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01-18 11:06关玉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脑梗死康复

关玉杰

脑梗死是指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或血流病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的一种神经性病变。近几年,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脑梗死的存活率越来越高, 但大多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以期为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提供临床实践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160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 观察组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50~70岁, 平均年龄(63.31±4.42)岁。对照组中男44例, 女36例;年龄50~70岁, 平均年龄(63.35±4.4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满意、方便、舒适的住院环境, 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同时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 防止药物使用不当对患者产生的刺激。同时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 并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 避免强行按压患者的四肢, 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行为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待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 指导患者进行体位锻炼, 并给患者适当的穴位按摩。每天指导患者进行2次体位训练, 每次锻炼的时间为30 min。嘱咐患者及患者家属, 避免患者的上肢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 并注意减少下肢的伸展, 避免长时间不合理的体位对患者现存功能的影响。同时对患者施以穴位按摩, 主要按摩患者的四肢。按摩上肢时, 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 以同侧手对准患者的同侧虎口交叉处, 施以拇指指腹对合谷穴进行按摩, 使用中指、食指对内关穴进行按摩, 使用对侧拇指对曲池穴进行按摩,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手臂和肩关节活动。按摩下肢时, 嘱咐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同一只手的食指及拇指对内外膝眼穴进行按摩, 并使用拇指按摩昆仑穴,在按摩的间隙, 让患者活动双下肢, 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此外, 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穿脱衣服练习、移位练习等, 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 可由床上慢慢过渡到轮椅上,同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站立行走。若患者可独立站立5 min以上, 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患者出院后, 以电话形式或家访形式进行随访, 主要监督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 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强调不可长期保持同一种姿势, 以避免运动功能的退化。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FMA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四肢运动功能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FMA上肢评分为66分, 下肢评分为34分, 满分为100分,96~99分表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 85~95分表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 51~84分表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 ≤50分表示严重运功功能障碍,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轻。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满分为100分, ≥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四肢运动功能比较 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MA评分分别为(28.42±4.43)、(28.47±4.45)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MA评分分别为(81.16±8.84)、(60.38±6.86)分, 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6.25%(69/80),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0.00%(48/80),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局限性脑组织软化、缺血性坏死等所致, 若发病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极易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 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2]。行为护理指的是用行为调节、行为干预等手段实施的临床护理模式, 其主要以行为医学和行为科学为指导, 更贴近人性化, 患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也更高[3]。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行为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 且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 与常规护理相比, 行为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行为护理干预中, 加强对患者体位管理,减少了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同一种姿势影响存留的运动功能,同时通过积极的穴位按摩, 可促进机体血液的流通, 有利于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为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8]。同时, 在行为护理干预期间, 加强了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信任度, 从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 对改善护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9, 10]。

综上所述, 在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中施以行为护理干预, 可有效促进患者四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 周敏坚.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11):186-188.

[2] 殷乐, 戚玉娟, 张婷, 等.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13):1807-1808.

[3] 陈春霞, 江雪宁, 郭发军.行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青岛医药卫生, 2013, 45(5):386-387.

[4] 靳颖颖.行为护理策略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16(61):341,344.

[5] 辛金梅, 邱燕华, 韦艳丽.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行为护理后的康复效果.中国农村卫生, 2017(10):53.

[6] 张冬梅.行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1):279-280.

[7] 黄静贤.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4):378-379.

[8] 吕淑敏.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16(73):15-16.

[9] 蒋亚萍.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医学信息, 2014(30):100.

[10] 崔萍, 马薇.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代养生, 2015(12):142.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脑梗死康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