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

2018-01-04 19:34一考生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无字书页内化

一考生

曾有作家言人生不可或缺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窃以为他所言极是。人唯有在书页蹁跹于指尖、双足扎根于生活的同时,不断翻阅、省察、增删并直面截然不同于外界的内心,方能成器。

杨绛曾说:“现在的年轻人,读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可见有字之书是奠定个人思想的基础。古人精挑细选出《古文观止》为蒙学教材,正是因为白纸黑字间的前人经验、智慧,能为阅历尚浅的少年素绢般的人生底色上绘上万紫千红。有字之书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在双脚还不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奔涌的情愫,为我们在信息化洪流裹挟下的灵魂,提供了一丝以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的可能。

然而纸上得来总觉浅,皓首穷经迸发不出莫言对高密乡的热情,也无法让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拥有如此悲壮的关怀。从有字之书中得到的箴言、体悟,终究要在无字之书中得到验证与升华。那是独一无二的社会阅历,人生轨迹所淘洗出的精粹与沉淀。于生活的无字之书中,沉潜于书页上的人生百态被淋漓演绎,比起做一个旁观者,置身其中的感受更加鲜活也更加残酷,它让人们避免陷入“群体无意识代替个体无意识”思维吞并,让农村妇女范雨素质朴的文字也能直击人心。无字之书鞭挞虚幻,让阅读它的人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与冷静,同时又保有温热的关怀和悲悯: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关怀与感同身受的悲悯。这或许正是曹文轩所呼吁的儿童文学中缺乏的无字之书!

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變“海龟”般尴尬境地。黑塞的一句话如同黄钟大吕,“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翻开心灵之书,是近乎严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是冷静地直面内心,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说成日阅心灵之书。这是一个更需要勇气与意志的过程: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携着刮骨疗伤的清醒,将如附骨之疽般的狭隘、嫉妒、自私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书本和大地浇灌心灵。这位作家的话,无疑振聋发聩。

点评

这篇作文给读者的最大感受是冷静、理性。作者围绕着评说内容“人生所要阅读的三本书”逐层展开,不慌不忙,十分有序。值得关注的是,阅读每一本书的价值、意义都在具体的阐述中体现出来,三本书的阅读又不是平面的论述,而是借助“可见”“然而”“无论……终归”等语言逻辑上的关联形式先后递进推动,将自己的思考完全展示出来,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文章语言老到,在理性的表达中透露着丰厚的语言积累,语言风格独特,严谨而活泛,丰实而灵动,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与其所具有的扎实的语文功底。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字书页内化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痴巫婆的故事树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不可思议的旅程
读一部“无字”的“名著”
轻轻地打开书页
从创伤记忆看张洁的《无字》
《无字》与《青狐》
把微笑夹进书页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