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通”环境下共同体学习方式研究

2018-04-02 12:56郑亮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预学共同体家长

郑亮红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福建 宁德 352000)

学习共同体是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以及资源平台整合的学习组织,彼此密切协作,相互学习,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共同指向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人人通”主要是营造一个系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背景,为共同体成员提供来自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帮助和支持的网络平台。在开展此项研究中,思考实践人人通环境支持下的共同体学习如何坚守“小语”本色,怎样创新思变,力求在传承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优化课堂结构、教学流程、教学关系,让学科教学不改本色且更出色。

一、坚守——人人通环境下的共同体学习,不改“小语”本色

所谓“小语”本色,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历经几番革故鼎新,万变中不变的恒常之道。“人人通”环境下共同体学习课堂依然不改语文本色:引导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落实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以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1.品词析句不可或缺

品词析句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恒常之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人人通”环境下共同体学习课堂上,师生、生生、人机等学习共同体依托“人人通”环境创设的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赋予关键词语更充足的信息,更感性的知识,更大程度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品词析句的传统教学模式焕发无限生命力。

比如,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一课,有位教师对“千辛万苦”一词的理解指导就凸显了“人人通”环境下共同体学习中浓浓的语文味。课中,教师在抛出思考题“禹在治水时究竟吃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苦头呢?”之后,并不是让学生不顾久远时代特征或特地环境,天马行空自由发挥,而是针对学生认知经验和生活实际,适时把课前精心搜集的关于大禹治水的小资料推送到每位学生学习平板上。资料里有大禹治水的文字介绍,也有视频内容,还有多幅图片,学生可以逐个依次浏览,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深入研究,然后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分享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对教师提出的“禹在治水时究竟吃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苦头”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大禹在治水时历尽的千辛万苦有了感性认知。当学生捧读文中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就可感可知,声情并茂,水到渠成了。

2.实践运用常抓不懈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人人通环境下的共同体学习课堂,坚持语用训练与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相整合,充分融合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詹天佑》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课文句子“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和延伸句子“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弯度改小”的表达效果时,借助学习共同体层层推进教学。第一步是让两人小组学习共同体分享汇报两句的区别在于第一句是按工作顺序来写,文字相对工整;第二句把工作顺序打乱了,文字欠工整,读起来比较拗口,引导在比较中体会句子描写的逻辑性和语言排列的节奏美。第二步是顺势利导,学以致用。让四人小组学习共同体判断讨论句子“妹妹一边唱,一边跳舞”的表述为何不够好,讨论该如何表述才好。第三步是让师生学习共同体互相检查背诵文中这一精彩语段,进行语言积累。第四步是通过播放视频“3D打印头像”为学生提供素材,进行运用性的“造段”练习,然后学生上传小练笔在班级QQ群分享传阅,生生互改,取长补短。家长也可以同步参与评点投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同时在线评选最佳造段手。本片段教学,执着“小语”本色,不改语用味,遵循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同时,更让网络环境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优选更有趣、更有时代感的练写素材,激发练写热情。同时,“人人通”创设的独特环境,使家长也成了课堂学习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共同见证学生课堂成长的点点滴滴。

二、思变——“人人通”环境下的共同体学习,彰显“生本”特色

“人人通”环境下的共同体学习课堂,在不改“小语”本色的同时,让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学习共同体通过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等策略,反转教师的课堂中心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参与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彰显生本理念。

1.以“预学”为导向,开放教学时空

“人人通”环境下的课前预学,教师可以提前将预学任务书、微课程及相关资料发布在人人通互动平台,学生运用手中的学习终端(如平板电脑、手机等)登录学习平台,完成预学任务书、浏览课程资料、上传相关学习资料与生生、生师以及家长等学习共同体共享互动。教师可以在课前对预学情况进行数据查看分析统计整理,如浏览评价学生的预习成果;倾听学生上传的课文朗读录音;批改学生预学作业;查阅家长点赞排行榜;与学生家长互动分享等。同时还可根据预学情况记录学习需求,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照片、朗读录音、视频等预学作业,导出到白板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手素材,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2.以“共学”为任务,盘活教学资源

共学,是教师根据人人通平台上学生的预学情况梳理出共学任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共学”活动。如在《大禹治水》一课的预学平台,有学生和家长提出了大禹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分别指的是哪些大河和大山。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平台提出的这个代表性问题进行了截屏显示,然后在课堂共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构建与内化:文中的“九条大河”和“九座大山”仅仅是九条和九座吗?我们来请教“百度百科”。随后教师链接“百度百科”并推送至学生个人学习平板,引导生生学习共同体在链接材料的阅读、讨论、交流中释疑解难。可以说,“人人通”环境的适时运用,另辟蹊径、省时高效,同时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授予——“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网络搜索引擎也成为共学伙伴。

当然,如果网络条件支持,教师还可以把家长资源引入师者角色,充分调动这一潜藏的教育资源开展助学活动。如《大禹治水》课末,有学生补充信息:“我从课外书了解到,禹的父亲鲧在此前已经开始治水了,但为什么只有禹成功将河水引入大海呢?”面对突然提问,教师急中生智,想起有位家长就是市图书馆副馆长,他连忙对全体学生说:“林立同学的妈妈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赶紧连线请教她。”教师在班级一体机上接通了这位家长的微信视频电话,她和学生们在线分享了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总之,课堂共学,可以是人机互动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同伴助学的探究学习,还可以是家长和社会资源整合的联动学习。

3.以“拓学”为依托,巩固教学成果

“人人通”环境下的课后拓学,依托网络环境,联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智能化学习平台上直接与海量信息资源“对话”,在生师、生生、人机互动中结成一个个循环流动的学习共同体。课后拓学有以下几项:一是固态分享,内容包括学生成长记录、学习日志等;二是资料拓展,选择一些网页链接为语文宽广度学习指明方向;三是在线学习,推送个性化作业,并在线与学生即时互动,评价交流,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

关于“人人通”环境下的共同体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家长对于手机、平板等终端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持有不同观点,导致预学和拓学完成率不是太理想,影响教师对预学和拓学情况的整体把握;二是家长觉得完成平台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上网时间,担心对学生视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猜你喜欢
预学共同体家长
爱的共同体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