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中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2018-01-18 11:06时鸿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格列汀胰岛素

时鸿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 对患者日常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 早期对症治疗糖尿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院以3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糖尿病治疗中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7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5例。对照组男9例, 女6例, 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56.10±7.49)岁, 平均病程(6.10±1.07)年。观察组男8例, 女7例,年龄40~71岁, 平均年龄(55.80±7.31)岁, 平均病程(6.30±1.24)年。两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 餐前口服0.5 g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3370), 3次/d。观察组联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进行治疗, 二甲双胍用法及用量同对照组。口服0.1 g西格列汀片(Merck Sharp & Dohme Italia SPA, 国药准字J20140095), 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用药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FBG、2 h PBG及HbA1c)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FBG、2 h PBG、HbA1c分别为(9.70±1.52)mmol/L、(14.30±2.49)mmol/L、(8.30±1.07)%;对照组分别为(9.80±1.96)mmol/L、(14.50±2.07)mmol/L、(8.40±1.38)%, 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6、0.239、0.221, P>0.05)。治疗后, 观察组FBG、2 h PBG、HbA1c分别为 (5.50±1.31)mmol/L、(8.70±1.39)mmol/L、(6.50±1.02)%;对照组分别为 (6.70±1.27)mmol/L、(10.10±1.46)mmol/L、(7.30±0.9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7、2.689、2.201,P<0.05)。

2.2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2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恶心呕吐, 1例腹痛, 发生率为13.3%(2/15), 对照组患者中1例出现不良反应, 为恶心呕吐, 发生率为6.7%(1/1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患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下, 易导致各组织(如血管、肾、神经等)遭到慢性损害, 出现功能障碍。大量研究表明, 遗传与环境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临床上, 患者多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 部分患者表现为疲乏无力、肥胖。诊断时需将其与肝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种内分泌疾病等鉴别[1]。近年来, 在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 糖尿病发病率有所上升, 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 其临床诊治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经大量研究发现, 除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同样要参与机体的糖代谢。GLP-1属于多肽激素, 不仅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有效控制血糖素释放, 而且有助于胰岛B细胞增殖, 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二肽基肽酶-4(DPP-4)对GLP-1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可升高血糖[2]。

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 通过多种途径,如胰岛素抵抗改善、控制肝葡萄糖输出等抑制血糖水平, 同时, 在不抑制DPP-4作用的基础上, 提高GLP-1的浓度及活性, 有效控制血糖值[3]。但大量研究表明, 二甲双胍单独用药疗效欠佳。因此, 临床开始研究联合用药方案。西格列汀是一种DPP-4抑制剂, 通过减少GLP-1降解, 提高GLP-1活性, 促进胰岛素合成与释放, 有利于胰岛B细胞生长, 对胰岛B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控制血糖水平[4-7]。本次研究, 对照组单独二甲双胍治疗, 观察组联合二甲双胍与西格列汀进行治疗。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FBG、2 h PBG、HbA1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甲双胍口服后吸收率仅有50%, 降糖作用一般可持续8 h, 临床上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是常见的不良反应[8]。西格列汀口服后1~4 h左右血浆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临床应用中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偶尔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咽炎等不良症状[9,10]。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饮食与运动干预十分有必要。饮食方面根据“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者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的公式, 计算总热量, 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元素。根据身体状况, 适当参与体育锻炼, 如健美操、游泳、跑步、打太极等, 有利于改善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控制体重, 增强体力, 提高工作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糖尿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1] 刘勇.初发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与磷酸西格列汀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7):133-134.

[2] 张芸.二甲双胍和阿格列汀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5):13-15.

[3] 韩秀平, 孙涛, 贺钰梅, 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12):165-168.

[4] 姚璐, 武云涛, 张薇, 等.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 19(4):352-354.

[5] 李吉, 孙家忠, 李广森, 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 13(7):836-843.

[6] 文磊.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5(1):40-42.

[7] 段丽君, 张扬, 江霞.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4):379-382.

[8] 杜金凤, 杜均.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系统评价.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 24(6):758.

[9] 蔡奕琪, 王盈盈, 余晓华, 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 7(20):169-170.

[10] 初菁菁, 徐哲荣, 丁丞, 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33(11):1501-1508.

猜你喜欢
西格列汀胰岛素
西格列汀对应用大剂量胰岛素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漫长的旅途
维格列汀与常见降糖药联合治疗2 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西格绍尔名枪汇
混血“帮派”西格绍尔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格列汀R型异构体的含量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命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