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抓手 搭建主动探究平台

2018-04-02 12:56江秀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题目文本

江秀芳

(龙岩市中街小学,福建 龙岩 364499)

探究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中指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便驱动学生的学习。如果问题提得好,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文本,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下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如何以问题为抓手,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的平台。

一、从课题入手巧设问,促学生探究作者用意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要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标绝非易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或点明文章的中心,或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事件的关键,或提示行文的线索……所以,课题是一个值得教师关注和利用的重要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课题入手进行巧妙提问,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厘清文本头绪,探究作者用意,实现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笔者从课题入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上课伊始,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去年的树”作为题目?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1:这棵树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2:为什么是去年的树,而不是今年的树或其他时候的树呢?

师:这些问题问得好,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生读文探究。

上课尾声,又抛出了这个问题:现在你们对作者以“去年的树”作为题目又有怎样的思考?

生1:因为这棵树已经不存在了,它在今年已不是树了,所以以“去年的树”为题更为准确。

师:有道理,还有没有更深入的理解?

生2:无论那棵树变成什么,小鸟对它的情谊都不会变,永远是去年的树朋友!

师:你真是小鸟的知音!大家还有补充吗?

生3:小鸟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就是为了找到去年的树,“去年的树”体现了小鸟在信守自己去年的承诺,作者也是用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要信守承诺,所以我认为这个题目很有深意。

师:你的理解太精彩了!你真是小鸟的知音,是作者的知音。这一课的学习告诉我们:题目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智慧,给我们传递了重要的信息。像这一课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的时候,从题目入手可以让我们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用意。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开头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结尾再次提出相同的问题。这两次发问,目的有所不同。第一次发问,是为了设置悬念,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第二次发问,是为了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和推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两次发问,首尾呼应,不仅使课堂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结构,而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

二、从整合教材入手提问,促学生探究文本主旨

提问的作用意义非凡,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一篇课文所涵盖的信息量往往很大,有些教师容易问得多,问得碎,整节课都在一问一答,看似热热闹闹,却都停留在浅层思维,甚至无需思维,因而学习并没有在课堂真实发生。用薛法根老师的话说,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去和文本牵手和恋爱。有效的提问应是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文本、了解文本特点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整合后,再提出有质量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索性学习,避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第九册《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既要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避免上成精读课文,又要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时,应删繁就简,而不考虑面面俱到,重在一课一得,在提问题上下功夫。对文本进行充分的研读后,笔者把文中“我想这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这句话作为切入口设计问题:“你认为这位母亲狠心吗?请阅读课文找出你的理由。”这样一个问题立刻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整节课都聚焦在“母亲是否狠心”这一问题上进行读文、思考、辩论等探索性学习,课堂上不断呈现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深度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母亲“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一片苦心”这一主旨也就能够由浅入深,逐步领悟到位。所以像这样整合文本后直指中心的一个重点问题,不仅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还学得有效。

精读课文一般难度会高于略读课文,要落实的目标也会比略读课文多一些。同样要求教师在钻研文本、整合文本后,提出一个或几个有质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三、从中心句入手提问,促学生探究文本写法

在各种体裁的课文中,都有不少直接揭示中心的句子作为全文的统领或总结,这一类课文写法一般都很明显。教学这一类课文,教师可以从中心句入手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文本的结构和写法,学生便能轻易找出文本行文的思路、写法特点等。如《桂林山水》一课,文章开篇以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又如老舍的《猫》,开篇也以一句“猫的性格实有些古怪”作为全文的统领。对于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领悟对学生已构不成学习的难点,这时教师教学的重点应在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探究文本的写法。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可以在学生读文后提出疑问:“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概括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哪一句呢?”学生肯定能马上说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句,这时教师可以趁势追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你从课文哪里看出它‘甲天下’?”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文,很容易读出“甲天下”在桂林山水的奇特与秀美。接着教师再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它山水之奇,山水之美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边学习内容边感悟写法。

不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写法不能只停留在浅层的领悟上,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还得引导学生运用于实践。抓中心句提问教学,往往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写法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在充分悟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相机安排小练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后,安排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练习运用总起句和排比句,从多个角度写出一种事物的特点,收到较好的效果,并且为第一单元写一处景物的习作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巧妙设置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展,实现高效课堂。所以教师可以问题为抓手,努力提高问题的质量,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的平台,从而实现《课标》所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题目文本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关于题目的要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