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教学中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例析

2018-04-02 12:56杨赛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素养心理语言

杨赛芳

(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基于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应该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语用教学,是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习得语言及言语规律并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基于语文学科本然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与提升而进行的有效实践与延展。以下就解构语用型课堂的几个案例,浅析语用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一、“一般”到“特殊”,提升演绎推理能力

“演绎推理”,即“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得出个别结论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逻辑推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刘仁增在《我的语用教学新门》中提到,语用的过程有三层意思:1.从原始阅读材料获得言语技能;2.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言语技能;3.运用习得的阅读技能,进行自主阅读,丰富知识与精神,提升能力,解决问题。语用学习的过程就是凭借教材课文,从一般性的语言运用规律,演绎推理得出具体的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学生不仅习得语言,还训练思维,提升了演绎推理能力与核心素养。

例如,《学会看病》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文本有大量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而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心理独白、语言、动作、神态等,将“毕淑敏式”母爱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该文本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也成为教学上的“这一个价值”。“语用型”的教学过程,先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心理独白的句子,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爱。这是学生熟悉的也是最常见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接着引导发现藏在语言、动作、神态里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深深的爱。例如文中有几段母子对话描写:1.“假如我不在家呢?”2.“那我就打电话找你。”3.“假如……你找不到我呢?”4.“那我就……找我爸。”6.“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7.“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这些对话简洁到连基本的提示语都没有,而且问话与答语之间几乎是针锋相对,一个步步紧逼,一个步步退避。但是,这段对话中间的第5句却是这样写的:“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这说明看似如此紧凑的对话中,也有人物一闪而过的心理活动,只是有的心理细节作者写了出来,有的没有写出来。接着引导补白“藏在对话里边,没写出来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情感。再引导学生归纳出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语言描写。同理,发现心理活动的其他表现形式——动作、神态等。最后,创设语境,要求用上一种或几种心理活动表现方式,写一写:“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十分钟,一刻钟,半个小时……”

如此训练,抓住文本可以“使用”的知识点,以文本知识点为载体,进行心理活动的发现与仿写,最后进行创生的表达训练。这一过程既积累了语言范式,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的演绎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感性”到“理性”,提升思维认识能力

认识思维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一个是通过外在感官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一个是通过抽象思维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语用教学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感性向理性发展,利用文本的知识点,关照学生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层次鲜明的语言能力训练,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中:“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可以这样安排比喻句的教学过程:

1.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开心、有趣。

2.学习“像子弹一样射出”。

师: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说明石头扔得——(生:很用力、很准、很远。)

师:扔过石头吗?你来扔一个。有扔得更远的吗?

师:大家你扔一个,我扔一个,在比赛扔石头呢,所以大家觉得——(生:很开心,很有趣。)

3.学习“像流星一样落下”。

师:见过流星吗?喜欢吗?为什么?(出示PPT:美丽的流星图片)

师:多美的流星啊。书中说,石头落下来的时候就像(流星一样),所以大家觉得——(生:很开心,很有趣。)

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比喻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可以这样安排教学过程:1.找出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2.根据该比喻句想象画面。3.出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直观感受“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的外形特点。4.拓展想象:看着小艇的样子,还可以联想到什么?5.通过比较,感受文中将小艇比喻成“挂在天边的新月”,除了比喻准确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小艇的美观和新月的美是一致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赞美与欣赏的情感。6.同理迁移,感受比喻“田沟里的水蛇”的准确与作者的情感。

综合比较以上的语用教学,第一学段的比喻句教学目标定位为感性认识“比喻句”,以直观感知唤起生活经验,通过认知语言的表象,感知比喻句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形成初级的感性认知。而第三学段的比喻句教学目标却是理性认识比喻的准确性、无可替代性、生动性,以“借助抽象的语言进行联想”“发现、概括比喻的生动性”“推理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式,认识比喻句是想象的外在表现之一,能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抽象性,促使思维向理性发展。如此语用训练,遵循儿童年龄与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儿童认识能力发展的层递性,有效地训练儿童的认识思维能力,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量变”到“质变”,提升思维表达能力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但并不是量变就能引起质变,而是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量的积累,导致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形式发生改变,进而引发质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发展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累尽可能多的、有一定范性的语料,丰富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词典与材料库,然后让学生借助语用经验联系生活经验,从教材中走出来,运用在生活中,从而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才能形成最终的质变——让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花的勇气》是一篇冯骥才的散文。文章通过作者两次经过维也纳见到的不同景象的对比,赞美了维也纳的小花们不畏严寒、凌寒独放的顽强品质。其中作者两次写到小花们,第一次见到藏在青草下的小花的情景写得特别仔细:“我用手拨开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描写准确又生动,含着“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角度写具体”的语言表达秘密。但是,这样的语言与表达形式,学生并不能立刻掌握,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准备足够量的刺激,让学生习得表达的一般性知识,才能形成表达技能,才能自主创生,实现“质”的飞跃。所以教学过程可分三步:

其一,引导学生发现该语段的表达方式:通过颜色、形态和数量三方面,把花的美丽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写花的颜色和数量时,分别用了三个“的”和“这么”,写花的形态也是三个词语并列。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妙处,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二,联系旧知,强化句式理解。1.出示课内已学句段:“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2.发现表达特点:一是内容上:这段话是从范围、大小、颜色、姿态等方面写出树上的鸟很热闹;二是语言上:用词语并列的方式。接着进行写法发现: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既可以从颜色、姿态、数量三方面写,也可以从范围、大小等方面写。其三,创设情境,自主迁移练写。1.投影出示一鱼缸,内有不同种类的小鱼在水草中游动。2.课堂练习,提供句式。3.评价交流。

综上所述,《花的勇气》这段话的描写方法,是围绕花的颜色、数量、形态三个方面写出花的特点,具有普遍性,描写许多事物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通过“量”的刺激,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把握,在更多的表达上灵活运用,实现“质”的飞跃。但是,如果这种训练只停留于课文中的这一个例子,学生就只会在潜意识里知道写花可以这样写,其他事物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写就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再引进已读过的《鸟的天堂》的相关语句,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强化学生在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知识联结,从而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即多角度表现事物。再安排迁移运用,学生拓展了认识,这一写作知识自然形成“知识区块”,成为心理图式保留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语文学习中知识与能力形成、品格养成间的关系更加明确。解构语用教学过程,探究语用课堂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更清醒、清晰地发现核心素养形成的印迹,为语文教学的更深入研究提供素材,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改革服务。

猜你喜欢
素养心理语言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心理感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