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教学的优化

2018-04-02 12:56黄晓凡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套书分配律算式

黄晓凡

(永泰县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700)

传统的计算教学,重视对算法的讲解与记忆,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掌握,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练习强化以形成运算技能,学生对计算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发展。如何优化计算教学,以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巧用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在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情境,或者创设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解读、探索算法,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充分利用学校新组建的“景行小导游”社团需要统一购买导游服这一资源,创设如下情境:每件上衣60元,每条裤子50元,学校“景行小导游”社团共5位同学,每人购买一套,一共要花多少钱?(屏幕显示服装及价格)因为是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学生很感兴趣,于是积极地投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先求出一套的价钱,再求出5套的总价钱,算式是(60+50)×5=550元。还有的学生说,先分别求出5件上衣和5条裤子的价钱再相加,算式是60×5+50×5=550元。此时笔者抛出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跟先把这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举例验证,继而引出乘法分配律。

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每一种计算都有着一定的算理与法则,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形成运算技能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计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每一个新知的学习都是以前面所学的计算知识为基础,学生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与掌握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学习与运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当学生列出算式14×12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口算结果,并把思考过程表示在点子图上。学生通过思考与操作活动,对14×12产生了不同的算法:①先把12套书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套,6套书有14×6=84本,那2个6套就有2×84=168本。受第一种算法的启发,有的学生就产生了类似的算法,即第②种: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4套书有14×4=56本,那3个4套就有3×56=168本。第③种: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两部分,先分别求出10套书和2套书的本数,再把它们相加,即14×10=140本,14×2=28本,140+28=168本。还有的学生把12套分成9套和3套,也有的分成7套和5套,最后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待学生展示完各自的想法之后,笔者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想的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谁发现了?”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把其中一个因数进行拆分,变成已学过的乘数是一位数或整十数的乘法来计算,即“先分后合”。此时,笔者追问:“你觉得这些算法中哪一种更简便?”多数学生都觉得第③种更简便,因为把12分成整十数10和2,容易口算。学生在体验这些不同方法的同时,不仅学会了优化,习得了口算此类计算的一般方法,而且为接下来14×12的笔算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第③种口算方法用竖式表示出来,这一环节要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口算过程及点子图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及对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借助点子图的操作,经历了从新知转化为旧知,从直观到抽象、从算法多样化到算法优化并形成竖式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不仅清晰地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而且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有效练习,提高技巧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传统的计算教学是通过大量的机械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目的,这种题海战术、盲目训练可能更扎实,但是枯燥无味,且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运算技能形成的规律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巧、形成运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认识了乘法分配律后,笔者尝试设计了如下练习:

基础题: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①56×(19+28)=56×19+28

②32×(7×3)=32×7+32×3

③64×64+36×64=(64+36)×64

孕伏题: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式算出得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能使计算简便,为接下来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做铺垫)

①25×(200+4) ②35×201 ③265×105-265×5

25×200+25×4 35×200+35 265×(105-5)

提高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

①167×2+167×3+167×5=167×()

②28×225-2×225-6×225=()×225

③39×8+6×39-39×4=()×()

这样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不仅使知识得以巩固,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细节指导,培养习惯

计算正确是计算学习的核心。[2]重视细节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计算正确率。一是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抄题时,要认真校对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正确,做到不漏抄、不错抄,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二是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小学生受思维水平影响,感知试题时,容易受强信息的干扰而忽略了运算法则、定律,从而造成计算错误。如125×8÷125×8=1,看到此类题目,很多学生首先看到的是除号两边的算式都是125×8,都等于1000,那么1000÷1000就等于1了。又如8.3×2.6+8.3×6.4这类题目,很多学生都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算,把8.3提取出来,用8.3×10,但2.6+6.4却等于9。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动笔前先观察题目中数的特点及运算符号,想一想,能否进行简便计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如果可以简算,应该运用哪个运算定律。切勿一拿到式题就“埋头苦干”。三是指导学生及时检验。检验有助于及时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每次完成运算时,都要对算法的选择和运用、过程的表达以及结果的合理性等进行检查和验算。[3]如对于四则运算,引导学生先检验运算顺序,再检查加减乘除中进位、退位、试商是否正确。对于笔算乘除法,为了克服思维定势,尽量用原题的逆运算检验,还可以通过估算来检验。如19×28=1090,因为20×30=600,19比20小,28比30小,所以19×28的积一定比600小,不可能等于1090。还可以通过口算个位来直接判断,19的个位9与28的个位8相乘等于72,19×28的积的个位上的数应该是2,不可能是0。教学中加强细节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运算技能,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又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总之,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运算技能、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握计算教学的本质,使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套书分配律算式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了不起的故宫》
怎么写算式
我们学校是书的海洋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