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开展的再思考
——以大班美术活动《莆田卤面》为例

2018-04-02 12:56陈淑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莆田作画指南

陈淑珍

(莆田市荔城区新度中心幼儿园,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有效地开展实施,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一改往日的传统教育,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为此,对于广大幼教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指南》指出:“在美术活动中美术不单纯就是绘画……在美术活动中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尽量挖掘出幼儿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

卤面是福建莆田一道传统美食,在逢年过节、款待客人时家家户户都会烹饪这道面食,是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本文尝试将家乡民俗饮食的文化资源“莆田卤面”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以大班美术活动《莆田卤面》为例,以《指南》为导向,围绕活动目标定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的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剖析。

一、关注活动目标的定位,体现幼儿美术活动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偏重于艺术模仿,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常常把技能技巧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在设计大班美术活动《莆田卤面》时,按惯例把目标制定为:让幼儿运用绘画、撕贴、泥塑等技能初步学会作画“莆田卤面”。在这种偏重于技能训练的目标引导下,幼儿的作品“莆田卤面”几乎是千篇一律,甚至就像出自一人手笔。不难发现,幼儿学到的都是被动地接受以技能技巧为主的学习,失去了活动中主体的位置,失去了独立视觉思考与体验审美心理意象的机会。

《指南》对艺术领域目标的定位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美术作品表现的艺术美(形状、色彩、节奏、对比等)和美术元素富有的表现力更值得幼儿去发现、感受、体验和表现,而“会作画”不应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于是,教师可把活动目标定位进行调整为“1.尝试运用所提供的多种作画工具和材料,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制作莆田卤面,萌发大胆作画的兴趣;2.喜欢与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做一名小厨师的乐趣。”目标的调整更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带给幼儿的作品将是丰富多彩的,是发自内心的创造。

从调整后的目标定位中教师发现,“理解内容、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这样的目标表述可以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自发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

用教师的范画进行的讲解示范法,成为了长期以来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一种使用频率最高、幼儿“依葫芦画瓢”、教师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一种教学策略。在美术活动《莆田卤面》的活动中,课伊始,教师就出示了范画:“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画——莆田卤面,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出这碗卤面的呢?”教师先让幼儿讲述,之后老师拿出作画的工具和材料,结合视频的步骤图,在另外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用白色卡纸剪成的平底锅,进行详细地讲解示范作画的步骤和方法。如“先选择彩色笔在平底锅里画上肉片,再画一些花蛤、海蛎、虾干等多种海鲜,这样卤面味道才会更鲜;接着我们应该下面条了(把撕好的纸条当面条粘贴在煎锅里);红菇是卤面必不可少的材料,我们再用红色橡皮泥捏上几多小红菇;最后撒点葱花、蔬菜等配料,卤面就做好啦!”

不可否认,用教师的范画进行的讲解示范法,能让幼儿直观地学习作画,尤其是很清楚地帮助幼儿运用作画的工具和材料,表现出物体的主要外形特征。然而,这种范画讲解示范法,直接表现就是以艺术作品为中心,强调创作者原义或教师观点的权威性,强调对作品内容的记忆,幼儿被动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没有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直接感知体验,久而久之便缺乏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指南》艺术领域的教学建议:“要和幼儿一起去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要带幼儿观看并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可见,幼儿对生活直接的体验是幼儿创作的源泉,如果幼儿的审美发现仅限于教师的讲解范画,那么幼儿的作品也会失去表现作品内容的审美情趣,幼儿独有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于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尝试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首先,活动前请家长和幼儿在家一起烹饪家乡的传统面食的各种做法,品尝这些面食,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并收集各种面食的实物图片,引导幼儿欣赏实物中的形状、颜色、摆盘、造型的美。

其次,本次活动时教师播放“莆田卤面”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炒作料的过程,发现各种作料和面条在锅中的变化及莆田卤面的烹饪过程,让幼儿直观地感受、欣赏,激起作画的兴趣。

最后,创设生活化游戏的教学情境。提供各种平底锅,让幼儿穿上围裙,戴上厨师帽,以扮演小厨师的角色,尝试采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工具和表现手法,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制作各种卤面,如:运用绘画、混塑、撕、剪、贴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再现生活情趣,让幼儿大胆表现表达创作“莆田卤面”,体验做一名小厨师的乐趣。

从调整后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前者是强调教师的示范与幼儿模仿,注重幼儿运用美术的技能、技巧和工具材料来表现作品内容,而忽视幼儿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与体验、表现与创造,使艺术教育成为“艺术工匠训练”。而后者是幼儿源自生活,注重幼儿自身的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鼓励幼儿发现一个属于直接的艺术视角,创设宽松的生活化游戏的教学情境和丰富的物质材料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

三、转变评价方式,理解幼儿独特的艺术感受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看法是天马行空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幼儿独特的创作、稚嫩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不能以成人的审美观点去评价幼儿。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带着童心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给予作品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在常用的评价中,教师和家长的殷切期待,总是以像不像、棒不棒、作品是否干净整洁作为唯一标准,幼儿成了“画工匠”;教师还积极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总是试图在评价中解决某个问题,让幼儿有话不想说。我们尝试后退一步,将这种“模式评价”的教育行为模式转变为“自然分享”的聊天状态。如活动中,罗锦玥小朋友的“卤面”作品已经完成了,只见他又拿起一根褐色的彩色笔在作品上乱涂一遍,这下“卤面”作品是一团糟,这样的一幅作品也许很多人会不太满意。教师可以蹲下来听一听他们的回答,“我想给卤面加点酱油!”幼儿的世界多么有趣,教师及时地表扬了他。通过这种自然的聊天评价,幼儿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提高,表达表现的能力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从转变后的评价方法实践中,我们明白教师应学会蹲下身子倾听,理解珍贵的童心,从幼儿的角度去欣赏,表扬其独特的创造性,让幼儿学会分享、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作品。

教师更需关注如何正确领会《指南》精神,对《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思考与尝试,让《指南》成为幼儿教师的良师益友,成为促进每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策略,真正实现其有效价值。

猜你喜欢
莆田作画指南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指纹来作画
莆田闹元宵
指南数读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