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研究

2018-01-18 11:06栾倩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效果

栾倩千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闭塞以及血流中断而造成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症状, 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患者休克, 并造成心力衰竭症状, 更严重会导致患者猝死。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达到医院前就死亡的案例不少, 由此看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积极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的重要性。随着临床护理手段的进步,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得到大范围推广, 显著提前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高效干预。

1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重要性

院前急救指对患者入院前的急救措施, 主要有现场急救和救护车急救, 主要项目包括对患者的初步诊断和维持性护理等。院前急救非常有必要, 其有助于对患者的入院前紧急处理, 从而缩短从发病到救治的时间, 有效挽救患者的基本生存功能, 避免病情持续恶化, 对于入院抢救治疗和预后工作均具有积极意义[1]。目前, 医院对患者的院前护理手段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也在院前急救队伍的建设上倾注了更多资源, 要求急救团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且心理素质较好,反应迅速, 能够准确、合理、从容地应对院前急救工作。

2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2.1 迅速评价病情 当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 首先应确认患者的疾病史和之前的自救情况, 然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迅速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症状, 对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以及胸痛的情况作重点评估。急救人员应分析患者的疼痛时间以及疼痛的性质, 对患者具体疼痛的部位有准确的判断。如果患者表现为无痛性的心肌梗死症状, 或为老年、糖尿病患者, 则急救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现场急救时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色惨白及烦躁的表现, 观察患者皮肤和静脉是否出现湿冷和怒张现象。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后, 如果确认患者存在缺血性胸痛病史, 或者患者心电图的动态发生改变等情况出现, 则可以明确判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

2.2 紧急处置

2.2.1 护理人员要求患者保持平卧姿势, 避免频繁搬动患者, 从而减轻患者心脏的负担。如果患者存在某些禁忌证,则需要进一步考虑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硝酸甘油静脉给药。

2.2.2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吸氧措施, 也是现场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措施, 对提升患者血氧含量十分有效,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肌缺氧症状, 同时减少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 达到避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目的[2]。在对患者进行吸氧时, 需要注意对供养流量的控制, 如果流量过大有可能伤害患者肺部, 但流量过小又无法发挥效果, 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症状。患者体内血氧饱和度过低,并且存在呼吸窘迫现象。有学者研究不同吸氧方式所能起到的不同效果, 发现通过面罩吸氧最为合适, 其明显优于鼻导管吸氧方式, 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 并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最新研究表明,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双向正压机械通气的方式, 能够更快速地纠正常规吸氧手段下患者的缺氧状态, 因此更有助于对患者正常生命体征的维持, 并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刘丽娜[3]选取20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白鼠进行实验, 对研究对象进行气管插管吸氧措施,其效果良好。

2.2.3 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产生非常明显的疼痛感, 可能导致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并且出现心肌收缩增强和血压上升、心动过速的现象, 进而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量, 容易造成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症状。在院前急救过程中, 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使用镇痛剂, 通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都会使用一定的镇痛剂。镇痛剂一般使用吗啡, 用量为3 mg, 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一般只需注射1次即可, 但如果有必要, 也可以于5 min后再注射1次。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密切监测患者, 观察其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2.2.4 院前急救过程中, 应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及心律的实时监测非常有必要, 另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监测结果等, 这些监测指标均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基本要求。

2.2.5 心理护理是近段时间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临床护理措施, 就目前的效果而言, 其广受好评, 正在加大推广和应用的力度。对院前急救护理, 心理护理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伴随剧痛, 并且处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下, 此时患者的情绪极度消极, 不利于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工作的开展[4]。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对患者起到鼓舞的作用, 激发患者的求生意识, 并给予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从而使患者更愿意主动配合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现代护理认为, 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一系列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恢复稳定后, 就可以考虑将借助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在转运前, 需要首先与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告知家属中途可能遇到各种意外, 当家属签字同意后再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患者的平稳, 对固定工作一定要仔细检查, 并且确保救护车上需要用到的管道均保持顺畅。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仍然需要严密监视患者的病情变化。

3 讨论

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体现医疗机构运行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传统意义上,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主要包括接警、出诊和现场急救以及转运措施。通常来说, 不恰当的院前急救会危害患者健康, 因此在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过程中, 应充分运用先进的医疗科学技术和理念,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急救护理, 进而提升患者的院前急救生存率[5-7]。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更早地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急救干预措施, 从而降低死亡率[8-10]。目前对于院前的急救护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研究进展, 实现了对急救人员队伍建设的完善与优化, 保证了转运过程的顺利进行, 并对各医疗资源进行了充分整合,大大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效率。

综上所述,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合理科学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提高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

[1] 陈昌敏, 阳华玉, 苏小林.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5):134.

[2] 宋晓玲.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2):303-304.

[3] 刘丽娜.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优化探讨.当代护士,2017(7):33-35.

[4] 李满娣, 陈秋莲.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体会.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5(1):67-68.

[5] 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4):667-669.

[6] 覃尚凤.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9):1149-1150.

[7] 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3):72-73.

[8] 张红娟.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6):1180-1181.

[9] 郑松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 7(14):3317.

[10] 兰艳.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6):177.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效果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包炎1例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