与恋人缠绵绯恻的“双人舞”,如胶似漆,美妙动人的爱情,撩人心魂。兰花背景下,骆越女子群舞伴舞,展示一种内在的艺术张力,旋转中,蓝色长裙,瞬间“变脸”成红裙。《血染的风采》歌声响起,伴唱声中,抒展坚定的肢体力量,辅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塑造出艺术原型王建川英烈的妈妈形象,齐耳短发,蓝色衣裙,干练洒脱,胆识过人。

王建川烈士写给母亲的战地诗:“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妈妈,我送给你这本日记/孩儿一年的征尘、四季的足迹/全部忠实地记在这里……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再见吧妈妈/孩儿即使在九泉也千声万声呼唤您……”在观众耳畔响起时,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演出被一次次推向高潮。

艺术的段落与过渡,巧夺天工,一语双关,自然而然。王建川烈士生前日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画外音,形成全剧的高潮。“为了祖国母亲不惜血染战旗,即使我在九泉之下,也会声声呼唤您”……此时此刻的配乐诗朗诵,画龙点睛,妙不可言。双管齐下,既点明主题,又讴歌祖国母亲无私博大的伟大形象与情怀。

庄严标准,刚劲有力的军礼,阐释战士的深刻含义。母亲将爆破筒送给儿子,轻轻擦试钢盔上的烟尘,“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无情更有情。”红领章的闪亮,绿军装的英姿飒爽,“冲啊!……”的冲锋号角与杀敌声中,展示英雄的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母亲的舍小爱,为国捐儿的人间大爱与浩然正气!

地动山摇,排山倒海、震天动地的爆破声,撕破空气的炸裂声,攻陷敌阵炸毁敌人雕堡的爆炸声,不仅是战士最爱的礼物,更是战争交响曲中最美的音符,还是向祖国人民报喜的欢庆胜利的焰火!

有限的舞台空间,盛载着无限的情感。农凤妹是个爱国心很强烈的人物,她一心想参军,但是没有机会,后来她当上了护士,在战斗中她用不怕死的精神掩护部队撤离,最后牺牲在战场上,成为一名女英雄。

在炮火硝烟、枪林弹雨中,无际飘来一曲优美动听的壮语山歌,让身负重伤的铜鼓姑娘与无线电报话员王建,梦境复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女护士——农凤妹,与战士在挂满巨型五星红旗之下,旋转、托举、抬腿、奔跑、跳跃……梦境里,山茶花开、太阳鸟飞,摇篮曲轻柔。——这就是军人的“和平梦”!

《皓月星空天地情》,是全剧的尾声。《望星空》,首次由少儿伴唱,童心与母爱,是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满头银发的母亲,已是步履蹒跚。壮族女性手持莲花灯,一袭黑衣,铮亮的银饰,闪闪发光,庄严肃穆。士兵们胸披红色长围巾,迈着整齐的步伐,掷地有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堪称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祖国万岁”鲜艳巨大横幅标语,直抵观众的心灵。壮家女的群舞,那绚丽多彩的服饰,缤纷婀娜的舞姿,让人目不睱接,赏心悦目。舞剧定格在士兵们向观众致敬的军礼之上。“啊依啊依哟,哎依呀……”,与序曲首尾呼应,前后关照的壮族民歌,又一次凄美忧伤的响起……

高水平的编创演团队带来了震撼人心的演出效果。该剧音乐选用了四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曲《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和《祖国知道我》,以再现经典的方式激荡观众的情感与心灵,尤其是《血染的风采》在剧中被反复使用多次,加上舞美包装、3D效果的出奇制胜,对舞剧的戏剧性气到了推波助澜,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艺术作用,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演出让许多观众泪流满面,堪称一部将军旅题材与少数民族元素结合的上佳之作。

全剧立意深远,主题宏大,场面壮美,情感炽烈,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舞剧精品力作,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这部洋溢着浓郁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舞台艺术精品,给人思想和情感以强烈震撼,让人们看到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魄力。我认为,《铜鼓姑娘》是“铁血军魂”的“交响音画”,是青铜文化与铜鼓艺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一只“滚烫炽热”的“铜鼓舞”,是现代舞与民族舞嫁接盛开的一朵舞苑奇葩!

三、该剧壮族铜鼓舞艺术是民族舞与军旅题材现代舞融合的璀璨明珠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的铜鼓舞,由来已久,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骆越古代先民绘制的原始崖画中,就有壮族儿女踏歌伴鼓、翩翩起舞的精彩场面。越舞僚曲,具有南方农耕民族舞蹈,含蓄、稳健、端庄、抒情的特点。云南壮族舞蹈,长于道具,如“纸马舞”,“手巾舞”和“棒棒灯”等。“鼓舞”,主要是“铜鼓舞”。模仿农业生产劳动和鸟兽草卉的舞蹈,大多数反映的是山地生活和农耕文明的艺术图景。

就铜鼓舞而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花山崖画”上,就镌刻着线条有力、色彩鲜明、形象朴素的围铜鼓起舞的图案。从而证明,“铜鼓舞”,不仅是壮族的图腾符号,还是壮族人民最古老、流传最广的代表性、民族性代表舞蹈之一。时至今日,铜鼓舞在壮族人民中尚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不少壮乡村寨,仍然笃信壮族民谚“铜鼓敲不响,庄稼不会长”的谷神信仰。目前,壮族铜鼓舞,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在壮乡各地。有道是:“哪里有铜鼓/哪里就有壮族/哪里有壮族/哪里就一定有铜鼓/读懂了铜鼓/就读懂了壮族。/一部壮族史/就是一部铜鼓文化史/”。铜鼓的乐音,深沉动人、悦耳古朴、悲愤苍凉。阵阵的响声与鼓点,让人踏着咚咚的节拍鼓点,翩翩起舞,伴鼓而乐,舞姿热烈欢快,奔放有力。

从艺术上讲,历史悠久,五彩缤纷的铜鼓舞,不仅节奏鲜明,舞步雄健,而且舞姿奔放,感情细腻,在壮族舞剧《铜鼓姑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生动再现。在这出剧中,让观众领略了“舞蹈诗”一样美的意境和三七花一般迷人的壮族舞蹈。不论是“弄娅歪”(牛头舞)还是“棒棒灯”,特别是“铜鼓舞”,展现气势磅礴的铜鼓文化与青铜艺术交响的彩色画卷。

从“非遗”的角度看,壮族世居河谷,耕耘那田,事农业,善捕捞,能歌舞。壮族铜鼓舞古今闻名。据考证,铜鼓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广西和云南。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文物,史学界有“北鼓南鼎”之说。在句町古国的年代,铜鼓集“权力重器”、“神器”,“礼器”、“乐器”等于一身,拥有铜鼓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惟服”。征战时,铜鼓是号令士兵和战阵助威的工具。铜鼓,价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祭祀时,铜鼓是能“通神”的“法器”。古时,还用于“占卜”,是祝捷,征战,朝聘,宴享,迎宾等重大活动的“礼器”。

壮族铜鼓,无底中空,造形精美。腰曲胸鼓。鼓面饰太阳纹,外围饰晕圈云纹。融入壮族的“三元宇宙”观念的哲学思维,是壮族精神所在的心灵圣殿,一直传承至今。壮族铜鼓,是壮族集体历史记忆的载体,是青铜艺术与铜鼓文化的结晶。壮族铜鼓在文山州有“传世音东”( 音东,壮语:铜鼓)200余面,出土音东40多面,馆藏音东28面,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在《铜鼓姑娘》中,随着鼓点的由慢到快、艺术气氛与舞台情绪,从低沉到高昂,富于艺术张力。其女性群众的表演与展示,其动作精犷有力、舞姿大方美观。好独舞者围着铜鼓旋转、跳跃、舞步随着亢奋激扬的鼓点节奏,起伏波动而变化,律动简洁明快,动作强劲威武,场面仪式感强烈,奔放壮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感到壮族铜鼓舞的舞台艺术之美,为之惊艳震撼不已……

高水平的编创演团队,必将带来震撼人心的演出效果,全剧在演出中通过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将软景、硬景、实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让舞台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空间。时而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时而又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时而轻歌曼舞,抒情唯美。特别是新媒体影像构建的高山、公路、雷雨闪电、飞翔的凤凰等,令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场面恢宏大气,视觉冲击力极强。该剧以壮观的舞美、华丽的灯光、经典的服饰、大气的音乐、纯美的舞蹈带给观众正能量的艺术享受,让爱国情怀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升华,成为传承弘扬老山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艺术教材。

舞剧《铜鼓姑娘》,是文山州铜鼓舞艺术创作的第四座艺术高峰。这是继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创作编排《鼓魂》,又在本世纪初创编《敲响铜鼓》,2006年创编《鼓舞七乡》之后,我州铜鼓乐舞系列表演的又一次颠峰艺术的展示。这同样也是国家艺术基金首次赞助支持文山州大型原创精品舞台剧与演出创作的成功实践与典型范例。

诚然,该剧的美中不足显而易见。在民族风情、边地意识,人文情怀、壮族元素等四个方面的融合上,需进一步强化和创新,最好“无缝连接”。尤其是壮族风格的舞蹈艺术和服饰以及民俗祭祀,比例不足。特别是缺乏传世之作的经典铜鼓舞段。譬如《金山战鼓》,是前进歌舞团庞志阳、门文元(《铜鼓姑娘》总导演、总编剧)等人创作的一个令人叫绝的三人舞作品。宋代著名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之事,被编导们处理得颇为惊心动魄。大幕拉开之时,金兵已经攻在眼前,梁红玉挥动鼓棰,奋勇助威,初战告捷,笑谈败兵;鏖战再起,身中敌箭,拔箭盟誓,视死如归;鼓声激越,终退顽敌。《金山战鼓》是一个富于戏曲艺术之美,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抒写了人物情感的优秀作品。作品里创造了“前空翻下鼓”、“串翻身击鼓”等新颖的技巧动作,梁红玉和她两个女儿的舞蹈韵律协调,错落有致,情感交融,将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笔者建议,对舞剧《铜鼓姑娘》从艺术结构、人物塑造、呈现方式等方面精雕细琢,将剧目打造成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精心修改提升舞剧品质,力争使《铜鼓姑娘》成为传承弘扬老山精神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对外宣传文山、提升文山形象的一张艺术名片。文山州应以此舞剧《铜鼓姑娘》,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老山精神,让老山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释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的经典之作。

四、弘扬时代主旋律:景仰伟人,崇拜英雄,讴歌军魂,追求崇高

记得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与前途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去崇拜的民族,却是一个愚昧和可悲的民族。”

戍边卫国的勇士,为国捐躯的英雄,为祖国母亲,不惜血洒战旗的血性军人,为边疆和平、壮乡安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族烈士——王建川,是矗立在壮乡六诏大地上一座精神不死、灵魂不朽的丰碑,《铜鼓姑娘》是一台充满正能量的爱国主义大戏。作为同乡同族的同龄人,包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讴歌,不赞美,不足之蹈之,歌之舞之,不顶礼膜拜。

《铜鼓姑娘》的生活原型,来源于真实的人物。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陆军第14集团军时,回忆起这支部队19岁文山籍烈士王建川(壮族)在收复老山的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根据云南省文山州砚山籍王建川烈士的英雄事迹创作的舞剧艺术作品《铜鼓姑娘》,是一首用热血谱写的壮丽诗篇,是一曲用生命吟唱的动人山歌。《铜鼓姑娘》所塑造的英雄群像,是我们人生路上一座座精神标杆无法逾越的高峰。正如人们所说:“从老山上下来的每一位士兵,他的心灵,都是一座圣洁的湖,当你一旦走进他,都会得到一场崇高的精神洗礼!”而粉身碎骨的王建川,正是千千万万老山士兵中的普通一兵,无怨无悔的无名烈士之一,将会给观众无数的洗礼与几代人的喝彩!

壮族谚语说:“演者不动情,观众不同情;演者不动神,观众会走人。”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所有演出,必须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在《铜鼓姑娘》的演出中,观众从开场到结束,都沉浸在浓郁感人的舞台氛围里,与剧情一同悲欢离合,甚至如诉如泣……面对感天动地,泪流满面的表演,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令人为之鼓舞和振奋。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战争让女人走开”。在《铜鼓姑娘》中,女性军人,女护士,化身铜鼓姑娘,并不是“弱者的象征”,她们作为“人类温柔精神”的体现,与“人类勇敢精神”的另一半男兵一起,用柔弱的肩头,人人宛如花木兰,个个好似梁红玉,担当军人的神圣使命。为了炮火硝烟不再有,为了放飞和平的白鸽,为了绿色的橄榄枝更绿,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妆爱武装,血洒疆场。

在《铜鼓姑娘》剧中,不仅唱响威武雄壮的一首首歌声嘹亮的军歌,而且,用女性的阴柔之美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以及老山英雄的阳刚之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如歌如泣地演绎出一曲曲“战地女神”的“热血颂”,展现出一声声“血性军魂”的“铜鼓交响曲”!

吕 印 国画 古城系列·静园

《铜鼓姑娘》用构思独特的舞蹈语汇表达这样的主题:但愿有一天,世界终无战。该剧尤其是巧妙运用肢体语言、音乐旋律和舞台意象,向观众展现了“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正如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贾作光赋诗赞颂的那样:

山茶兰花舞壮乡,敲响铜鼓震天地。壮乡歌舞榕树情,铜鼓姑娘巅峰行。

一言以蔽之,《铜鼓姑娘》这台舞剧,让观众铭记,多年未有的一抹热泪,从头到尾的闪闪泪花!

《铜鼓姑娘》,让观众想起,青铜艺术与铜鼓文化交织的荟萃结晶,尤其是老山战士牺牲后的生命,幻化成的“铜鼓般的青铜色”!

《铜鼓姑娘》,让每一位观众永生难忘:生命中,灵魂深处,震撼人心的灵魂战鼓!

(作者单位:文山学院图书馆)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铜鼓舞剧壮族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壮族迎客歌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东兰铜鼓响八方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