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表达的中日对比研究
——基于礼貌策略的视角

2018-03-27 05:3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例句面子

张 群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道歉是指承认自己的过错以及给对方带来的损失、请求对方原谅,试图以此挽回与对方关系的一种行为。[1]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即使自己没有过错,也会频繁地使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相反,中国人因为不轻易使用“对不起”这一惯用的道歉表达形式,常常被日本人认为是做错事却不道歉。中日两国母语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缺少对他国的文化语言形式选择背后潜在的语用论方面的知识,便会发生文化冲突,产生误解、摩擦,造成交际障碍。为了避免这种文化冲突,研究中日母语者使用语言礼貌策略就很有必要。 因此,笔者选择了道歉表达这一语言行为,以中日两国母语者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援用Brown & Levinson(以下简称为B&L)提出的“面子论”,从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中日两国母语者在道歉表达时选择礼貌策略上的差异。同时,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教学中,对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既有研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B&L的礼貌理论

1.B&L的“面子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很重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说话人会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B&L的“面子论”是目前西方最有影响的礼貌理论。“面子论”首先设定每一个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的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而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面子具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个侧面,也可以把“面子”当作是一种“欲望”。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尊敬,被别人所接受;而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踏入自己的领域、干涉自己的行动自由。[2]61-62

2.面子威胁度

B&L指出,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简称FTA)的负荷构成因素有P(上下关系)、D(亲疏关系)及R(事件的重大程度)3个因素,而且其程度可以用Wx=D(S,h)+P(s,h)+Rx来表示。[2]76滝浦真人指出,如果只把P、D、R这3个变量的其中一个变动,固定其他两个变量考虑的话,就能明白这个公式在语用论研究中的意义。[3]153换句话说,在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中,从这3个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决定策略选择的状况

B&L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威胁,即面临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绝大多数语言行为本质上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而礼貌策略就是为了补救面子,减轻面子的威胁程度。B&L将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分为5个阶段,并且列出了避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补救策略。同时指出,表示面子威胁度的Wx值越大,就会选择序号越大的策略。图1是B&L提出的决定选择策略的状况。[2]60

图1决定策略选择的状况

图1中的面子补救策略表明,说话人没有威胁听话人面子的意图,而是试图减弱或抵消面子的威胁程度。此外,比消极策略更为间接的方式是暗示或者不威胁对方的面子。本文中研究的道歉表达,就是说话人因为自己的责任对听话人面子造成的伤害而进行补偿的行为。假如像图1所示的那样,面子威胁度越大,越要选择序号较大的策略的话,在道歉表达中事件越严重,威胁度就越大,就应该选择“消极礼貌策略”,而不是“积极礼貌策略”。但是,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即使道歉的事件很严重,中国人会根据与对方关系的不同,常常会选择“积极礼貌策略”。因此,有必要把影响面子威胁度的PDR 3个负荷因素结合起来,从其中的变动来分析中日两国选择礼貌策略的不同。

(二)道歉表达的相关先行研究

中日道歉表达的对比研究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有陶琳[4]、ボイクマン·宇佐美[5]。

首先,陶的研究是从中国的剧本里选择了605个“对不起”的例子,从日本的剧本中选择了286个“すみません(对不起)”的例子,分别从上下文意思和交流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之后,分析了中日两国道歉表达的不同。其研究结果发现,汉语的“对不起”的特征是说话人表示非常抱歉、后悔的心情,是一种说话人从内心进行反省的表达。而日语的“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在表示道歉的同时,也用于表示感谢的场合,是一种礼貌表达,很多场合是对他人表示礼貌的。这一研究是对实际使用的道歉表达的例子进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没有进行道歉场景和人物关系的分析。

其次,ボイクマン·宇佐美的研究设定了“把借的朋友的很贵的书给弄丢了”的道歉场景,被调查者是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各40人,2人一组分成20组进行角色扮演收集了会话数据,从道歉一方和被道歉一方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的被道歉一方并不太考虑道歉人的“面子”,直接进行责备,甚至追究其责任。被追究责任的道歉人一边进行自我辩解,一边与对方交涉进而解决问题。而日本的被道歉一方会在尊重对方“面子”的基础上进行间接性的责备。道歉一方则会在承认自己责任的基础上再通过交涉解决问题。这一研究明确了在某一个道歉场景下的道歉表达和人际关系,但是当道歉场景和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道歉表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本文最关心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结合上述既有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中日道歉表达的对比研究。为了明确道歉场景和人际关系对道歉表达的影响,援用B&L的“面子论”中提出的威胁面子行为的负荷因素,笔者在问卷调查中首先按照事件由轻到重的顺序设定了3个道歉场景(R),“忘记了对方拜托的一件小事/踩了对方的脚”“不小心把饮料洒到对方的衣服上”“把对方重要的东西弄丢了”。同时,在每个事件中都设定了4个D(亲疏关系)因素,即陌生人、同学、好朋友、母亲,2个P(上下关系)因素,即上司、部下。目的在于研究当道歉的场景和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中日两国道歉表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中日两国的差异。

调查对象为日语母语者100名(居住在日本关东地区,男女各50名)和汉语母语者100名(出生于中国陕西省,男女各50名),合计200名,要求被调查者学习汉语或者日语的时间不超过半年。2007年7—9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不规定回答时间,当场回收,回收率100%。

二、礼貌策略的类别

本文按照B&L“面子论”中提出的礼貌策略的分类,将问卷调查中的表达进行了归类,在归类的基础上再进行调查数据分析。

(一)礼貌策略的种类

B&L将“积极礼貌”的主要策略归结为15个[2]102,将“消极礼貌”的主要策略归结为10个[2]131。本文引用滝浦真人[3]166-196的礼貌策略的日语翻译将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积极礼貌策略具体有:注意到听话人(的兴趣、欲求、需要、所有物),给以注意;夸张(对说话人的兴趣、同意、共感);加强对听话人的兴趣;使用与对方是伙伴关系的标识;寻求一致;避免不一致;假定或主张与对方有共同基础;开玩笑;主张或者假定自己对听话人的欲求关心;提议或约定;乐观;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在活动中;给予或者寻求理由;假定或者主张双方的互惠性;赠予听话人物品等共15种。

消极礼貌策略具体有:使用定型的间接表达;提问、暧昧化;悲观性地叙述;将对方的负担减小到最小限度;表示敬意;道歉;将说话人和听话人非人称化、非个人化;将TFA作为一般原则叙述;名词化;自己亏欠,不让对方感觉到亏欠共10种。

B&L还指出,积极礼貌策略是指主张与对方的共通性、寻求与对方一致的策略,而消极礼貌策略是指使用习惯性的间接表达、表达敬意的策略。同时,通过使用上述礼貌策略,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得以保持,实现礼貌交际。[2]61-62本文所研究的道歉表达,就是说话人认为自己有错误而牺牲自己的积极面子,来补偿对方受到侵害的消极面子。但是,表达道歉的心情未必都要选择消极礼貌策略,根据和对方关系的不同,有时也会选择使用保全对方积极面子的策略,最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策略会用于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 基于礼貌策略的道歉表达的归类

笔者借用彭和三宅的分类观点,首先把道歉表达分为“定型表达”和“非定型表达”[6-7]两大类,再将其进行下位分类。其中,“非定型表达”按其内容分为12类。[8-9]参考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的划分,将本文中考察的道歉表达进行以下归类:

积极礼貌策略有:说明解释、提出赔偿、要求弥补失误、表明改进的想法、请求原谅、乐观地推测、亲近表示。消极礼貌策略有:引言、询问受害情况和解决措施、请求处罚。道歉的“定型表达”属于消极礼貌策略。另外,“非定型表达”中的“陈述事实”划分为中立性的策略。本文主要从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中日两国道歉表达策略的差异。

三、从礼貌策略的观点进行考察

按照道歉表达方式的归类,从礼貌策略的观点对中日两国礼貌策略的使用差异进行考察。首先,日本人不管是亲疏还是上下关系,定型表达的使用率都很高,人际关系主要是通过定型表达种类的选择和使用敬语来进行区分。[8]54B&L将定型表达的“道歉”列为消极策略的范畴,因此,从定型表达的使用情况来看,可以说日本人选择消极礼貌策略的人相对较多。以下从礼貌策略的使用详细状况来分析中国人在道歉中的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

(一)中国人礼貌策略的使用状况

中国人礼貌策略的使用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人礼貌策略的使用状况

首先,从表1中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总体上中国人的积极礼貌策略的使用远远高于消极礼貌策略。在道歉时,中国人原则上先使用表明与对方的共同性,寻求同意的策略,来进入对方的领域。这一结果暗示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距离相对较小的文化。

但是,同时可以明确看出,根据道歉对象的不同,中国人使用的礼貌策略也不同。当对方是好朋友、母亲和部下的时候,积极礼貌策略的使用率高居60%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道歉对象是非格式化关系的母亲和权力比较小的部下时,说话人大多使用了保全对方积极面子的策略,和对方属于距离最小的关系。但是,当道歉对象是陌生人和同学时,却较多地使用了消极礼貌策略,尤其是对陌生人的消极礼貌策略的使用率高达63.6%。这反映了当道歉对象是陌生人、同学这些格式化关系时,说话人尽量不踏入对方的领域,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人的亲疏关系可以在陌生人与同学、好朋友、母亲之间划上明确的一条线。[4]在礼貌策略的使用上,可以明确地看出,陌生人和同学之间还有一条小的境界线,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亲疏关中,和陌生人的距离是最大的。

其次,当道歉对象是上司时,中国人的积极礼貌策略的使用率虽然也比较高,但是消极礼貌策略的使用率也高达36.1%。这是因为上司属于格式化关系中的人物,所以会选择消极礼貌策略与对方保持距离。同时,对上司使用的积极礼貌策略较多地选择了说明理由、寻求同意这些策略,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上司也就是权力较大的对象的意识是较为特殊的。

总体来看,中国人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较多,是因为中国人在任何道歉场合,都积极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补偿,同时频繁地进行解释。另外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道歉表达中,中国人根据与对象关系的不同,礼貌策略的使用差异也较大。

(二)日本人礼貌策略的使用状况

日本人礼貌策略的使用状况如表2所示。

首先,从表2中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与中国人相反,日本人的消极礼貌策略的使用远远高于积极礼貌策略。在道歉时,日本人原则上先使用给对方道歉、表示敬意等策略,避免进入对方的领域。这暗示日本人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消极的人际关系,也反映了日本文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距离相对较大的文化。

表2 日本人礼貌策略的使用状况

其次,如表2所示,日本人在对于不同对象而选择礼貌策略时,除了对陌生人的消极礼貌策略的使用高于其他对象以外,礼貌策略的使用差异并不明显。对陌生人的消极礼貌使用率最高,说明日本人与亲疏关系中的“疏”的距离最大,这和定型表达中研究的日本人的亲疏关系的界线是一致的[8]。另外,日本人对于上司和部下的礼貌策略使用的差异并不大,也说明日本人在上下关系中的礼貌策略的使用没有明显的差异。

积极面子是一种“想让别人喜欢自己、说自己好”的欲望,而消极面子是“不想让别人打扰”的欲望。因为日本是人和人之间距离比较大的文化,因此大多数人出于“不希望别人踏入自己的领域,不想被打扰”的想法,重视自己的消极面子。相反,中国是一个重视面子、名誉的国家,中国所说的面子是指“想让别人认为自己好、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所谓的积极面子。在中国有“死爱面子”这一说法,这是指为了让别人说自己好,宁可委屈自己,这里的面子也是指积极面子。因此,日本人较多使用保全对方消极面子的消极策略,而中国人却较多使用保全对方积极面子的积极策略。

四、从礼貌策略使用看中日跨文化交际

(一)“说明解释”策略的使用

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设定的道歉场景2“不小心把饮料洒到对方的衣服上”中,设定的理由是“不小心”。日本的被调查者在道歉时要么不进行说明,要么只是说“我不小心洒的”。可是大多数中国的被调查者会加上“我不是故意的”来为自己辩解、“是我不好”承认是自己的错误、“我手滑了”来说明原因,试图进行说明解释或者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在道歉场景3“把对方重要的东西弄丢了/把对方委托的重要的事情给忘了”中,没有设定理由,日本的被调查者很少说明理由,而中国的被调查者会加上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进行说明解释。如以下几个典型的例句:

例1 对不起,你委托的事早上去得早了,人家旅游公司的人还没上班,一会儿我专程给你取一下。

例2 对不起,给您拿的小册子不小心浸到水里了,明天去给您重拿一份吧。

例3 拿别人的东西忘记这还是第一次,看来最近真是太忙了,有些……

例4 对不起,你委托我的事我记得好好的,不知道怎么给忘了。

在例句1~4中,中国人在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先试图通过陈述理由来告诉对方自己不是故意的。尽管对方未必都能够接受这些理由,但是对方会认为说话人为了不破坏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才进行说明解释的,也就不太在意理由本身是什么。因此,这种“说明解释”的道歉策略在中国人之间经常使用,作为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日本人会认为这样的解释就是辩解,不喜欢使用这样的表达策略,如果道歉发生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过多地使用“说明解释”,就会产生摩擦甚至误解,这是中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亲近表示”策略的使用

本文所说的“亲近表示”,是指通过称呼表示亲近或者通过开玩笑表明与对方很亲近。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日本的被调查者中没有人使用这种表达策略,而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对好朋友和母亲这些关系亲近的人的使用率非常高。如以下几个典型的例句:

例5 你看,我给你的衣服挂彩了,你是不是该感谢我啊!

例6 那本书长腿跑了,哪都找不到,咋办?

例7 那个,那杯饮料比较喜欢你,哈哈。

例8 你中奖了,哈哈,衣服不给你洗了,干脆请你喝饮料。

例9 兄弟,忘了你交代的事了,我的东西就是你的,你先拿我的用吧。

例10 亲爱的,我把你的东西给丢了,怎么办?

例11 我忘了给你拿资料了,大家都是自己人,咱俩用一份吧!

从这几个例句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自己犯错需要道歉的时候,如果对方是关系好的人,往往不用道歉的方式,反而通过像例句5~8这样的开玩笑、说俏皮话来表明和对方的亲密关系,试图改变尴尬的场面。或者采取像例句9、10的“兄弟”“亲爱的”这样表示亲切的称呼以及例句11“大家都是自己人”来表示自己和对方是自家人、有共同的利益,试图维护自己和对方的关系。

中国人对关系亲密的人,在道歉时不太使用定型的道歉表达[4]53,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样的非定型表达[9]42。尤其是互相会使用这种“亲近表达”。当然,中国人之间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时,说话人会先预测对方和自己关系很好,开这点玩笑对方可以容忍。如果对方也同样这么认为,双方的交流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如果对方觉得跟说话人并不是那么亲密,即使是中国人之间也会感到不愉快。另外,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发现,日本人即使关系再亲密,也要先使用道歉表达,而且也很少开玩笑。所以在与中国人交往的时候,经常会对中国人的这种“亲近表达”的策略感到困惑。这一点也是在中日跨文化交际时必须注意的。

(三)“乐观推测”策略的使用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在“乐观推测”这一项,日本的被调查者只是在“把对方重要的东西弄丢了”的道歉场景中,有个别使用了“肯定能找到的”这一表达策略,但是中国的被调查者却有很多如下例句所示的表达策略:

例12 这破衣服,没事。

例13 没事,回去洗洗就行了。

例14 不就是一本书,没事,没事。

例句12~14都是中国的被调查者在道歉对象是好朋友或者母亲时回答的例子。中国人如果对方是亲近的人,往往会使用这种“乐观推测”的表达试图得到对方的原谅,这种表达即使在中国也是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才能成立。但是,日本人对这种表达会有抗拒。有一个这样的中日交流发生摩擦的例子: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不小心把一个日本人的衣服弄脏了,马上说“没事,没事”,结果日本人感到很吃惊。问其原因,日本人回答:“把别人的衣服弄脏了,就是给对方添麻烦了,哪有自己说没事没事的?”

像这样的文化冲突,不仅是两个国家的道歉习惯的不同,还有中日两国人和人之间距离大小的差异,这是中日跨文化交际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四)“请求处罚”策略的使用

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中国的被调查者在向上司道歉时使用“请求处罚”的策略较多。比如:

例15 对不起,我太大意了,今后一定注意,我请求处分。

例16 对不起,我不小心把文件弄丢了,请您处分吧,我以后不会再犯了。

例句15、16是中国的被调查者在向上司道歉时所使用的策略,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职场上,如果自己工作上有失误,主动请求上司给予处分被看作是自愿承担责任、有诚意的道歉方式。但是在日本的被调查者中没有出现这一道歉策略,在职场上如果面对日本人上司,使用这种道歉方式也许会让对方感到不知所措,这也是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必须留意的问题。

从以上四种中国人的积极礼貌策略的使用例句可以看出,中国首先在所有道歉场景中,“说明解释”的使用率都很高,这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先对犯错误的过程进行说明就是承认自己的责任。尤其是部下对上司的“说明解释”策略的使用率达到上司对部下的两倍,反映了在中国职场上部下对上司的权力有着明确的认识。如果部下犯了错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除了道歉之外,甚至要自己主动请求“给予处罚”。另外要注意的是,“亲近表达”“乐观推测”这一礼貌策略多用于好朋友、母亲这些关系亲密的对象,也就是说是对非格式化关系的对象使用的,如果用于格式化关系的对象,就会令对方感到不愉快甚至困惑。

五、结语

综上,总体来看,中国人使用积极礼貌策略较多,而日本人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较多。由此看出,中国是人际关系距离较小、日本是人际关系距离较大的文化。同时,中国人在道歉时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礼貌策略的差异较大,而日本人礼貌策略选择的差异却并不明显。尤其是在积极礼貌策略使用中,中国人会选择“说明解释”“亲近表示”等积极礼貌策略,而日本人却很少使用这一策略。如果不了解中日两国语言表达策略的不同,中日两国母语者在进行交流时就会产生摩擦甚至引起误解。鉴于此,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在笔者对道歉表达的教学研究的基础上[10],有必要探讨如何及时导入中日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讲授中日跨文化交际的注意事项。

[1] 熊取谷哲夫.発話行為対照研究のための総合的アプローチ―日英語の「詫び」を例に―[J].日本語教育,1993(4):26-40.

[2] Penelope Brown,Stephen C. 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滝浦真人.日本の敬語論―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からの再検討[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5.

[4] 陶琳.“对不起”と「すみません」について[J].比較文化研究,2005(1):97-108.

[5] ボイクマン.·宇佐美.友人間での謝罪時に用いられる語用論的方策―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の比較[J].語用論研究,2005(7):31-43.

[6] 彭国躍.中国語の謝罪発話行為の研究―「道歉」のプロトタイプ[J].語用論研究,2003(5):1-16.

[7] 三宅和子.「詫び」以外で使われている詫び表現―その多用化の実態とウチ·ソト·ヨソの関係[J].日本語教育,1993(4):134-146.

[8] 张群.道歉表达的中日对比研究——以定型表达的使用为中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8):52-54.

[9] 张群.道歉表达的中日对比研究——从非定型表达看亲疏关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41-45.

[10] 张群.浅议日语教学中的道歉表达[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6):73-75.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例句面子
面子≠尊严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某贪官的面子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面子
好词好句
面子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