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艺课程“四习”教学策略探究

2018-04-02 12:56谢剑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纸艺技能教师

谢剑锋

(邵武市实验小学,福建 邵武 354000)

纸艺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重视纸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但这不是终极目标,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纸艺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学会运用其中的原理、元素。如何在纸艺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对纸艺基本知识、原理、设计方法及其整体文化的感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以当代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引入融合、跨界理念,在实践中探索纸艺教学趣习、熟习、化习、悟习“四习”教学策略。

一、源于“趣习”,激活学习动力

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要发挥纸艺精美、多样、神奇等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对纸艺产生兴趣;设计符合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课程,让学生在不断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体验成功与快乐,保持对纸艺的持久兴趣。通过“浸润式纸艺活动”,使学生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绝知此事需躬行”,产生学习“纸艺”的动机。

引导性活动开启前期浸润。一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纸艺馆”,欣赏和了解纸的文化、多样的纸艺技法、丰富的纸艺作品、创新的纸艺空间,使学生对纸艺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现出来的新现象产生兴趣。二是举办包括“剪纸、折纸、衍纸、纸编、纸立体、纸浮雕”为主要内容的“纸的千姿百态”系列展示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体感知、加强认识、体验成功,在对纸艺的好奇中产生认识的内驱力。

激励性纸艺活动伴随学习。如举办“纸艺达人秀”活动,进行“海选”,学生选手们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如创意笔筒、纸编篮、纸瓶花、纸浮雕等,并介绍制作思路和方法。每周一期,通过校园“七色花”电视台直播,进入决赛的学生在“纸艺节”上参加现场制作比赛,选出一批“纸艺小达人”。学生在比赛中,因自己擅长纸艺和拥有纸艺能力而赢得相应荣誉,不断提升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但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机制,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最终上升到志趣。

二、基于“熟习”,练就扎实功夫

纸艺的基本技艺是进行纸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纸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技艺的形成也有利于智力、能力的发展。没有掌握纸艺的折、剪、卷、编、接等方法,就不可能发展纸艺复杂的技能和实现自己的创意。熟练的纸艺技能,要靠反复练习,更要进行技法规律的探究。

在纸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求技法的规律,触类旁通,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标。如在教学校本内容《衍纸动物》一课时,从“章鱼”造型做起,运用瓦楞纸条卷制的规律,它的身体、鼻子及触角均以瓦楞纸条顺着一起一伏的纹样卷制而成,身体和触角只是大小不同,可以根据情况将纸卷紧或卷松,多个触角卷成圈后再松开,粘在章鱼身体的底部,最后在粘贴上眼睛等。学生试做后,教师又拿出一个衍纸“小老鼠的造型”,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卷纸的方法可以制作很多动物造型,但具体到每个动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如小鸭的身体有些扁、长颈鹿的脖子和大象的鼻子特别长。学生明白了衍纸基本造型方法,还能运用折、压等方法改变纸卷的外形,触类旁通,作品呈现出多种样式。这就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纸艺往往步骤繁多,教师示范学生跟不上、看不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两种教学方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采用“小老师”的办法。如在学习折纸时,课前让各小组的组长先学习折法,课上教每一个组员,这样既解放了教师,也提高了效率,促进“小老师”深入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做小老师,实行“小老师轮岗制”。二是“线上线下学习”。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学习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具有高模仿特性的纸艺技法学习效率。学校为校本教材《纸艺童心》每一课做了“微课”,建立了完整的“资源库”,课本中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教程,学生也可以进入学校在网上建立的“三禾纸艺空间”和班级微信群,进行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有了学生的先学,课上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共性和个性指导。

三、成于“化习”,积淀文化底蕴

将纸艺放入文化和历史的环境中学习,重视学习的综合化,让学生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学习功效被放大。根据主题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协同进行“融合化”教学,认识纸艺与自然、生活、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试图实现以文“化”之的目的。

如在“纸桥承重”比赛项目中,学校组建了由语文、科学、纸艺教师组成的学习团队,学习任务是:“如何制作出既有美感又能承受更大重力的纸桥?”学习过程中,教师明确了学习的评价标准,确定了学习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任务,分别整理出桥的简史、桥的名篇、各种各样的桥、桥的受力原理、如何测量和估算、纸艺制作的方法、作品网络推送方法等资料。教师的切身体验很快就变成学生的学习经历,学生搜集桥的知识,并进行分类,完成桥梁有关信息的筛选,根据承重原理画出桥的设计图稿,计算出设计图的各部分数据,尝试不同的纸艺制作方法:是用纸管更能受力,还是衍纸更受力呢?又要考虑用纸的数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团队相互协调,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学校尝试纸艺与“立德文化”相互融合,以“立德十二品”为主题:“爱国、责任、自强、勤俭、自立、创新、诚实、守信、自律、仁爱、宽容、孝敬”;找到纸艺与“十二品”的契合点:场景再现、动漫演绎、表情包裹、意象升腾、纸艺叙事。

四、贵在“悟习”,唤醒主体智慧

学习力强表现在能运用、能创新。所以,纸艺学习的价值重在唤醒主体智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纸艺教学的“悟习阶段”,注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训练;帮助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性探究,能运用知识技能产生新思想、新成果。

1.善于变通,丰富手法

如《傩舞面具》一课教学中,学生根据长方形傩舞面具,选用鞋盒做脸部主体,运用剪贴、镂空、绘制等表现技法,但很难表现出傩舞的神秘感。在讨论中,有位学生建议:在手工DIY店里有用堆彩泥的方法制作,效果又快又好。学生都为他这种善于变通的思维鼓掌。于是,学生们分头制作纸浆,用堆的方法制作出五官,接着精心给每个部分上色,傩舞面具的神秘感、庄重感马上呈现出来。

2.主动探索,学以致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学习气氛,设计问题式学习活动,使学生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的可能。如在五年级设计了由纸艺工作坊与语文、音乐教师合作指导课本剧《完璧归赵》的排演学习项目。学生围绕“如何为剧中人物设计制作纸服饰”展开学习,上网搜集战国时期的服装样式,了解基本特点,各小组按所分配的任务,分别画出赵惠文王、秦昭王、蔺相如、士兵、宫女的服饰,准备材料,商讨制作方法,并邀请一位有裁缝经验的家长参与指导。学生使用皱纹纸、彩带、纸板、纸绳、报纸等多种材质,运用卷、折、衍、盘、编等手法进行制作。

在纸艺教学中循着“趣、熟、化、悟”路径,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纸艺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路径同样适用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其他的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纸艺技能教师
最美教师
纸艺——鸟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纸艺插花技术
画唇技能轻松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