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学校文化构建的实践探索
——以宁德市蕉城区第五中心小学为例

2018-04-02 12:56余清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香樟家校办学

余清华

(宁德市蕉城区第五中心小学,福建宁德 352100)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构建学校文化必须着眼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走专业发展之路;着眼于引领家长走向学校,参与教育,并拥有适合的教育方法;着眼于回到学校本位,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本真,让学生安安静静求知,快快乐乐成长,让教师专心致志教书,尽心尽职育人。总之,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方向,建构家校共同参与的学习型组织,使得每一个成员的努力和成长都得到支持、帮助和尊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宁德市蕉城区第五中心小学位于蕉城区城乡结合部,2001年被蕉城区政府确立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是一所藏在胡同里的占地不足5333平方米的袖珍学校。五年前,校园环境简陋,学校教师24人,学生500多人。教师期待着成长,但大都望不清方向;学生质朴、天真,但是明显缺乏自信,呈现拘谨之态;家长百分之九十多是农民工,勤劳、淳朴,但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参与、不关心也不理解学校教育。作为校长,要了解学校的缺失与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办适合的教育,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办学理念的提出:务实的“香樟文化”

针对学校特点,确立“香樟树”作为学校文化的象征物,构建务实的“香樟文化”。白居易有《寓意诗五首》:“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赞美樟树扎实根基,厚实稳重。“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寓意樟树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香樟平凡普通,却有自己的芳香;暖不争花红,寒不改叶绿,其质朴无华像极了农民工孩子;而扎根大地、平凡内敛的精神,又值得教育者引为同道。让师生学习香樟精神,从而发现并成就自我,是学校文化构建的用意所在。

叶圣陶在《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一文中提到:“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学生的培养不是工业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优秀学校文化的濡染、滋养下,学生才能健康成长。“香樟文化”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思考。真正的教育是朴素的、务实的,犹如作物生长的土壤、养分、阳光,在润物无声中让受教育者自主成长。务实的教育必然是尊重个体,遵循规律,摒弃浮躁,回归本源。在务实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发扬个性。这也是“香樟文化”的精神追求。

二、办学理念的内涵解读:自洽的结构性文化

学校构建的“香樟文化”,是一个自洽的结构性文化。它包含办学精神、校训、教风、学风、校风、办学目标等。

(一)办学精神:质朴无华不张扬,安安静静真教育

“质朴无华不张扬”是秉承香樟品质。“真”,就是营造一种尊重、对话、平等、合作、包容、倾听、理解的教育氛围。不事张扬,不搞形式,沉下心来,安静学习和工作,拥有“暖不争花红,散发清淡悠远的芳香;寒不改叶绿,展示顽强坚韧的生命”的精神品质。

(二)校训:做最好的自己

学校不主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而是要每个人和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教育不是让受教育者优胜劣汰,而是让每一个人都具有享受幸福和自由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最好,“最好”的标准并不是统一的水准线,而是经过努力均可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亦即对自己来说,争取成功的把握性最大的路。在这条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最好。

(三)教风、学风、校风

教风为“努力成为勤奋的教师,尽力帮助每一个孩子”。教师勤奋学习,像香樟那样把根尽可能地往土里伸展,以吸取足够的养分。通过学习,明白一个优秀教师极佳的状态,即一生都沉浸在一种学生的状态中,因而总能从学生的心态去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勤奋工作,散发自己的清香,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风为“微笑、奔跑、阅读、思考、实践”。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学风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微笑”即为微笑面对他人与自己,展示文明风采;微笑面对困难与烦恼,孕育乐观情怀;微笑面对现在与未来,拥抱阳光心态;微笑面对自然与社会,树立自强信念。“奔跑”即为让奔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锻炼强健的体魄;让奔跑成为一种心理需求,锤炼坚韧的毅力;让奔跑成为一种生命状态,追逐美好的梦想。“阅读”即为如果想举止优雅、心灵聪慧、精神高贵,那就阅读吧。“思考”即为知行合一,能说能做;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实践”即为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寻找答案;做一个勤奋的学生,刻苦学习;做一个勤奋的孩子,热爱劳动;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投身社会。

校风为“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给予儿童精神的关怀。教师具有这种教育理解和实践行为,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内心纯洁、善良和博大的爱。

(四)办学目标: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让与之相关的成员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不断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此外,学校还设计了校标、校歌及吉祥物“香香”和“樟樟”。校标的寓意是少年儿童在香樟树下快乐成长。校歌《香樟树之歌》表达了蓬勃朝气和向美向上的追求。从香樟树的品质中提炼出吉祥物“香香”“樟樟”的特点,要求女生具备自信、善良、聪慧的品质,男生具备阳光、质朴、坚强的品质。

以上办学理念构成蕉城五小“香樟文化”的不同维度,逐渐为广大师生所理解、认同、遵循、践行,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探索:美好校园的构建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东西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孩子如果在家庭中长期看到的是脏乱差的环境和假恶丑的行为,那么他们的眼中没有阳光,生命里没有温暖,谈何成长?这就是出现“问题学生”的根源所在。反之,如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处美好的环境,让他们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手之所触、心之所感都是光明、温暖、美好的,那么他们就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美好健康的儿童。

首先,让校园成为一个美好的乐园。校园的美好体现在具有儿童本位意识。校园优美、干净,让儿童不忍破坏这份美好,也就不自觉地约束了自己的言行。满足孩子的天性需求,创设各种让孩子挥洒自由与创造力的地方,使校园成为儿童喜爱的场所。如学校设置“天马行空涂鸦墙”“阳光清浅植物园吧”“书香馥郁读书吧”“心语心愿对话墙”“慧心巧思自主展示区”“静园”等,让学生可以亲近自然,尽情展示才艺,聚精会神地阅读心爱的书籍等。

其次,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教师的心灵、言行、仪表,都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好。要葆有童心,富有爱心,对学生要有更多的宽容、理解和爱。校长要让自己具有光芒,影响身边的教师,让教师成为有爱、懂爱的人,再让教师去影响学生。这样相互温暖,互相照映,才能让校园成为美好的育人圣地。

最后,在团队协作中感悟美好。哈佛大学曾对“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面对繁琐的工作,教师们需要团队,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成就感,感悟到工作的美好。学校也要给学生和家长一种团队的归属感,让他们在团队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美好,才能实现学校提出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一)家校共育,齐头并进

教育始于家庭。杜威曾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但笔者所在学校的家长,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均相对陈旧落后。根据这一现状与特点,学校结合校训等办学理念,开办家长学校,旨在教育家长,努力帮助家长提高素质。

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家校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要指导家长树立新型的家庭教育观,即家庭教育并非只是教育孩子的事业,而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家庭教育并非只是配合学校的要求开展工作,而是首先要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建设成为孩子童年的幸福乐园。家庭教育也并非只是家庭内部的事,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同频共振,共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基于此,学校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理解家校配合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家长的教育素养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利用家校共育校本课程、现代通讯技术等,为家长提供现代教育理念与方式,倡导家长用心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家长“做最好的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校本课程,多元教材

课程应该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个体生命成长的生态系统。因此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更是一种意识;课程不只存在于教学活动层面,而是运作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课程不只以学科形态存在,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于一个系统中。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不断挖掘“务实”的内涵和外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教师成长课程、学生成长课程、家校共育课程,注重生命教育、情感培育、兴趣培养、实践体验,更好地给予真善美的引领。

如“五个好习惯”班队会活动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制定不同的班队会活动方案,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体会“微笑、奔跑、阅读、思考、实践”的内涵。又如“做最好的自己”家校互动课程,自主研发家校共育校本教材《做最好的自己》,让教师、家长、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作业”,以课程促使共同成长。

(三)整合资源,师生成长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锻炼场所也是课堂。学校追求简约灵动、扎实有效、自然、本色、不雕琢、不做作的课堂,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理解、钻研教材并进行再创造,“预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及时把握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健康成长。

(四)课题研究,引领方向

针对学生家庭条件较差、特长不足等特点,整合学校现有资源,积极承建乡村少年宫,在学校组织成立多种社团,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题研究是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校办学层次最有效的途径。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工作思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创新教学研究机制,有效地促进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五年来,在务实“香樟文化”的引领下,学校面貌逐步发生了改变,从一所薄弱校成为福建省乡村校长助力工程跟岗学习培训基地,同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对于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言,积极、健康、有效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其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先进、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香樟文化”在我校已经深入人心,使教师朴实而勤勉,学生健康又快乐。

猜你喜欢
香樟家校办学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第5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西安)征文通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香樟树,樟树香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香樟的栽培与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