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

2018-01-18 11:06赵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肝素钠稳定型心绞痛

赵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因其临床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的心内科急性重症状态。目前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方案中, 有文献主张在常规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基础上建议使用抗凝或溶栓治疗方案[1]。低分子肝素钠是普通肝素经亚硝酸分解纯化的衍生物, 其药理作用以抗凝血因子、抗凝 血酶活性以及促进血小板聚集为主[2], 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剂。本文通过强调护理干预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钠, 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5月~2017年5月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64例。诊断标准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3], 患者存在静息性心绞痛且发作能够持续>20 min/次、发生心绞痛>2次/月, 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纳入标准, 患者主诉反复发作性心绞痛, 无呈不规律性发作, 心电图提示发作时ST段下移或ST抬高, 血常规提示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不伴有肝肾功能衰竭及出血性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3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5~72岁, 平均年龄(64.83±3.72)岁。干预组男21例、女11例, 年龄56~73岁, 平均年龄(65.41±4.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对性治疗, 心绞痛发作时口服硝酸甘油0.5 mg, 40 mg倍他乐克注射液溶于10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干预组在此基础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并强化护理干预方案, 给予低分子肝素钠0.25 ml, 采用腹部皮下注射, 1次/d, 上述治疗方案设计疗程为2周。

强化护理干预方法注重针对患者病情的发展, 全面评估患者的状态及可能存在的预后情况, 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因心绞痛发作时, 患者常伴随紧张、焦虑及濒死感, 因此患者入院时常伴随抑郁、焦虑、精神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 使得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度降低, 因此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在平时护理工作中要注意语言的使用, 避免使用过激或不恰当的词语刺激患者的情绪。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时, 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方面的强化培训, 注重皮下注射时的无菌操作原则, 注射部位应选择在髂嵴至脐部水平之间的皮肤或大腿内侧, 因为此处皮下组织相对丰富,易容易吸收药液, 不易引起皮下淤血。在操作时注意避免药液在穿刺时外渗, 进针后组织回抽操作避免刺入皮下浅静脉,注射完毕后应停留5 s左右, 然后迅速拔针, 压迫局部1 min左右避免出血。嘱咐患者家属随时观察穿刺部分皮肤情况,如存在皮下出血, 应及时告知护士以便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显著疗效:疗程完成后患者心绞痛消失, 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较治疗前下降>50%, 或T波倒置扭转, 血常规指标>80%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疼痛程度有所缓解, 电图ST段抬高幅度较治疗前下降但<50%, 血常规指标>50%恢复正常;无效:心绞痛仍有发作无缓解趋势, 心电图及血常规指标未见好转, 且有病情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总有效率=(显著疗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患者出院后利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总体护理内容进行评价, 记录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中显著疗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8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干预组患者中显著疗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质量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26例,护理质量满意度为81.3%;干预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31例,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6.9%;干预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常能引发严重临床症候的循环内科疾病,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 能够进一步引发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等后果, 近年来文献证明[4],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常规提示常伴有血栓形成的趋势, 因此认为在常规使用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应根据病情, 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5]。

低分子肝素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 其通过激活抗凝血酶后, 能够延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 从而预防性抑制血栓的进一步形成[6-9]。一般低分子肝素钠多选0.4 ml每间隔12 h腹部皮下注射1次, 7 d为1个疗程[10]。本文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干预组在针对性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 并强化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中显著疗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8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干预组患者中显著疗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干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26例, 护理质量满意度为81.3%;干预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31例, 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6.9%;干预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

总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针对性治疗基础上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 能有效防止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进一步发展, 并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目的, 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较高。

[1] 马庆萍, 张庆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中国药业,2000, 9(6):200-201.

[2] 林艳冰.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体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21):135-13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4):295-304.

[4] 杜荣品, 韩俊平, 刘坤申.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5):314.

[5] 穆春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进展.河北医药, 2011,33(15):2348-2349.

[6] 沈俊, 孟冠南, 陈小林, 等.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2):234-235.

[7] 郑容梅.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效果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4-7.

[8] 陈乙勇.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5(6):145-146.

[9] 张绍华, 张洪君, 樊启财.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临床医学, 2015(11):31-33.

[10] 陈修, 陈维州, 曾贵云.心血管药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53-1567.

猜你喜欢
肝素钠稳定型心绞痛
多糖类肝素湿品沉淀可保存时长的研究
金属元素Cu、Fe对肝素钠氧化过程的影响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低剂量黄体酮与低分子肝素钠联用对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心绞痛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