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哲学的思想逻辑和相互对话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04-03 19:37黄新华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3期
关键词:儒道仁义道家

黄新华

2017年10月27—29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苏州大学哲学系主办,苏州市道教协会协办的“儒道哲学的思想逻辑和相互对话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学者围绕儒道思想的逻辑、儒道会通及道家—道教·玄学·人生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一、儒家的思想逻辑

在儒学当中,孔子虽然是谈论人性问题的第一人,但却并没有说明人性的善恶。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分别发展出性善与性恶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并使善恶问题成为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南开大学叶树勋教授通过对“良”的字义及其在《孟子》中的使用,得出“良”在《孟子》中有善良、首等、固在三层意蕴。三者在孟子中具有整体意义,若将三者进行“逻辑编码”,则可将“良”在孟子哲学中的内涵提炼为“固在的首善”或“固在的至善”。苏州大学哲学系于树贵教授着眼于荀子的人性恶思想,认为荀子以人的存在的局限性为基础,以“分”为途径,以“礼”为准则,以“君权”为保障,建构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秩序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以治国安邦为核心追求,其既具有道德伦理的教化,也有一套自洽的经济思想和财富观念。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即从孟子与墨者夷之的一段公案为基础,考察儒墨之辨及背后所蕴涵的道德哲学问题。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则以盐铁论为中心,探讨了儒家的财富观和经济思想。

公羊学派作为儒家今文经学内部重要的分支学派,其在清朝的重振,孔广森是代表之一。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即将清代《公羊》学的第一部专门著作——《公羊通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孔广森所设“三科九旨”以及其对何休“三科九旨”的批评,认为广森接续两汉《公羊》遗说,亦有其可取之处。

二、道家的思想逻辑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于道家的研究,始终绕不开对于老子的讨论。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从任何人的学说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常识判断出发,尝试去寻找老子学说形成过程的线索,其探寻的方向为《金人铭》和黄帝之言对老子的影响。王中江教授在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后,推测孔子删除唐虞之前的篇籍,以致黄帝之言之事没有在《尚书》中得到保存,但《金人铭》就是黄帝之言。在这一推测的基础上,将老子和《金人铭》、“黄帝言”中关于“谦卑”、“节制”、“变易”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老子的学说受到了《金人铭》、“黄帝言”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其关于“知”、“自然”、“无为”的论述历来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以《道德经》第16章为中心,对老子的“知”论进行了新的阐释。周可真教授从辨明“知”、“智”、“明”的意义关系入手,认为至少在认知领域,作为“自知”对象的人的自我本性与“道”是完全一致的,“道”就寓于人的自我本性之中,认知主体对于“道”的认识应当且必须通过“自知”的途径来达成。从此意义出发,《老子》第19章当为“绝智弃便”。周可真教授进一步从分析“虚”、“静”概念入手,认为“自知”须以“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心工夫为基础,以“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认知逻辑而达到“得道”与“知天下”相互统一的“知常”,同时从遵循“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行动逻辑而达到“知天下”与“守道”互相统一的“观复”。北京大学贺敢硕博士在从语义层面分析“恍惚”、“窈冥”所处语境中呈现的语文现象及涵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道家哲学特殊的哲学语境中讨论这些词汇所能够焕发出来的哲学语用,认为“恍惚”、“窈冥”的使用,为言说不可言诠的“道”而服务,将“道”指向一个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既是又不是的“东西”,并使它与主体的特殊心性状态密契融会。苏州大学王新水副教授从理论理性的视角出发,认为从《老子》追求没身不殆和如其所是的长生久视的最高价值以及“反者道之动”的观点可以推知,《老子》的“无为”不会只是主张“弱者道之用”,也会承认并要求“强者道之用”;对于自然和社会中的恶之花,“无为”绝不会任其自然,而必然会有为以制止。对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教授认为《道德经》哲学本体的“自然”表现为“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政治生活上的“自然”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小国寡民”,个体安身立命的“自然”表现为“抱朴守真”、“静观玄览”,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表现为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这些“自然”精神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周建刚则从老子第25章着手,通过文献梳理和思想分析,确定“王”为域中四大之一,老子于此既是对王权的肯定,同时也是要求对王权予以规范和限制,继而有“道法自然”,提出王必须效法万物之自然、臣民之自然。

道家以老庄并尊,庄子的思想以及历代对于庄子的解读也是理解道家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苏州大学王霞博士探讨了庄子之乐的三种境界,认为庄子通过离知、去欲、外物游世而不僻以达游世之境,以虚静、体道与物为宜而达合天之境,以至美、无乐、无为逍遥于世俗之外以达逍遥之境,从而超越世俗之人乐而达游于世俗世界之外的天乐。

三、道家—道教·玄学·人生

道家自老庄奠基,历经诸多发展阶段,衍生出了黄老学派、魏晋玄学以及道教等不同学派。北京大学郑开教授围绕“主术”、“心术”、“太上”诸概念展开讨论,认为黄老学术既包括作为政治控驭的原则和方法的“主术”,也包括作为理性思考和精神实践法门的“心术”,且两者处于相互涉入、相互融摄、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中,并呈现出黄老伦理学—政治学的理论结构,而黄老圣人观念即是兼具政治意义和伦理意义两个层面的案例,“太上其次”之理论话语亦折射出政治与心性交互融摄的理论层次。

苏州大学聂保平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杨浩教授则将研究视角对准著有《庄子注》的郭象。聂保平以“自然”为线索和中心,分析《庄子注》是如何说明内敛式的“足性”即可达至开放式的“逍遥”的,以及“有待”的“逍遥”如何形成。在他看来,在郭象“足性”以“逍遥”的理论中,“足性”贯穿人之始终,郭象的思想基石也显现出浓郁的庄子式哲学意蕴:人只有回溯自己,才能明晰何以为人。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杨浩助理教授分析了郭象《庄子注》中的抽象圣人观和对“惑者”的批评,从而将儒家圣人的理念融入到对庄子的解读中,使孔子的形象成为庄子圣人形象的重要补充。

比郭象稍早的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其关于“一”与“多”、“自然”的论述,首开正始玄风。北京大学白辉洪博士对王弼一多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王弼所言的“一”意味着对各各相异的万物的统一,其基础在于万物的本真存在,而本真存在其根源在于无,所以实现者亦在于无;作为极或终,“一”需要时间因素以获得理解和实现。由此,“一”是一个实践哲学的概念,同样,王弼“执一统众”的命题也是对实践性时间现象的描述。北京大学孟庆楠副教授围绕王弼对“自然”观念的解读,探讨其对政治秩序的理解。王弼认为“有为”使物“失真”,“物不具存”,因此统治者应因顺于臣民固有的自然之态、自然之性。在对王弼的“自然”观念进行梳理后,孟教授认为自然始终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虚无缥缈的存在,君主只要能够执守“无为”之治,“自然”的物性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秩序与条理都将获得呈现。

在道家、道教的思想体系中,以追求“道”的虚静境界为目的的修炼实践是其思想的重要指向。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认为“道”是老子在修炼实践中的亲身证悟。作为一种存在性体验,只能通过“静观”、“致虚守静”的途径来体悟,而致虚守静的方法不仅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修炼和养生理论的重要基石,也为周敦颐、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所吸收,在中国传统心性修炼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吕教授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探究“致虚守静”,认为按照荣格意识与潜意识必须保持一定平衡的人格结构理论,“虚静”即是要排遣欲望等过分发达的意识,为潜意识的发展保留空间。以此为启示,吕教授进一步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神经剖析学家泰勒博士的亲身经历,推测致虚守静是类似于关闭左脑开启右脑的训练方法,尝试以现代科学实证潜意识或虚静的修炼方法。中国道教协会王彤江博士考察李道纯心性学的“动”“静”范畴,认为李道纯的心性学以对“动”“静”的探讨为特色,其“本心”相合于“道”的虚静无为境界。人心与道心的区别就在于动静的不同,通过致虚守静工夫,人心可以向道心回归。

围绕对“虚静”之“道”的追求所展开的丹道修炼往往也是判定历史人物道教倾向的重要内容。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即通过考察周敦颐《读英真君丹诀》不同版本的异文,特别是与朱熹《答蔡季通》书相比对,对诗中的“英真君”、“丹诀”、“希夷”等作为道教名词提出质疑,并认为此诗不能作为周敦颐受道教影响的证明。

四、儒道之间的对话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二的儒道两家,自其创始人老子、孔子开始,相互之间便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评价、相互攻讦、相互融摄,推动了中国文化向前发展。在开幕式嘉宾主旨演讲上,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指出,儒道二家的思想都是为了解决礼仪文明危机而进行思考的产物。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是不知常妄作和贪得无厌的欲望造成了礼仪文明的危机,因此提出要法道而行,返朴归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从人而不仁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展开以“仁”为价值核心的理论探索。二家之间有不同,也有共通之处,如儒家讲仁者爱人,道家则视慈为三宝之一,二者都将慈爱作为重要内容。

儒道二家之间思想的不同特点历来是学者所关注的。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从道与时、道与人、道与物三个方面,对儒家与道家的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儒家的道在时间中呈现绝对性,而道家的道与时间是相分离的;儒家的人是被扩大到极致的,道家对于人的特殊性的承认却是有限的;儒家认为物对于道是消极的,而道家则赋予物的观念以积极意义。苏州大学朱光磊副教授以“心灵在自由选择下的自我本性的生成”定义自然,并以此展开儒道二家自我、作为事物的他者的态度和作为他心的他者的态度的比较,得出由于对心灵自由选择的自我认知的不同,以及将这种自我认知的本性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性,儒道两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观:道家的自然在消解世界,让各物分散在各物;儒家的自然在建构时间,为各物奠基形上基础。

儒道二家有分歧,也有相互契合之处。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教授立足高诱《叙目》对《淮南子》“讲论道德,总统仁义”的论述,认为《淮南子》以此八字宗旨统领材料、架构体系、展开论述,出入于道、儒两家,力图把“道德”和“仁义”糅合起来,将儒道贯通,建构一种儒道互补、儒道合流的价值体系。武汉大学郑泽绵副教授在对学界关于儒道两家伦理观念能否兼容进行总结后,认为德性的统一性问题是理解儒道二家伦理思想同异的关键,并以德性为中心,通过道德整全性的思想模型比较,指出《老子》亦蕴涵有一种可正面表述的德性统一性的观念,但其“复命”和玄德之返则注重散殊之物,不同于儒家于存在论上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伦理学上亦求于散殊的具体情境中贞定其仁义礼智之性。文章认为道德的统一性,或动态整全性,是儒道二家之所以能会通的基础;“正命”与“复命”之议,是儒道二家的思想方向产生差异的关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张利文副研究员从《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判定入手,认为《想尔注》的作者张鲁充分认同并吸纳了先秦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儒家思想合乎道,并源自道,由此确立了道儒合流,道在儒上的早期天师道思想。苏州市道教协会黄新华以清初状元彭定求为个案,在对彭定求的儒学思想和道教信仰进行分析后,着重彰显了彭定求信仰道教文昌帝君,以此融合儒家经典和道教经文,并引儒扬道;以静坐工夫为修炼法门,将儒家心性修炼和道家养生工夫相结合等对儒道二家思想的会通。

《周易》是儒道二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对于《周易》的解读,往往也成为儒道二家思想会通的节点。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以虞翻易学为范例,认为虞翻易学以阴阳为神髓,正是会通儒道,受《易传》、魏伯阳月体纳甲说、蒙喜以来卦气说等影响而形成的。

儒道二家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儒道二家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庄子对于孔子、仁义的评价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认为,孔子整理《六经》对上古政教进行总结之后,中华上古文明便集聚在孔子那里,孔子遂成为三代政教格局的真正终结者,又是新的政教格局的奠基者,以致孔子之后至于秦汉,中国思想的根本问题便是如何消化孔子。庄子站在中国思想轴心奠基的大视域消化处理孔子,既将孔子与经学关联,使孔子其人其学尊于诸子,又确立孔子作为后帝王时代的圣者的位格,助成了作为中华文化肉身的孔子形象的构建,也使其自身成为诸子之冠。上海师范大学郭美华教授按照《骈拇》的本文顺序,通过“仁义并非道德之正”、“仁义是对自然真实之情的虚伪化”、“本真之序让物成其为自身”、“流俗仁义以伪本质为人之本质”、“舍弃仁义而回返自身”五个部分对《庄子·骈拇》篇进行了解读,认为庄子对“仁义”的批判透显了人自身更为渊深广博的存在,如果将仁义夸张为存在的最高价值,既剥夺了他者的自在与自然生命,也遮蔽了天地整体自身的自在与自然。北京大学张静博士提出,《庄子》认为儒家所谓的仁义乃是外在的规范或“正”,以为亲亲为仁的定义和以合于仁义为中正的设定是矛盾的,因此庄子改变了在道德语境中“仁”的定义,即“至仁无亲”。针对儒家以仁义正天下的主张,庄子认为其具有局限性和相对性,从而提出“道德(性命)之正”。

儒道二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在宇宙创生力思想方面,两家有着较大的一致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将中国哲学宇宙创生力思想与怀特海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两者的宇宙论都是由创生力使一转化成多,同时使多生成一。在这种转化中,情境创生性是其中的关键。所不同的是,中国哲学倾向于从多和一的连续性过程的角度提出相互创生力,怀特海则从永恒实体、现实存在和上帝的角度开始他的分析。两者的不同,恰恰是怀特海能够之于中国哲学宇宙创生力思想有所启发的地方。

综上所述,这次会议比较全面地探讨了儒道两家的思想逻辑和相互对话的有关问题,对许多问题的研究较前更加深入,而且会上相当精彩的即席论辩启发了学者们的覃思睿智,为今后进一步发掘儒道二家的文化学术意蕴开启了诸多法门。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陈鼓应先生高度评价了这次研讨会,他在研讨会闭幕式总结中,认为将研究儒家和研究道家、道教的学者汇聚在一起,进行学科间的对话,是他所参加的第一次,既契合当前提倡国学弘扬的社会背景,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议所取得的成果,是对于儒道二家开展对话研究的良好开始,并将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儒道仁义道家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仁义不过是“客栈”?
漫画道家思想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