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点亮学生言语经验

2018-01-24 11:50梁昌辉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

梁昌辉

摘要: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语经验的丰富度、言语思维的力度以及不同言语经验之间的沟通融合度。多文本阅读以其独有的张力对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整合、言语思维的锤炼、言语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价值。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打通了阅读、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结,不仅重新建构了文本的意义,也建构了语文生活的意义,进而培养了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言语经验;思维提升;读写融和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不好,最大问题就是读书太少。一本语文教材也就十几篇文章,如果只读课文,不读课外书,无论怎么操练,也是无法提高语文素养的。温儒敏教授的话指出了提高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性,点出了单靠语文教材难以达成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症结所在。我们关注的问题不仅在于如何认识这些围绕阅读数量与质量所形成的问题群,更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时空条件下来进行具体实践。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言语经验的丰富度、言语思维的力度以及不同言语经验之间的沟通融合度所决定的。因此,我们选定了多文本阅读这个角度来进行一些尝试,通过多文本之间的张力来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积淀、整合、融通,进而由言语经验来增强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涵蕴。

一、点状分布的言语经验,需要经由多文本阅读促进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烦恼于应该“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坚持应“举一反三”者认为,把一篇讲透、学透,学生凭借这一篇所学到的方法就可以延伸开去,学会阅读同类的其他文章了。而现行的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人文主题编排单元的,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安排了26篇课文,共分7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分别是:“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名著”。

其中第四单元“无私奉献”主题中,第一篇《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事件通讯,第二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名人故事,第三篇《艾滋病小斗士》则是写人的文章。这样的编排设计,突出的是文章的人文思想,学生阅读后留下的是爱国、乐于奉献、关爱弱势群体等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的印象,无法“举一反三”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也就不能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由单篇阅读到类篇阅读,才能比较有效地整合点状分布的言语经验,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苏教版四下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叫《公仪休拒收礼物》。这是一个剧本,剧本是电影、戏曲和话剧等艺术演出的脚本。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这一类型的文本。按照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学生要再次学习剧本这类文本要等到六上第二单元中的《负荆请罪》了,不仅难以实现“举一反三”,就连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所获得的言语经验还能留存多少都很难说了。

我们的做法是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引入同为剧本的《快乐王子》和《负荆请罪》,构建类篇阅读。精读《公仪休拒收礼物》,了解剧本特有的形式,分清舞台说明与人物台词,再通过角色对话,理解戏剧冲突,从而来认识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略读《快乐王子》,让学生运用《公仪休拒收礼物》所学的剧本阅读方法来自主阅读,教师从旁加以点拨。而《负荆请罪》则用来指导排演,使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人物,体验“舞台感”,体会戏剧之美与乐趣。

这是一个“举三反一”的学习过程,也是实现“举一反三”的途径。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阅读经验总是具体的,阅读不同体式的文本获得的是不同的阅读经验。主题组元的阅读教学方式造成阅读总是在不同文体之间不停地跳跃,心理经验难以停留。而由同类型多个文本构建的类篇阅读方式则可以使点状分布的阅读经验不断累积、叠加、迁移、强化,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经验,进而促成语文能力的形成、提升。

二、单向排列的言语经验,需要通过多文本阅读激发思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有这样一类文章:《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学会合作》(第12册)。这5篇文章都属于论述类文章,是“为了阐释事理,论述主张,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社会与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勤老师语)。学生通过这些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具体的论述类文章的学习,可以从中明白一个具体的事理,可以懂得一点诸如论点、论据以及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概念,还可以领悟到论述类文章所独具的逻辑严密的特点。但是我们认为,不能仅止于此。因为采用单篇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论述类文章或者说是议论文,学生所获得的往往是单向的言语经验,往往理所当然地认同文章所论述的观点,不加分辨地接受它的论述过程。

陳隆升博士说:“议论文阅读经验的核心是一种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它包含批判性思考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活动。”论述类文章的教学在经历最初的认知性阅读,了解这类文本的一般特点及阅读要点后,必须再向前走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即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要求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评估与反思论证,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的一个使学生相信的问题,不是让学生知道几个所谓的“真理”或者论点、论据、论证等几个概念的问题,而是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判断,逐渐树立一种反思意识与理性态度。

而多文本阅读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估与反思,进而学会理性思考。在这五篇文章中,《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三篇文章都谈到了如何成功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说勤奋》)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滴水穿石的启示》)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

那么谁的论述才是“真理”呢?事实上,获得成功不是一个条件发生作用就可以实现的,它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我们把这些论述联系起来比较、讨论、交流,学生就会发现一篇文章往往只突出、强调了其中的一个条件、一个因素,而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学生就会在这样的学习中逐渐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审慎思考文章观点,减少偏见。

根據李海林教授的观点,只有不断向学生提供内涵大于学生原有图式结构的言语作品,不断促使学生原有图式结构顺应新的言语输入,才能激荡学生的言语思维,激发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由于多文本可以提供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言语经验,这就为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现实的支撑与抓手。当然,发展言语思维,不仅包含审辩式思维这类的理性思维,我们也可以利用多文本阅读来激发学生的文学想像。

三、滞涩不畅的言语经验,需要借由多文本互动实现读写融合

近几年先后有王安忆的《小说课堂》、毕飞宇的《小说课》、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等作家写的分析、谈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说道:马尔克斯跟福克纳,……毫无疑问,这两位大师的创作风格对我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写作让我开窍,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写。把这些联系起来,我们发现,这些著名作家的写作也是从多文本的阅读中借鉴他人经验,不断汲取营养,从而发展起来的。

对处于探索之中的阅读与阅读教学来说,知晓这一点,并据此展开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是十分有效的。对正处于学习言语表达的学生来说,明白这一点,并充分进行多文本阅读,也是十分紧要的。因为,多文本阅读的好处不仅体现在对文体阅读经验的聚焦上,还在于能为学生言语经验的转化提供感性支撑,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读写之间的融合。

如苏教版五上第二单元有两篇写动物的文章:《变色龙》和《金蝉脱壳》,我们又引入了老舍的《猫》、丰子恺的《白鹅》,组成了一个关于“动物”文本群落。在《变色龙》《金蝉脱壳》的阅读中,学生明白了读这一类文章,要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动物,又是如何描写的,进而把这种阅读经验运用到对《猫》和《白鹅》的自主阅读之中来。学生们更喜欢后面的自主阅读部分,一是因为相对变色龙和蝉来说,猫和白鹅更熟悉,更亲近;二是因为老舍和丰子恺两位老先生幽默、风趣的描述风格,与五年级的孩子更贴近。哲学家梅洛·庞蒂说:“世界不是我所思的东西,而是我所体验的。”多文本使学生阅读可以从教读向自读有层次地安排与呈现,既有统一性、规定性,也有较大的自主性与体验性。

有了“为了积累和认知的阅读”,还要进一步走向“基于批判和创新的阅读”。如果能把阅读和写作一体化考虑,更有利于梳理、整合与积淀言语经验。我们安排学生学习用作家的眼光来重新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讨论制作观察表时,有学生根据《白鹅》的阅读经验,提出了描写吃食物时可以分为正常吃食与受到干扰吃食两种情况来观察。有学生根据老舍《猫》的阅读经验建议看动物玩耍,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独自玩耍,与同伴或者人一起玩耍……学生打开了思路,在阅读、生活与写作的联结中不仅重新建构了文本的意义,也建构了语文生活的意义,所呈现的写作成果——作文也较以前有较大的进步。

运用多文本阅读策略,有助于对单篇阅读教学成果的巩固,也有利于弥补单篇阅读所造成的孤立性。在认知上,它促进学生言语经验不断叠加,进而形成稳定的阅读图式。在思维上,它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使思维走向审辩与反思的深度。在读写融合上,它能建立联结,实现言语经验的顺畅转化。更为重要的是,多文本阅读策略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Multiple Texts Reading and Students Speech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Liang Changhui

(Jiangyin Huashi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angyin 214421, China)

Abstract: A persons Chinese ability depends on such factors as speech experience richness, speech thinking strength,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speech experience to a large extent. Multiple texts reading has its unique and positive valu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speech experience, the exercise of speech think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peech competence. Students may connect reading, life and writing together through multiple texts reading, which can help them re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text and also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Chinese life, eventually cultivating their Chinese literacy.

Key words: multiple texts reading; speech experience; thinking promotion; reading-writing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多文本阅读
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比较
多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多文本阅读中课外阅读纳入课内体系的策略分析
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多文本阅读促进初中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教材外诗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比较策略
试析多文本阅读教学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小学多文本阅读之古诗教学策略浅谈
让多文本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