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虚及肝阳虚理论探讨

2018-01-15 22:35潘家乐王德龙龙惠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灵枢经脉阳虚

潘家乐 王德龙 龙惠珍

肝气虚是指肝气升发之力不足,温煦、调畅之力下降所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表现,而肝阳虚则是在肝气虚的病理基础上发生肝阳渐衰之证。此二证在历代医典中已有收录,并阐述了其证候表现及其治法。然而,自宋金元时期之后,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影响,后世医家鲜有人知晓肝气虚及肝阳虚,并将肝病的病机常归结于“肝常有余”、“肝无补法”等。直至近代,张锡纯在其医案中明确记载肝气虚之证,并将之应用于临床,进而提出“补肝气非黄芪不能”的观点。至此,肝气虚及肝阳虚之证才逐渐被近代医家们重视。现具体阐述如下。

1 五脏阴阳统一,肝虚不可缺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被视为其核心。整体观又以五脏一体观为重点,通过阴阳五行理论阐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并以此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本者,本于阴阳,则阴阳为纲,虚实为纪,故五脏之中有阴阳,亦有虚实。

五脏虚实之证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余藏皆如此。”[1]肝虽为刚脏,但亦有“精气夺”之时,故“肝常有余”之说过于片面。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肝确有虚证,非独实证。

2 五脏气血相应,肝非独血虚

肝虚之证既已明了,然后诸多医家认为肝若有虚证,则独有肝血虚,而无肝气虚。其实不然,既然阴阳已分,气血即定,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气血同属于人体基本物质,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阴阳互根互用,气血亦互相依赖。因此,阴阳有虚实,何以只有血虚而无气虚之理?

《内经》中早已记载肝气虚之候,如《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又如《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此皆说明肝气虚之存在,并与寤寐、情志息息相关。再者,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罢者,疲也,人有疲惫之感多与肝有密切联系。肝之生理特性为“体阴用阳”,肝气的升腾,赖以肝血以滋养;肝血亦需肝之升发之气,输注五脏六腑,官窍经隧,濡养全身,充沛心神。正如《素问·五脏生成论》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主疏泄,在体合筋,肝气虚则筋脉虚,易受寒邪发生拘挛。血者,阴也;气者,阳也。肝气虚则血无以化生,在女子则为月经稀少,淡薄,经期更感疲劳。气虚无以运血,则会致气虚血瘀之证。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肝气无以复,则久病迁延不愈。故肝气虚之证确客观存在。

3 肝气虚及肝阳虚病因病机

肝气虚及肝阳虚实则同属一类,仅以程度之别。其病性为虚寒证,病位于肝。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精气夺则虚。”肝气虚及肝阳虚之证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屡犯寒邪、情志不遂,日益月累而成。其一,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娇弱,脾胃功能虚弱,气血生成不足,肝所藏之血匮乏,无以助阳以升,致肝气虚及肝阳虚。其二,屡犯寒邪。《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上注肺。”肺主皮毛,督脉主一身之表。若寒邪屡犯体表,又未及时驱散,加之人体素本阳虚或久伤于寒,阳气渐弱,则寒邪遂可循经入里,传于肝,更伐肝之阳气,轻者肝气虚,重则肝阳虚之证。其三,情志不遂。《素问·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长期处于低沉、失落的情绪之下,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皆可导致肝升发之气不足,久之导致肝气虚及肝阳虚。

4 肝气虚及肝阳虚的证候特点

肝气虚本属气虚证,因此具备气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如精神倦怠,少气懒言,纳呆,月经量少,色淡,面色萎黄,恶风怕冷,自汗等。除此之外,因部位在肝,则又具有其特殊的表现。

正如《内经》云:“肝者,罢极之本。”因此肝气虚的患者常感疲劳,尤以不耐疲劳为特征。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魂之居也。”《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气虚则魂无以居,而游荡于外,患者则多为白天郁郁寡欢,夜晚多梦,且为噩梦,或恐或悲等一系列肝气虚所致睡眠、情志的改变。肝主筋,又与女子月经息息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因此,肝气虚时,患者会出现关节屈伸不利,软弱无力,常常拘挛,爪甲苍白,月经稀少,痛经或久久未孕等。又如《素问·五脏生成论》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当肝气虚时,气虚无力以运血,则会出现上述的一系列表现。

《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皆通过经脉彼此相连,共同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肝气虚时,亦会出现沿肝经分布上的病变。《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出额,……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五脏相依,经脉相连,正如《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虚,则心火衰,患者则会出现惊悸、怔仲等不适,而“心主不受邪”则传之于脾土,则出现纳呆,大便时溏时干,小便浑浊,脏器下垂等清阳不升,脾土运化失司的表现,然此皆由于肝气虚所致,因此前人称之为“肝不疏土”。

从舌象上看,肝气虚的患者在舌苔上多表现为舌质淡白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腻或干。若久病致瘀,则表现为血瘀证的表现,如舌质暗淡,有瘀点,舌体瘦薄,苔白腻,舌下筋脉瘀青。若气虚日久,可致气郁化火,则舌质多为略红而不鲜,苔薄黄腻或黄白相兼。脉象为虚证之象,按之沉缓无力,或结代,或涩。若日久亦可渐弦脉,芤脉等。

5 肝气虚及肝阳虚的治疗

对于本证的治疗,前人多有论述。由于气虚为阳虚之始,阳虚为气虚之渐,因此从根本上而言,两者仅程度上差别。治疗上遵循《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背俞》)。根据肝“体阴用阳”这一生理特性,因此在用药上又独具匠心,多采用寒热并用的用药特点,此即张介宾所言“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所谓调补肝气,本质上为恢复肝主升发的生理特性。

对于调补肝气之药,历代医家已列举众多,其中,尤以黄芪、党参、甘草、肉苁蓉、山萸肉、黄精等补而不燥的药物,甘味能补,辛味能散,补肝之气,助肝疏泄。又以金水相生法,故选用山萸肉及肉苁蓉等。《难经·七十五难》云:“子能令母实。”以附子、肉桂、淫羊藿、干姜等温补心阳,亦助肝气。此外,在温补肝气的同时,又可少佐滋阴之品,如白芍、五味子、乌梅、熟地等,酸甘化阴,补肝血亦助肝气的升腾。若出现肝虚气滞时,可加用少量引药入肝且辛而不燥之品,如柴胡、醋香附、薄荷、玫瑰花、木蝴蝶等。如出现肝郁化火,可少量佐以丹皮、焦山栀、金铃子等,取“丹栀逍遥散”之意。总之,调补肝气当以温补为主,同时注重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灵活选药。

6 小结

肝气虚及肝阳虚之证临床上确有,加之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快节奏,其常常表现在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中,如疲劳综合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等,其中不乏有属于肝气虚证者。前人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然时代变迁,用药处方亦有不同。因此,基于上述问题,对于肝气虚及肝阳虚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及用药特点仍需要不断的深入总结和实践。

猜你喜欢
灵枢经脉阳虚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