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有声色 课堂有实效
——刍议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策略

2018-04-02 12:56李敬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导图课外阅读知识点

李敬华

(厦门市华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复习是一个知识结构优化的过程,输入式的机械练习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利于学生提升能力,复习应讲究策略,通过有效的复习方法,使复习事半功倍。笔者就近年来毕业班复习教学中的四个策略做探讨交流。

一、发挥自主,索骥有“图”

1.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就是对小学阶段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巩固。教师也都会根据教学重难点,细致地归纳、梳理,整理成一张张复习知识点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背下来。然而没有经过理解的知识,只依靠死记硬背,仅能应对考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思维导图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工具,通常叫做心智图,其核心是一种层级模式,呈放射状态,可以立体地展现出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小学阶段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习思维导图,可以以单元为核心,辐射每篇课文,凸显每课的知识重难点;也可以分类归纳,以单元为核心,按字词、作者、写作特点、要点、难点、考点等专项梳理。学生根据原有的点状知识,通过思维导图重构出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认知系统。

构建复习思维导图,这种复习策略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师进行指导复习前,学生预先复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复习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搭建起复习网络,重构知识体系,把自己的知识结构绘制成复习思维导图。一张张的复习导图,就是学生的复习思路,其优于平日的机械抄写复习方式,学生能预先进行知识的筛选梳理。复习导图是学生自我复习的思维轨迹,这样一个网络式的复习模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强化巩固了知识点,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立体起来。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便于规划课堂复习方向,提高效率。

2.借图反思查缺,改变学习方式。皮亚杰指出:“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复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理解、掌握复习难点,这种思维过程的指导,本是无迹可循,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过程和方式都不同。但是通过复习导图,每个学生的思路就立体地展现出来,能看到每个人是如何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进行理解识记。

复习思维导图,是一张张立体的思维地图。学生间的学习互助小组,凭借这份“地图”展开复习交流,每个人的思维集中碰撞:“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思考,那个学生为何这样梳理,这个部分知识‘我’关注到什么知识点,他缺漏了什么内容?”复习导图的立体效果就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发现缺漏的知识点、理解有误的知识点。通过小组互助复习,既能查缺补漏,又能优势互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复习效果。

二、语基分层,复习有“异”

复习就是帮助学生对已遗忘知识的重拾。复习课必须有的放矢,它不只是巩固知识、夯实基础、形成能力,更关键的是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有不同的复习需求,对教师所教学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训练能力的层次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查缺补漏,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分层复习。可以充分发挥复习思维导图的作用,从导图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缺漏点,记录个别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进行反馈落实。通过复习内容的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复习。如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就侧重安排他们加强阅读和习作的复习训练;对于中等学生,则是抓牢基础,适当提高;对于学习困难户就稳扎稳打,把地基砌牢。复习课时有限,通过关注学情,进行分层复习,因人而异,针对性强,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复习有提升。

三、授之于渔,讲评有“度”

讲评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纯粹的讲评训练,只能让学生会正确解答训练的题目,只能停留在认知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课外阅读理解题的讲评复习,教师要形成一个体系,分类归纳文本类型,抓住文本特点,归纳文本阅读方法,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技巧,从非连续性文本提取信息的能力等。

1.归纳文本类型,知晓文体特点。归纳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文体特点,明确复习训练难点。如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叙事性文章,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事、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立足教材巩固,超越教材训练。进行课外阅读复习:一要立足教材,对本册的阅读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回顾整理和巩固,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二要超越教材,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一定量的实战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将文本中的内容扎实地教学到位,带领学生回到课本。在指导相应的答题时,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课文,从中找到与之相应的题型,从而告诉学生课内外的知识是相同的,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3.注重讲评准备,提高复习实效。课外阅读讲评是期末课外阅读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巩固阅读方法的契机。一是评讲前要重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记录,事先对学生的答题做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再结合学生的答题诊断症结。二是讲评练习中要重方法。课外阅读只要遵循常见文体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目可以轻松解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指导和点拨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做题要求,强化基本的阅读技巧。三是讲评练习中要重思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无锋利之“器”,安能“善其事”?对于常见的典型阅读题型,教师要强调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审题、读题的方法。在组织答题上,要指导学生在层次上做到规范、条理。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有个系统的梳理,从教材文本出发,讲透阅读方法,写作表达方法等。针对复习点,选取配套的习题,重方法、重思路,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切忌盲目操练。从教材学习走向课外阅读,授之于渔,让复习课讲练有度。

四、游戏课堂,复习有“味”

“重复学过的内容,使之巩固”,就是复习。于是,复习课就变成练习课、操练课,一遍遍的强化听写巩固字词、课后问题的答案、课文背诵过关,学生越复习越糊涂,复习课索然无味。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决定了复习效果的成败。因此可以让游戏进课堂,让复习有滋味。

1.突击小测。每天突击小测,或是测试课堂上刚刚强调的普遍问题,或是测试昨天要求巩固的知识要点;简单则是几个字词,复杂则是阅读挑战。小测优秀的学生奖励自由活动时间、减少作业等,让学生处于学习亢奋状态,用挑战来保持复习积极性。

2.抽奖背诵。语文离不开大量的读背积累,对于背诵,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可以玩味课堂,翻新花样,落实背诵。如抽奖背诵,把要背诵的内容做成签,投进抽奖箱,让学生试试运气,看看今天抽背什么内容。哪位学生背得特别好,第二天就是幸运抽奖人。虽然还是背诵,但换个方式,学生乐此不彼,用小游戏破解背诵落实难的问题。

3.定位提问。教师经常反馈,学生上了高年级就不发言了,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堂需要静思,也需要交流。为了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和思维活跃,保证课堂的互动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坐标定位GPS系统”,采用坐标点名发言。

猜你喜欢
导图课外阅读知识点
烃思维导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第6章 一次函数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