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

2018-01-23 10:30闫显栋李守栋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错缝微调骶髂

孙 珂,闫显栋,李守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骶髂关节紊乱,又称为骶髂关节错缝、骶髂关节扭伤、骶髂关节半脱位,是由于骶髂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所致正常骨结构位置微小变化和相关软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以骶髂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1-3]。好发于骨盆呈女性型、体态肥胖、肌肉松弛的中年人,妊娠及分娩后妇女及瘦长型体态人,较为常见的发病职业多见于司机、白领及重体力劳动者,该病所占下腰痛的比例约为20%。因为其病因、症状、体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4-5]、腰骶韧带损伤等下腰痛疾病相似,再加上辅助检查,如腰椎CT或MRI也多显示椎间盘有退变或突出改变,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疾病,误诊率极高[6]。目前骶髂关节紊乱的治疗仍以推拿手法结合针刺等理疗手段为主。笔者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采用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该病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推门诊部就诊的符合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60名。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6.59±1.85)岁。病程1周~3年,性别未有特殊限制。均于治疗前拍摄骨盆平片及腰部CT,排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结核、椎体肿瘤等其他相关性疾病[7]。左侧腰骶痛为27例,右侧腰骶痛为21例,双侧腰骶痛为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组)、对照组(单纯性针刺组)。2组的年龄、病程、性别、疼痛方向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欧盟制定的《骨盆带疼痛的诊疗标准》[8]中有关“骶髂关节紊乱”的诊断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骶髂关节紊乱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受试;3)一个月内未接受其余治疗方式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由其它原发性疾病引起骶髂关节处疼痛者;2)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功能异常者;3)妊娠期妇女及骨质疏松老年等不宜使用整复手法者;4)不合作或者有精神疾患者;5)参加其它临床实验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取穴:取双侧肾俞、大肠俞、次髎穴,患侧取阿是穴、委中穴。针刺操作如下:患者俯卧于治疗床,暴露出腰骶及患侧下肢腘窝。定位取穴后进行常规消毒,选用中研太和30号1.5寸针向下直刺0.8~1.0寸,留针30 min后取出。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2.2 治疗组 治疗组除上述常规针刺外,另于针刺后行脊柱微调手法中骶髂关节微调法。针刺取穴与操作方法同对照组。脊柱微调手法:根据患者骶髂关节错位方向不同分为前错位和后错位[9-11]:1)整复向前错位的方法(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卧于床沿,双下肢伸直,助手按压左下肢膝关节,医生站于患者右侧,右手握患者右踝或小腿近端,左手扶按右膝;先屈曲右侧髋关节,往同侧肩部方向按压,再往对侧季肋部过屈右髋膝关节,在患者放松状态下用力下压,可闻及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2)整复向后半脱位的方法(以左侧为例),患者俯卧于床沿,医生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托患肢膝上部,左掌根压左骶髂关节,先缓缓旋转患肢5~7次,尽可能上提患者左侧大腿过伸患肢,左手同时用力下压骶髂关节,两手成相反方向的推按,可闻及关节复位响声或手下有关节复位感。在针刺治疗的间隔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2.3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α = 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2]制定疗效标准。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动自如;好转:腰骶痛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3.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0%,近期两组总体有效率为95%。3个月后回访,2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有所下降,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治愈率下降至40%,治疗组下降至66.67%,总体治愈率降至53.33%,总体有效率降至75%,具体数据见下表1~2。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30) 例(%)

表2 3月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30) 例(%)

4 讨论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对而构成,关节囊紧张,周围有多条韧带加强支持,其空间结构相对稳定,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重要枢纽[13]。一般而言,其稳固性较好。但作为人体负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受较于其他关节更大的压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增快,常常由于习惯性姿势不当,腰骶部遭受外力冲击或者妊娠期女性骨盆生理性改变,从而引起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的紧张度下降,间接引发了其周围肌肉张力失衡,最终导致了骶髂关节的紊乱。中医认为,骶髂关节紊乱属于“骨错缝”[14-15]的范畴,也属于“筋骨病”的范围。骶骨与髂骨之间的耳状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即属于“骨”,而其周围的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即属于“筋”。中医学认为生理状态下“筋”“骨”密切结合,筋能束骨,骨能附筋。两者相互维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维持了关节的稳定,协调了关节的运动。病理状态下,机体由于在各种外因、慢性劳损等诸多其它原因下,使得动态平衡被破坏,出现了筋骨失调,也就是最终所形成的“骨错缝”,从而导致局部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诱发了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等症状。

本文通过前后对比可总结出,对于远期疗效,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组更为明显,其区别在于针刺治疗只是起到了疏筋治表的作用,此病的根因在于关节的紊乱[16-17]使得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松弛,打乱了相应的空间结构,破坏了动态平衡。单纯性针刺并未起到整复治根的作用,骨错缝依然存在,所以在后期局部受到炎症刺激后使得原本松弛的韧带及关节囊更加松动,关节面无法得到恢复平整。《医宗金鉴》中关于治疗骨错缝,指出“当先揉筋,令其软和,再按其骨,徐徐和缝,背膂始直”[18]。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正是此“理筋松骨”的体现,通过针刺[19]舒经通络,松解黏连来改善局部的肌肉张力,同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再施以手法正骨,最终达到了“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良好生理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针刺与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对治疗骶髂关节紊乱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在于病变局部经过针刺治疗后,经络得以疏通,黏连得以松解,局部的肌肉张力降低,促进了血液流通,改善了微循环。但长期效果,后者更为明显。脊柱微调手法的操作使得骶髂关节关节面得以恢复平整,空间结构得到一定的稳定,周围韧带恢复紧张度。因此,在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治疗中,最好选择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以加快疼痛的缓解[20],改善关节的活动度,维持临床治疗效果。

[1]金宏柱,王维祥,王中林.推拿临床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117-119.

[2]薛炜翔.关节微调术结合针刺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63-64.

[3]陆永雷,陈朝晖,程露露,等.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即刻效应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28(5):704-706.

[4]赵文海,赵长伟,冷向阳,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的梳理及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2):199-201.[5]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等.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与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骨伤, 2014, 27(7):560-564.

[6]江军. 骶髂关节紊乱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 2012, 28(19):2407-2409.

[7]张喜林,沈国权,金喜宏,等.脊柱微调手法配合功能训练治疗骶髂关节紊乱临床总结[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33(11):2580-2582.

[8]SHI Ning-ning,SHEN Guo-quan,ZHANG Xi-lin,et al.Holiatic view of Chinese spinal manipula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nia Science,2009, 7(5):288-292.

[9]宋柏林,于天源.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3-125.

[10]任维.美式骶髂关节矫正术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3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9):832-836.

[11]包新任,王琦,彭林,等.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3):310-311.[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3.

[13]刘洪波,左亚忠,沈国权.骶髂关节功能紊乱所致下腰痛的诊断和手法治疗[J].颈腰痛杂志, 2008, 29(6):578-580.

[14]元唯安,张明才,詹红生.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及临床诊断[J].中国骨伤, 2013, 26(6):502-504.

[15]刘强,李君,张军.“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在脊柱源性疾病中的认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10):72.

[16]冼燕波.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32-33.

[17]赖淑华,李黎,王金玲,等.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症的推拿治疗探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6, 24(12):71-73.

[18]詹红生,石印玉,张明才,等.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病机认识的椎间盘病症诊治新观点[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 41(9):4-6.

[19]张永臣.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机理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 2011, 31(8):814-816.

[20]李守栋.推拿治疗肩周炎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 41(12):61-62.

猜你喜欢
错缝微调骶髂
乐海乐器“微调轴”研发成功
脊柱缘何“骨错缝”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
MRI和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从肝脾肾-筋肉骨平衡论治“骨错缝、筋出槽”所致颈性眩晕及其临床思考*
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应往何处去?
骶髂关节CT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运用的研究进展
骨盆后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寰枢关节错缝失眠的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