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远去有遗篇

2018-04-03 03:10熊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教复旦大学学术

熊庆年

杜作润老师走了,走得那么突然。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带走了他79岁的生命,也带走了他脑海中正在谋篇的论稿。从进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1984年,到退休前的1998年,杜老师发表了40多篇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出版著作6部,不可谓不高产。1999年退休后,问学不止,笔耕不辍,又发表了论文37篇,出版独著、合著5部,这足以让不少在岗的同仁汗颜。2013年杜老师曾经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的“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称号,应当说是实至名归。要知道,全国获这一称号的仅有30人。他的学术细胞似乎没有因年龄增加而衰退,记得有一次和他聊到,中国已经快速进入老年社会,老年高等教育发展应当纳入公共政策研究的视野。不到半个月,他就拿出了一篇有分量的论文。2014年,他把退休后所写的论文结集,编成《大学教育科学发展学思录》出版。原想他大概是要为自己的学术生涯画上一个句号。没有料到他依旧在不断投稿,2015年发表《如何重视我们的体育教育?》,2016年发表《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017年发表《可持续发展教育,我们如何开始?》。退休之后的他,一直没有中断对大学教育科学发展的沉思,没有停止对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洞察。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杜老师保持这样一种活力呢?我以为是他发自内心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仰。不止一次听他说过:“我是四川乡下走出来的大学生,是新社会给我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应当让更多的乡下孩子走进大学”。

复旦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科始建于1984年,杜老师是奠基人之一。那是一个改革开放、激情澎湃的时代。经历了十年“文革”磨难之后,高校百废待兴。带着为开放寻径、为改革探路的使命感,杜老师率领他的伙伴,参与了全国人力资源开发大调研,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组织翻译《教育经济学引论》《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等数部国外经典著作,以为借鉴;编著《世界著名大学概览》,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十多年后居然还有人抄袭《世界著名大学概览》编成国外大学丛书。他在任的15年中,复旦大学高教所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高教研究机构,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智库,复旦大学也成为上海市除师范院校外第一个拥有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高校。高教研究要回应改革实践的关切,这是杜老师坚信的理念。杜老师本科是学数学的,毕业后留校教书。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潜心研究飞行器设计中空气动力分析的数学模型。王文亮教授与其合作完成的“动态子结构方法的改进和推广应用”,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杜老师调入教务处工作。再后,由参与学校教务管理转向高等教育研究。杜老师之所以能够同样取得不俗的业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迷信,不盲从,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我们曾经讨论过,无论国内国外,为什么高等教育研究取得很高成就的大多非教育科班出身。他的回答是:高教研究本质上是创造实践性的知识,成功者往往有着丰富的大学管理实践经验,从实际出发,接地气,是不二法门。

2008年,杜老师临近70寿辰,我们为他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今年,为他办80寿辰学术研讨会,本在计划之中。如今此愿落空,成为永久的遗憾。好在他的著作和文章还在,我们可以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和精神动力。老早以前,杜老师就一次次提到,想写一部以“花”为名的长篇小说,而且和朋友讨论过构思。花是他家乡山间小路印在他脑中的意象,花路是他人生的象征。想必他在天堂能够静下心来写完这部小说。

猜你喜欢
高教复旦大学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教发展与评估》(双月刊)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