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融课堂: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2017-11-23 02:59福建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朝蔚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1期
关键词:相融文本语文

福建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朝蔚

相融课堂: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福建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朝蔚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构建相融的小学语文课堂”。这个主张是根据教学实践的启迪、教学研究的探索、教学本质的追寻而建构的。从学生成长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教育的哲学思考探求“相融课堂”的理论支点,形成“相融课堂”基本架构:学——学有所需,目标相融;馈——学有所感,对话相融:导——学有所知,教学相融;练——学有所得,读写相融;用——学有所用,内外相融。

教学主张 相融课堂 理论支点 教学架构

构建“相融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我的教学主张,“融”即和谐、融合,“相融”即相互的和谐、融合。语文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人在用言语积极能动地实现自我,才成为心灵丰盈、精神飞扬的具有言语生命的人。良好的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爱,生命又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统一体。小学语文的“相融课堂”的本意是努力使组成课堂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成为和谐、融通的整体,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中,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启迪智慧,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语文教学能和谐融合于高度统一的生命发展。

一、教学主张的形成

1.教学实践的启迪

从教伊始,我担任一个艺术教育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面对艺术班学生学习时间少,排练和演出任务多的现状,“如何让所有的孩子在欢乐愉悦的情绪中学习,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成了我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发挥自己亲和力强的优势,从情感入手,给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艺术班学生的特点,把音乐、游戏引入课堂,并经常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当编辑合作出小报、出班级作文选等,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学生乐于学习之后,我又把重点放在引导他们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语文的学法。六年的实践,艺术班学生学业负担轻、教学质量高,我也初尝到师生和谐相融的语文教育的甜头。

2.教学研究的探索

2001年后,我带着团队老师开展 “构建自主、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而福建省电教馆对我任教的班级开展了新课程的跟踪试验,每年录制一节课,追踪师生在新课程试验中的成长。在课题的研究中,我意识到课要精彩就必须展示学生的精彩,只有学生发展了,学生会学习了,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以改变学生的预习方式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逐步放手,逐步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课前先学。教师则从研究学生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学笔记入手,针对学生先学的已知和困惑,结合教材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课堂对话的话题,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而学生有了自主预习的收获和疑惑,课堂上也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个个都想把自己在先学中的所思所想一一道出。几年的跟踪试验,我们欣喜地看到成为语文学习主人的学生所迸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真切地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相信每个人都能学习,他们经过努力,都将获得成功”的学生观。在课题研究的探索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相融的语文课堂的魅力。

3.课堂观察的思考

工作了近二十年后,我从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转变为一位小学语文教研员,也因此有了更多深入一线课堂听课的机会,随着课堂观察的深入,我发现了不少问题,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在许多语文课堂上,“满堂”忙活的依然是教师,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的作用过于强势,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有不少好学生在“配合”着老师教学;有些课堂的教学目标盲目、随意,缺乏对语文学科和学生发展的整体观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然只是在 “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教师仅仅关注学生课内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外的运用和拓展等。这些问题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更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4.名师工程的催化

最终提炼并形成这一教学主张得益于参加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导师余文森教授指出:大凡成功的、有影响的名师均有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张“名片”,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名师的培养与成长,教学主张的提出是关键,主张的研究是核心。根据导师的建议,我自觉地将已有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教学思考进行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从教学的要素、语文学科的内核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入手,将自己原有的实践经验、教学研究、观察思考进行整合,提炼了个人的教学主张——构建相融的小学语文课堂。

二、教学主张的理论支点

余文森教授希望名师教学主张的提出要有理论基础,要从哲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去寻找其立论的依据。通过阅读教育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我努力找寻自己教学主张的理论支点。

1.学生成长的特点

作为生命体的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力,具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和倾向,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个体发展中,这种主动性的表现方式与发展水平可能有差异,但这种主动性内生于学生的生命之中。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师的工作就在于不断认识其发展可能性,不断将其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

2.语文学习的特点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文是学生精神的家园。学生要借助语文、通过语文,在语文中获得成长,培养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他们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让文本的阅读成为学生发现、欣赏、探究和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从教育学来看,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叶澜教授在她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4.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的观点看,事物发展的根本在于事物自身的内因。就学习而言,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因,教师的“教”,只是上述过程的外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而只能在帮助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方能产生积极效果。对此,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不为善教省也。”

相融课堂的研究还必须借助系统论的有关理论,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认为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还特别强调,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文本、学生、教师是组成课堂这一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依存的。在课堂这一整体中,它们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和谐统一的。我们要通过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构建相融课堂这一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使系统产生大于要素之和的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 “相融课堂”的教学主张符合学生成长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符合教育学与心理学规律,符合对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教师只有尊重并激发每一位学生独立学习的愿望,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使组成课堂这一整体的各个部分成为和谐、融通的整体,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中,在与教师、伙伴的对话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相融课堂”的教学架构

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把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通过对课堂变革的思考,对相融课堂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相融课堂”的基本架构:

1.学——学有所需,目标相融

鼓励学生先学,独立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慢慢地“走”:先通读文本,努力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并在通读中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的思考题,沉入文本、潜心研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阅读时的困惑及时予以标注。

教师则应从大处着眼,立足单元、全册,并在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对话后,结合学生在先学中的所得与困惑,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2.馈——学有所感,对话相融

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实践和感受,便有了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与同伴、教师对话,鼓励学生各有见解,各抒己见,让他们交流学习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交流学习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倾听、求同存异。教师藉此了解学生的共识,梳理存在的问题。

3.导——学有所知,教学相融

教师要因学而导,选准导的时机,适时发挥“导”的作用。若学生不需要老师的帮助时,教师要心甘情愿在课堂上隐退,主动地“沉”到学生中;当学生在交流表达时认识模糊、思维受阻、出现差错时,教师则需义无反顾地“浮”出课堂,承担起导向、导思、导法、解惑、启智之责。在引导中注意人文相融,即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既能融入文本正确解读教材,又能跳出文本读出个人的创意。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相融,既注意文本内容的解读,又注意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

4.练——学有所得,读写相融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语言实践。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必须注意意文兼得,读写相融。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精选文质兼美、适宜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文章、重点片段、句型句式、优美词句、修辞形式等,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语言文字,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当妥帖,学习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语言表达,并能适时迁移,即学即练。

5.用——学有所用,内外相融

重在生活中的扩展运用,在独立的运用中促进内化。把学融于用中,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运用中真正学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运用中学会阅读。在课内得法,并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在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语文实践中得益,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实现自由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在运用中学会表达。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学习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思考方法,对感受的表达方法,再将在阅读中习得的观察、思考之法,运用于对生活、自然、社会的观察、思考中,并鼓励学生不断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丰富的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大量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实践中逐步学会表达,实现自由表达。

纵观我的语文相融课堂这一主张的建构,追求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陈朝蔚 现任福建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主持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在职教育硕士。鼓楼区首届“名教师”,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首批省培专家,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福建省小语会理事、福建省小语专委会副理事长。福州市教师岗位培训、福建省教育厅“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授课教师,被评为“最满意的授课教师”。

倡导“构建相融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主张,站在儿童生命成长的高度,从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出发,结合儿童的成长需求和语文学习特点,探寻构建相融语文课堂目标相融、学导相融、学用相融的实践方略。

猜你喜欢
相融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心相融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