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体验性学习“内”“外”兼修策略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达慕之歌》为例

2018-04-02 12:5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那达慕情感音乐

吴 艳

(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连江 350500)

在极力倡导“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体验性学习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因为音乐符号枯燥抽象,其所表现的情感、形象、意境又丰富多彩,仅靠知识传授、符号理解,无法获得音乐审美。只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才能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深刻领悟和情感共鸣,达到悠然意会、心领神会的境界,从而实现艺术审美,促进和谐发展。以下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达慕之歌》一课,谈谈常态课教学如何“内”“外”兼修,优化音乐体验。

一、感官性体验,感受学习之乐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因此,音乐体验说到底还是一种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用的感知活动,开放的感知渠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

1.创境触情,“看”中体验

音乐往往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相互联系,用色彩和画面创设情境,展示音乐形象,能帮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加深音乐理解,养成良好乐感。如教学伊始,可播放一段粗犷、豪迈的蒙古族音乐,于是一幅幅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景象不时映入学生的眼帘,他们仿佛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别样风光之中,亲临那达慕大会的盛大隆重现场,与蒙古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音乐、画面的巧妙结合,为歌曲的学习做了情境铺垫,收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2.图谱运用,“画”中体验

音乐自身具有动态性的结构,常常运用各种符号表示音乐的不同含义,理解这些符号含义,是音乐体验的基础和前提。如《那达慕之歌》共有五个乐句,如果单靠教师逐句地教唱,学生也能学会,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在教学每一句旋律的异同点时,教师可分别用连线和点来表示。简洁、鲜活的图谱让学生感受到音高走向没有明显变化,只是节奏发生变化,出现了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这样用旋律线将音乐的线条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感受,巧妙地化解了知识难点。再用手势将旋律线表现出来,学生学唱乐曲主题旋律就轻松许多。

3.教师示范,“听”中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首先通过音乐听觉的辨认,感知其实际音响效果,进而认识与理解那些富有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因此,教师要多范唱、范奏,激发学生感知和捕捉每一首乐曲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音调、典型节奏、独特的音乐结构、巧妙的和声等,从内心去感受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如在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蒙古族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奏二胡,不仅让学生了解“拉胡”“抛弓”“拨奏”等二胡不同的演奏方法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更让学生真实感受“赛马”时紧张、激烈、欢快的场面。

4.创编引入,“玩”中体验

音乐具有创造性的特质,教学时应善于利用律动和游戏等为载体,创设多种多样的“玩法”,让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的情感生活产生联结,相互作用,并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力度、速度的变化,教师设计了拍腿的“身体演奏”体验方法。学生跟着音乐模仿二胡的演奏动作,音乐“强”时动作大,音乐“弱”时动作小。他们将自己的身体当作一种乐器,做出肢体动作并发出声音,从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强弱、缓急,以及所传递的音乐情感。如此玩中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使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获得参与音乐的满足感。

二、感悟性体验,享受艺术之美

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认为,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学生唱歌,而应使每一个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属于自己的音乐中“感动”“动情”,这才是对音乐教育的正确理解。音乐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并非纯粹的知识技能训练,而是审美教育。因此,音乐体验不能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还应通过个体反思、同化、顺应等方式,实现感悟性的内心体验。

1.挖掘作品内涵,内化意义体验

人之所以会对艺术作品产生美的感觉,是因为艺术作品本身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其生命形式与人的生命结构异质同构、同频其振,让人从中看到思想光芒、精神力量、人生意义、生命价值。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知识、技巧的了解,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感官体验上,而必须充分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内在意义,感悟审美对象的精神气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追求和思想境界。

如《那达慕之歌》描绘的是蒙古族盛会——那达慕大会的热闹场面,其音乐基调热烈欢快,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学时,教师要把作品的内在意涵渗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熟练演唱歌曲的同时,油然升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如此,虽然教学已经结束,音乐已经消失,但体验音乐后留下的感悟、感动和启迪,却固化在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精神滋养。

2.引导深度参与,活化心灵对话

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人们可以把内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只有对音乐有深刻体验的人,才能敞亮心灵,在音乐的世界里曼妙飞翔。所以,单纯参与、浅层感受远远不够,应重视对音乐情境、意境的深入品味和评价,帮助学生与艺术作品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把作品情感和形象转化为心灵感动,以丰富心灵世界。

如教学《那达慕之歌》的第一乐句,可设计两种唱法,一种连贯,一种轻快,让学生对比着唱,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唱法及其理由。学生通过尝试,认为轻快的唱听起来特别舒服,因为该唱法声音富有弹性,充满生命活力,好像看到选手们穿上比赛服装,跨上骏马的潇洒英姿,仿佛听到马头琴的美妙、好来宝的动人,那达慕盛会的气氛活灵活现地呈现在面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语言、节奏、强弱和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歌曲的形式美、情感美、意境美,深化审美体验,变单纯的感官愉悦为理性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3.启动情感引擎,优化内省歌唱

音乐学习不仅是聆听,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自我的表达、生命的放飞。从内心情感突破,在内省中歌唱的音乐教学,必然会让学生在体验音乐美妙的过程中,触发情感引擎,引发情感共鸣,为音乐所蕴涵的真善美所深深陶醉,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

如《那达慕之歌》最后结束句的演唱,体验不同,演唱的方式、情绪也不一样。教师可以“这一乐句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场景和情绪,该用怎样的力度加以表现”为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设计演唱方案。学生经过一番交流,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力度应该渐强,理由是骑马比赛进入高潮,输赢马上决出,胜负即将揭晓,所有的观众都在欢呼雀跃,都在翘首以盼冠军的产生,这样的场面一定是热烈的。另一种是力度表现应该是减弱的,因为比赛就要结束,快乐的节日临近尾声,欢聚一堂的男女老少开始一个个离开会场,欢歌笑语自然也逐渐远去,随风飘向远方。教师先不下结论,而是让不同方案的学生进行演唱,从中体会两种处理方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自由组合,用喜欢的方式完美演绎自己对整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如此处理,尊重了学生对音乐的本真体验和心理认同,激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那达慕情感音乐
内蒙古锡林郭勒那达慕大会 草原夏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新疆那达慕草原节体育赛事及其文化生态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