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 增强语感 发展素养

2018-04-02 12:56丁秀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陶罐品味语感

丁秀兰

(厦门英才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要重视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强调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1]因此,品味语言、增强语感、发展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许多看起来花里胡哨、热热闹闹的语文课,似乎不太在意或者不太愿意在语言的挖掘、描摩上多下工夫。忽视文本语言因素的课堂教学,肤浅的内容分析代替了细致的语言品味,热闹的问答表象埋没了文本的咀嚼涵咏。阅读教学应如何返璞归真,紧紧抓住语言品味涵咏,使学生享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呢?

一、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语感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对语蕴的理解、对文本情感的体味,其途径就是读。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品味文本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对文本语言的习得,应该靠自己在诵读中“会之于心,发之于口”。好的诵读,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读得有趣,读得有味,读得有情,在不断的“读”中,走进文本,融合体味,激发感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在熏陶与启迪中,获得感悟和思考,感受言语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片段,理解“奚落”一词时,笔者由重点句的学习引出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然后问学生:谁知道“奚落”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嘲笑别人,看不起别人”“讥笑别人”“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教师又问:“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有的学生回答说:“我是读‘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个句子知道的。”教师及时点评:“你会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有的学生回答说:“我是查字典知道的。”教师继续点评:“‘查字典’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都是好方法,还可以调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梳理理解词语的方法后,请学生自由读1-9自然段,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用横线画出来。“谁来读?”一位学生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语气上扬,甚是得意,读得绘声绘色。教师乘机问:“他读得怎样?”学生由衷地评价:“读得真好,读出了铁罐很骄傲、很傲慢的样子。”紧接着又问:“那他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学生据文作答,教师随机板书:傲慢。然后指名再读这句话,学生继续围绕“傲慢”的语气进行评价。当学生读不到位时,教师用两种方法范读句子,引导学生比较好在哪里?哪个字读得重?哪个词读得慢?学生通过听读、欣赏、品味、比较,感受到:老师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读出了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淡的态度。然后学生仿读、赛读、齐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有了第一句的基调,接下来再读“铁罐还怎么样奚落陶罐的?”句子时,学生就能紧抓“轻蔑”的语气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在本语段的词语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奚落”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并衍生出相关对话。语言的朗读指导教学,环环相衔,步步跟进,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活形象,力避以词解词。详解详讲的做法,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多次比较品读,真正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要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要注意语言的内化。“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1]

二、在语境中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如果就语言论语言,将索然无味,也没有多大意义。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敢于表现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演一演文本中的情节,从而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引导学生理解“筋疲力尽”时,先出示语段:“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让学生齐读,然后创设情境:“孩子们,现在你就是那一位农夫,在你脚下的是碧绿碧绿的禾苗,你正在田里弓着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随着教师的描述,全班学生起立表演。教师接着说:“农夫,太阳快要下山了,赶快拔吧!”学生一听,继续努力地拔“苗”。教师继续渲染:“唉呀,农夫,你们都累了,赶紧坐下来休息休息吧!”学生坐回原位,个个累得气喘吁吁。然后教师采访学生“拔苗”的感受,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教师小结:累得手都痛了,腰也酸了,连回家的力气也没有,用课文中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学生回答)“筋疲力尽”。

这一片段教学,先让学生齐读文本中的语句,对农夫的“好办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文本中的语言环境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在演的过程中,教师熏染气氛,继而采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原来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灵动起来;原来笼统模糊的理解变得渐渐清晰,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载体、为中介,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不能脱离课文孤立地欣赏语言,孤立地对词语进行繁琐考证,无休止地旁征博引,过度地大加发挥,而要按照把关键词语或一段文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品味咀嚼,把文本的语言和作者的构思、立意等联系起来加以融合品析,进而使学生洞幽察微,见微知著,把握精髓,触发联想,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匠心。

三、在比较中品味语言,积淀语感

不同的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表达顺序,都会引起语言含义的差异,也会导致表达效果的差异。如果能善于抓住不同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揣摩品味,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1]

例如,教学《称赞》一课,引导学生理解“粗糙”一词时,笔者读完语段,问学生:“粗糙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像有刺一样。”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摸桌子并说出感受:“很平整;很光滑。”再引导学生摸桌沿,学生有的说:“很不舒服,好像不是很平整。”有的说:“有些地方凹下去,有些地方凸出来。”这时,学生动手体验,通过对比,理解了什么是“粗糙”。教师总结:不平整的,凹凸不平的,就叫做——(学生回答)粗糙。通过创设情境——“摸桌面”与“摸桌沿”引导学生体验“光滑”与“粗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使学生对这两者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这组反义词的比较,使学生在体验中明析词义。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情感的载体。因此,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正确理解和感悟文本语言,是读懂文章最基础、最关键的“动作”。同样道理,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要把心沉浸到文本的学里行间,对“语”动情,对“言”生思。只有学会描摩、辨析、感悟、欣赏文本语言,才能磨出语文的真味,才能从文本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才能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2],从而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陶罐品味语感
品味年画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常见的水果陶罐类静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